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剧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上海市回民中学赵莉摘要:2008年教育部出台“京剧进课堂”的通知,上海市作为其中之一的试点城市,于2008年5月公布了20所“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学校名单。“京剧进课堂”作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已是大势所趋,在全市和全国范围内铺开也必定是音乐教学的大趋势。作为音乐教师,必须提前酝酿和贮备,才可能在京剧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全线铺开后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本研究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如何利用初中音乐课堂资源进行有效的京剧教学。关键词:京剧;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一、多种途径激发京剧学习的兴趣要使学生能真正对京剧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拒绝”京剧的原因。客观地说这是由京剧的某些特殊性所决定的。如何对症引导学生接受京剧,是京剧教学的首要问题。1、欣赏为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们对京剧“好之”、“乐之”,从欣赏入手是一个好的选择,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京剧深而博大的内涵,在这方面培养认同感和情感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对京剧的认同感偏低,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因为看得少、听的少、不了解。因此在音乐课堂上首先要营造出京剧教学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京剧欣赏剧目和片段,尽可能多的创设京剧欣赏的机会。面对没有太多京剧学习经验的普通中学学生,在教学伊始应注重以各种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手段,引导学生走近京剧:⑴从京剧的头饰、服饰、扮相入手。⑵从感人、曲折的故事情节入手。⑶从欣赏当代新秀演唱的京剧名段入手。⑷从京剧喧闹热烈的武场伴奏乐器入手。2⑸从身边的“小小艺术家”的表演入手。2、经典入手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每个人在儿时所形成的爱好、习性常常最稳固、最深刻和最持久,往往可以影响他一生。初中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期,针对这一时期学生进行京剧的教学,使他们了解并喜爱京剧不能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而应以提高孩子兴趣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文化认同和接受。要在课堂上达到此目的,教师在京剧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反复的斟酌、认真的选材,提高京剧艺术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京剧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重中之重。鉴于六、七年级学生模仿力强、崇拜偶像的身心特点,我遵循“经典为先”的原则,激发学生对京剧学习的兴趣:⑴经典曲目入手。⑵经典名角入手⑶经典表演形式入手。二、多种手段搭建京剧学习的桥梁,随着对京剧了解的逐步深入,学生不只是满足于听和看了,在整个课堂氛围的感染下,他们也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感。但是,因为大多学生从来没有唱过戏,所以难免有害羞、自卑心理。要消除学生的羞涩心理,使他们敢唱、敢表演,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丰富的教学手段,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搭建好京剧学习的桥梁。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京剧艺术的百年传承靠的是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的亲身示范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京剧的关键。在《苏三起解》的教学中,笔者事先请教了京剧院的老师关于演唱中的行腔和身段问题,接着对照梅兰芳大师的表演录像不断模仿练习,自我感觉唱的像那么回事了,于是在正式上课时,我放弃了原有的让学生欣赏演唱视频的教学设计,而是在伴奏响起后走起小台步,亮起兰花指,面对着准备欣赏唱段的学生出其不意的亮起嗓子唱出来、演出来。学生们被我的表演吸引住了,目不转睛的看着我。3当我提出让学生们跟着一起学唱时,全班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的跟着我学了起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演唱表演的模仿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京剧素养,又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自然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京剧的喜爱之情。2、挖掘流行音乐的京剧元素由于学生平时演唱京剧的实践机会比较少,即便是对京剧有了兴趣,仍很难把握住京剧唱腔中的行腔和演唱。学生们对流行歌曲都是很熟悉的,演唱起来个个得心应手。如何用好这一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来为京剧教学服务呢?在六年级的教学实践伊始,我选用了当代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京歌入手,从《唱脸谱》、《我是中国人》到陈升的《北京一夜》等近几年流行的带京味的通俗歌曲,让学生边学唱边体味京剧的韵味,学生们很快就能学会,并能唱的有声有色,蛮有京剧的韵味。在《苏三起解》的教学中,我先请学生学唱了几句陶喆的《苏三说》,在此基础上将歌曲的伴奏进行调整:从电声乐队转变成京剧文武场,从京歌导到京戏,将京歌《苏三说》作为京剧《苏三起解》学唱的桥梁。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策略在京剧课堂教学的早期,不仅能较顺利的解决学生“开口唱”问题,更有助于学生了解京剧有关的知识,挖掘京剧艺术的内涵。3、借助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多媒体手段、CD、VCD、投影仪等相继进入课堂,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京剧在音乐课堂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搭建了实用平台。除此之外,一些专业的音乐软件同样可以用在京剧教学中。笔者在教授《智取威虎山》选段《干洒热血写春秋》时,首先请学生欣赏了此唱段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唱腔与行当(老生),接着笔者借助音频制作软件对此音频的音色稍作处理,请学生再次听辨唱腔的特点与行当(旦角),在对唱腔音色对比听辨的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京剧行当的知识。除此之外,在七年级大部分男生经历变声期期间,笔者尝试借助此软件将某些唱段作相应的降调处理,以降低演唱的难度,帮助学生增强京剧演唱的信心。4、综合多学科的相关资源京剧艺术是一门融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历史、地里、武术、杂耍4等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因此,在京剧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结合其它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历史学科中的相关历史背景、美术学科中的色彩和造型艺术、体育学科中的武术动作等等。