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力机制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力机制研究姓名:李建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文地理学指导教师:杨军20090525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力机制研究作者:李建峰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秦学.QINXue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区蓬勃兴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旅游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中国乡村旅游主要有5类别10种型态,分布范围遍及全国各个省区;乡村旅游开发充分利用了各地区的乡村资源和游客市场,区位选择较为科学,产业集聚度较高,空间结构规划比较合理;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有四个特点: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处于初级形态;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形态差异显著;全国有三个乡村旅游相对发达的区域;东中西部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优化中国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对策思路主要有:宏观层面--形成全国性乡村旅游空间网络;中观层面--构建区域性乡村旅游空间体系;微观层面--优化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2.期刊论文王英利.梁圣蓉.陈为忠.WangYingli.LiangShengrong.ChenWeizhong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农村经济2008(5)本文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在明确乡村旅游空间组织由资源空间结构子系统和市场空间分布子系统两大要素构成基础上,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乡村旅游空间要素的演进阶段、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内容,最后从项目的打造、规划动线视线、协调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和区域联动等几方面提出了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的建议.3.期刊论文陈美贞.CHENMei-zhen昆明地区乡村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初步分析-昆明大学学报2005,16(Z1)依据旅游地资源属性和活动属性对昆明地区现有乡村旅游地进行分析,昆明地区的乡村旅游分为:观光型乡村旅游地、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地、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地、康体型乡村旅游地、农家乐型旅游地.旅游地类型空间分布以离城区由近到远为农家乐型-康体型、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三个带,显示了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客源依托于城市居民的特点.4.学位论文冯磊沈阳市乡村旅游开发研究2008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是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新中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乡村旅游作为优化和调整地区旅游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沈阳市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沈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不仅可以更好地发展沈阳旅游业,也可以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课题拓展新路。本文综合大量文献资料,从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着手,通过对乡村旅游开发相关理论、综合营销环境(SWOT)、乡村旅游市场、沈阳市现存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及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对沈阳市的乡村旅游开发进行论证,来探讨沈阳市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全文共六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部分论述了乡村旅游的定义,分类,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社区增权理论、体验经济理论、文化营销理论对沈阳乡村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对沈阳市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虽然沈阳市的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达但是仍然要解决各界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没有品牌、项目缺少科学论证、投入不足、产品单一无内涵、民族风俗资源保护缺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克服需要借助乡村旅游开发和消费热潮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国家搞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精神支持、新的休假制度方案对国内近郊旅游的正面刺激作用,克服乡村旅游“形象遮蔽”、市场需求日益差异化的调整,最终降低投资风险、避免资源浪费。第四部分是对沈阳市的乡村旅游市场进行分析,主要是从客源市场规模、旅游动机、市场定位、市场特点几个方面进行。第五部分是对沈阳市的现存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和类型特点进行分析。第六部分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沈阳市乡村旅游开发提出对策和措施。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在全面收集研究前人工作成果。在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的基础上,并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实地调研等途径收集资料,运用产业经济学、景观生态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5.学位论文胡波上海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研究2007随着城市旅游功能的增强和城市的发展,饭店业成为城市规模和形象的重要特征。作为城市规划与旅游游憩的交叉节点,星级饭店的发展水平和空间分布日益成为城市发展和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上海市的星级饭店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对城市饭店空间布局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了上海市星级饭店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并据此对未来的分布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和提出发展建议。本文首先指出上海市的星级饭店的分布呈现出四大特征:地域集中指数较高、沿交通环线递减、向城市干道和发达城区集聚、星级结构分布差异明显。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揭示了影响上海市星级饭店分布的因素主要为城市商业、地价、旅游功能、集聚效应以及城市规划的引导。随着影响因子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内,上海市星级饭店业将会出现新的分布趋势:城乡分布均衡化、沿水系和世博园区发展、贴近居民社区和城市发展的新地块。