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14再见了,亲人知识与能力: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2.指名学生描述。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2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初读要求。(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反馈、交流。(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4.速读课文。(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五、布置作业1.背诵4~6段,熟读1~3段。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一)教学第一自然段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3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教学反思:15金色的鱼钩4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过程与方法:.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学习重点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一)以老班长为主线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板书:老班长)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5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3)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3)指导分角色朗读。①老班长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