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应考知识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定义: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1.相对的稀缺性(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2.绝对的稀缺属性(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的增长、变化)3.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4.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二、效用最大化1.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2.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3.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4.利润最大化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个人追求的目标的变形)5.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三、劳动力市场引: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供给方;企业是生产要素需求方;在商品市场: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需求者;企业是商品和服务供给者1.在劳动力市场上(1)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2)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务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2.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3.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提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4.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这与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有重大区别。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1)定义: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2)特点(2个):其一是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对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的逻辑;其二是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2.规范研究方法(1)定义: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特点(2个):一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既要说明所研究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二是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是在于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3)经济运行过程中影响互惠交换的主要障碍有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3.两种方法的关系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1.劳动力它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2.劳动力参与率(1)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2)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二)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供给定义它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定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劳动力供给弹性公式(1)定义: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2)公式:Es=(△S/S)÷(△W/W)例如:大地公司相关资料见下表,请计算劳动力供给弹性。4月2日4月3日增长量(△S,△W)工作时间(小时)(S)6(S0)8(S1)2工资(元/天)(W)50(W0)70(W1)20解:Es=(△S/S)/(△W/W)=[(S1—S0)/S0]/[(W1-W0)/W0]=[2÷6]/[20÷50]=0.83﹤13.劳动力供给弹性分类(5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上例计算结果表明,大地公司劳动力供给缺乏弹性。(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1.两种劳动参与假说前提观点相同(1)男性成年人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男性成年人为一级劳动力。(2)中年妇女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存在较敏感的反应性,中年妇女为二级劳动力。2.附加性劳动力假说的观点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3.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观点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4.综合结论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二、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需求的理论。它是关于生产的理论。2.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计算公式(1)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Ed=△DD/△WW(2)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故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3.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分类(5类)(1)需求无弹性,即:Ed=0;(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P9-11)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P11-13)1.狭义劳动力市场。它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2.劳动力市场主客体(1)主体:①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②使用劳动力的企业。(2)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3.劳动力市场本质属性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4.劳动力市场均衡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这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在理论上所具有的第一个意义。(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经济社会在均衡时,实现了充分就业。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P13-14)(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2.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2)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在劳动年龄组人口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3.人口城乡结构。人口城乡结构及其变动,对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2.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P14-15)1.均衡价格论。只是运用供求理论说明局部均衡价格的形成,而非价值理论。2.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3.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二、工资形式(P15-17)1.生产要素分类(4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2.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3.货币工资(1)定义: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2)影响因素:●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4.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5.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关系: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例题:2011年6月份某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4000元,消费品价格比上月提高2%,则该地区城镇职工实际工资为: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4000÷(1+2%)≈3922元6.福利支付方式:实物支付、延期支付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P18-20)1.就业的三层含义(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3)所从事的劳动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2.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1)总供给●定义: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的总和=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2)总需求●定义: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需求和投资品需求。●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3)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设:均衡国民收入为Y,消费为C,储蓄为S,投资为I,则有:Y=C+S=C+I3.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二、失业及其类型(正常性2007.11;2010.11多选)(教材第20页)1.摩擦性失业(1)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2)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3)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4)基本特征: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它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2.技术性失业(1)这类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2)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3.结构性失业(1)结构性失业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等。4.季节性失业人们的消费习惯、流传久远的习俗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而对劳动力需求的连锁反应所形成的失业,亦属于季节性失业的范畴。三、需求不足性失业(P21)1.表现的两种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2.周期性失业:它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3.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亦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4.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四、失业度量和失业影响(P21)1.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1)公式: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2)平均失业持续期=Σ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3)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平均失业持续期相对地短,一般来说,此类失业为正常失业,它反映了经济的动态性;如果在失业相同的情况下,平均失业持续期的延长,则表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长期失业者。2.就业与失业状态(6种)(1)就业→失业(2)就业→非劳动力(3)失业→就业(4)失业→非劳动力(5)非劳动力→就业(6)非劳动力→失业3.失业给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P23-27)(一)政府支出。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1)最低工资标准。(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其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2.最低社会保障: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3.工会最基本的功能(1)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2)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3)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4.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3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