以此为基础,上海市未来要加快乡村旅游、城市游憩设施、CBD的发展步伐以及加强对星级饭店投资的区位管理,保障上海市星级饭店业的优化布局和健康发展。6.学位论文张祥桔新农村建设下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目的地影响研究2008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之一,被许多地区所采纳。北京的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也在各区县蓬勃发展。本文首先从已有的相关研究入手,综述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内容:(1)新农村建设研究;(2)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研究;(3)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影响研究。同时文章还就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辨析,包括旅游、乡村和乡村性、乡村旅游等。其次,重点分析了北京的乡村旅游状况,并从乡村旅游各参与主体如政府、市民、村民、部分研究机构和旅游企业的角度,阐述其各自在北京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行为与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指出了各区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差异。第三,以平谷区为例,分析了平谷区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依据平谷区旅游分布图,将乡村旅游景点分为:人文景点、自然景点和食宿服务点。分析结果显示,平谷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具有互补共存性、对客源市场的依赖性和农旅结合性等特性。最后,选取玻璃台村为实地调查对象,详细分析该村开展乡村旅游后的变化,讨论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乡村旅游对玻璃台村的经济收入、村民精神面貌、开放程度有积极影响,但也存在明显的消极影响,如:导致该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结合文中分析的内容,作者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7.学位论文汤晓莉郑州市农业旅游发展研究2007本文主要针对郑州市农业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文中用了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根据农业旅游发展相关理论并结合实地调研,分析了郑州市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本研究的重点是郑州市农业旅游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外部环境,以及农业文化对农业旅游的支撑等实证研究。首先,阐述了与农业旅游相关基础的理论:“农业区位论”、“环城游憩带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吸收前人关于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资源和文化的角度界定了农业旅游的概念。对郑州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概况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根据旅游园区所在的区域位置的不同,对郑州农业旅游园区的开发模式、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评价,认为郑州市农业旅游的发展处于参与阶段,接着将进入发展阶段,在理论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对于农业旅游概念的资源和文化视角的界定,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其次,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通过郑州市农业旅游的市场调查,对郑州市农业旅游的宏观、微观市场和农业文化资源作了全面的整理,证实了郑州市农业旅游供给资源丰富,客源市场庞大,农业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农业旅游发展条件优越,其中对于农业文化的系统整理较有创新性。文中还运用了SWOT工具,对郑州市农业旅游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逐一分析。但是,由于多数农业旅游景区在开发和管理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目前郑州市农业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景区空间分布不合理;二、农业旅游区知名度不高;三、环境卫生条件差;四、配套设施不健全;五、经营管理有待改善:六、旅游项目缺乏新意。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农业区位、环城游憩带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针对已开发景区和未开发景区分别提出了在农业旅游区开发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旅游产品促销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对策建议,以期有利于促进郑州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本研究对郑州市农业旅游市场展开的系统调查,对客源现状的问卷调查,目前未见公开文献发表。8.期刊论文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以协同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在分析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的基础上,优化成都乡村旅游空间结构,提出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9.学位论文张春霞广州市乡村旅游供需结构与特征研究2009本文基于市场供需理论,在对广州市乡村旅游的供给主体(已开发的118个乡村旅游设施点)和广州市乡村旅游最主要的客源市场(本地居民)的抽样调查和资料统计前提下,以广州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运用回转半径、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旅游地空间离散指数、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等定量分析方法,分别探讨了广州市乡村旅游供给的总体空间分布结构特征及经营管理状况,潜在市场的总体特征,基于人口统计学要素下的各目标细分市场的需求差异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广州市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研究发现:供给特征:(1)乡村旅游地的数量呈现中心递减趋势,但在距离市中心20KM和70KM的地方出现了景点的空间集聚状态,在50KM处出现了低谷带;(2)各乡村旅游地呈现沿交通干线集聚寄生的状态;(3)各类乡村旅游地距离市中心的平均城市距离各异,但整体差别不显著;(4)自然、人文观光类和运动休闲类乡村旅游点的空间离散指数都较大,分布较为松散,而人工娱乐类则呈现较为集中的状态,但大型的人工娱乐乡村旅游点较少,整个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下;(5)已开发景点开办时间较短,营业时间呈现模糊化和季节性的特征;产品多以观光类乡村旅游产品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缺乏高端产品;住宿、餐饮与购物等配套设施较不齐全;总体门票价格偏低,乡村旅游点开发程度低。需求特征:(1)总体而言:主要客源集中在广州市本地,以学生及中低收入阶层为主,消费集中在中低档次;旅游方式以与朋友、同学和同事自助游的短期停()为主;偏好于洁净卫生的农家旅馆;最信任的媒介是口碑传送;更喜欢体验探险类的乡村旅游项目;(2)基于人口统计学的细分研究发现:1)女性比男性更加倾向于偏好通过旅游册子和朋友介绍获得相关信息、选择农家旅馆、低价格产品:2)离退休人员偏好与亲戚朋友一起旅行,其他职业人员更倾向于与同事朋友出游;学生市场在乡村旅游行为中表现出消费理性化的特点;教育工作者最为偏好参观新农村;3)45岁以上中老年居民偏好报纸杂志,而15—44岁的中青年则更偏好互联网;65岁以上居民以家人同游为主要;45岁成为居民消费的高低分水岭:44岁以下的居民,偏好于民俗节庆游和乡村探险游,而45岁以上的居民更注重养生保健;4)居民月收入水平与对报纸杂志的偏好、停留时间长短和可以接受的消费水平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