这样的综合不但是对相关知识的巩固,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戏曲艺术,加深感悟。笔者在介绍京剧净角行当的知识时,指导学生用油彩在脸上绘制京剧脸谱,用毛线、塑料纸自制髯口和马鞭等,将手工和绘画溶入到京剧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和巩固了对京剧中净角的行当知识。三、强化分年级、分层次的目标化京剧教学针对实践研究的两个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我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两个实验年级学生京剧学习的预期目的。1、按年级选定教学材料这两个年级的教学内容部分是教材中指定的欣赏曲目和京剧相关知识,另外一部分是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实验研究的需要补充进去的,例如六年级音乐教材(上教版)中选用的是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我一剑能挡百万兵》。为了便于学生加深对京剧相关认识的理解,我加入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干洒热血写春秋》,引导学生分别从京剧的行当——生角与旦角的唱腔、手部代表动作、行当知识等,以及京剧发展历史——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演唱、服饰、场面(伴奏)的对比等。从多层次、多角度诠释京剧。七年级同样也选用了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唱段对比,在学生已有京剧知识的基础上,从京剧的唱(两大声腔)、念(京白与韵白)、做(京剧功夫)的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京剧艺术。2、按年级制定教学目标基于两个教学实验年级学生不同的京剧学习基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京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六年级是中学学段的起始年级,因此在京剧教学中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京剧知识的基础外,还要兼顾到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六年级学生对于音乐要素以及相关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七年级略显薄弱,因此在京剧教学时主要将较为直观5的京剧行当知识、场面知识、历史知识等作为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相对而言已掌握了一定音乐欣赏的基础和音乐语汇,能够更多的从音乐的角度(行腔特点、调式调性等)感受京剧。同时基于七年级大多数男生经历变声期这一特点,将学唱的教学要求相应降低,加入对京剧表演中念功和做功的学习要求,丰富学生的京剧体验手段。2、分年级实施教学策略笔者选用的这两个实验班级的学生各有特点:六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七年级则较沉稳,逆反心强。在充分研究了教学实验对象心理之后,笔者“对症下药”,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我一剑能挡百万兵》的学唱过程中,我选用了不同京剧名家演唱的版本,让学生们“拜师学艺”——根据自己选择的演唱视频进行模仿学习。学生们大多数是依葫芦画瓢的将京剧演员的表演动作模仿出来,但是很少有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演唱上。笔者让学生对比欣赏了京剧演员的演唱音频和笔者的现场演唱,引导学生关注笔者与京剧演员的的演唱有何不同?这一下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一个个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来“齐找茬”——有的说笔者不像唱戏像唱歌;有的说京剧演员的吐字咬字不对,普通话不标准……在学生们的争议声中,笔者从京剧的行腔和吐字咬字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引导示范,再看学生们:一个个像模像样的跟着我模仿起来,俨然一个个京剧小票友模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一副“这有什么”的心态。针对这种学习心理,在教学试验中我采用了“碰钉子”策略。在京剧功夫的教学中,我请学生们先欣赏了京剧丑角的表演视频,接着让学生上来模仿演员的表演。三人中有一个学生一副很不屑的神情,然而在绕教室一周的“矮子功”体验活动之后,我趁机“采访”了他,请他说说体验后的感受时,这个学生自嘲的说:“好累呀,真不简单!”顺着他的话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让学生们在挫折中设身处地的感受京剧演员的不易和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认同感。四、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实效在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切实感受到:中学课堂京剧教学既不同于普6通的音乐教学教学,也有别与专业的京剧训练。不仅要体现中学音乐教学的特色,还应遵循戏曲教学的一般规律,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1、借鉴“梨园式”式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等艺术代代相传靠的就是梨园式“口传心授”的方法,这种方法省时高效。当教师以“口传”这种形式在课堂上教唱京剧唱段时,实际上已经把京剧的音乐旋律连同教师自身所领悟到的意境美、线条美、语言美、韵味美等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心领神会了,也就是已做到了“心授”,为学生的京剧学唱提供了一条捷径。教唱时,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师生间的交流也频繁了。教师教唱时生动的表情、优美的唱腔、细致的讲解,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在逐句的跟唱中体味到了京剧的韵味美之后,也将对京剧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京剧教与学的双赢。2、运用“对比法”的教学策略,巩固教学成果。“对比”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辩识能力、举一反三整合知识的能力、从事物表面现象找出本质差异的深层分析探究的能力。对与京剧教学而言,“对比法”教学最大的优势是听的深入。对学生而言,通过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唱腔、表演特点、行当分类、场面类别的京剧知识的感性认识。如当学生学会某一唱段后,我用音乐软件为他们现场录音,录唱完毕让全班学生共赏录音效果;接着再放专业京剧演员唱段来欣赏对比,引导学生细听品味、对比辨析。通过对比法听觉训练,让学生真实、迅速地获得反馈信息,找出差距,及时进行调整,进一步学习演唱。在对比中使学生对京剧的行腔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与理解,同时也在对比中提高了学生感受和鉴赏的能力。3、引进“竞争”的学习机制,发展学生个性为了激发学生京剧学习的参与热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表演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抓学生心理,引进竞争机制,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表演,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欣赏了京剧的“唱、念、做、打”之后,我以小组为单位举行比赛。比赛分三项进行:演唱京剧片段、模仿京剧韵白、表演京剧的“做”与“打”(二者择其一),要求组内成员每人至少参加其中的一项,每项活动每组参赛者得少于三人,而后根据小组表现进行评分。在集体荣誉感驱使下,学生个个摩拳擦7掌、跃跃欲试:“全能型”的选择了多项表演;擅长歌唱的选择了“唱”;擅长朗诵的选择了“念”;擅长动作表演的选择了“做”与“打”,全员投入,不亦乐乎!4、鼓励“推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