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管理论文浅谈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才管理论文:浅谈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对竞技体育人才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应找出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关键词:竞技体育人才状况因素分析对策探讨在竞技体育政治化和商业化色彩日益浓烈的的当下,社会和人们对竞技体育的需求日趋增长。高水平、高质量、长时期内的竞技体育人才的供给成了主要问题。北京奥运会后,要实现我国竞技体育蓬勃发展,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很重要。所以,必须再次从竞技体育人才自身定义、特点出发,找出我国特定环境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可行的对策,解决这些难题。1竞技体育人才的定义及其特点1.1竞技体育人才的定义竞技体育人才就是指在竞技体育内,为了更好地创造优异成绩,那些直接做出不同贡献的人都称为竞技体育人才。我认为竞技体育人才指在竞技体育领域少数具有一定运动能力的体育天才。他们的数量很少,如我国“飞人”刘翔,美国的菲尔普斯,这些高水平专业优秀运动员太少,他们可称为划时代的体育奇才。当然我所研究的竞技体育人才就是指这些少数优秀运动员。1.2竞技体育人才的特点(1)运动寿命时限性。竞技体育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从选才、训练到不断提高运动水平,到参加比赛成为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往往至少需要8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而保持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时间却很短。由于竞技体育竞争激烈,一旦运动员成绩不能保持高峰状态,那么作为运动员他的职业生涯也将宣布结束。如我们常说“朱建华时代”已过去,犹如昙花一现,这就所谓运动员吃“青春饭”。这些运动员从训练到成长为优秀人才,所承受同龄人和正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艰苦,忍受大负荷训练的痛苦,以及运动的伤痛,这种煎熬一直到运动生涯的结束。但他们的运动寿命却很短暂,很仓促。这是竞技体育人才的一大特征。(2)成功欲望强烈性。竞技体育追求的就是超越自我和取得竞争的成功。所以,竞技体育人才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工作,都是为了争取在比赛中超越自我、战胜对手,取得比赛成功。因此,管理人员、教练员、队医、科研人员等一切围绕运动员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与指导,运动员全身心的投入运动训练中,这些人才的心中时时想到的是如何提高成绩,如何争取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这些成功的欲望是任何其他行业所不能体会的,是从运动员骨子里渗透出的“倔强”。(3)投入精神的彻底性。竞技体育优胜劣汰,竞争十分残酷。因此,只有谁付出的多一点,进步快一点,谁就可能领先,而相对落后者将可能被淘汰出局。即使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人由于存在随时被后来者超越的可能,所以也一点不敢懈怠,必须比以前更加刻苦地投入训练。竞技体育项目这些特点决定了竞技体育人才要有彻底的投入精神。运动员的职业生命相对较短,只有成功才能意味着滚滚而来的荣誉和财富,失败只会让他们终生遗憾!所以,运动员输不起,从小就热爱自己从事的运动,不惜超负荷训练,长期锻炼所形成的刚强坚毅的性格,刻苦耐心的精神等等,都是身心彻底投入的体现。对于教练员也是一样,为了让运动员早日成才,他们往往是扎根在训练地,多年没有休息和节假日,甚至连自己的亲人病故也不能回家,因此“铁石心肠”、“木头人”就出来了。但就是这些人因为看重未来,用超前的眼光,全身心投入才获得一枚枚金牌,创造了竞技体育的辉煌。(4)特殊的专业性。运动训练的过程,与其他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过程完全不同,它有特定的对身体、技术训练的模式和方法,这些特定的模式和方法塑造出的运动技术表现形式多样,同时又要表现出对运动成绩的不断突破,以及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承受极限负荷和非常大的心理压力等等。所有这些超越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己身体心理极限等都是竞技体育专业所特有的。即竞技体育是严格按照比赛规则,最大限度发挥人体潜能,以取得优异成绩,显示个人和团体凝聚力,提升个人和团体价值的运动。(5)影响因素复杂性。一个成功的运动员,肯定是各因素(主、客观)统一合理的发挥,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也不能缺。从教练员的训练指导,管理人员的配合,到运动员技术的发挥,战胜各种压力及适应比赛环境、氛围,观众情绪等等,每个环节都影响运动员水平的发挥,训练与比赛完全是两码事。竞技体育人才更注重赛场上的发挥,忌恨自己是训练场上的“英雄”。所以体育金牌得主更让人们崇拜尊敬,因为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奖牌,一个名誉问题。2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的影响因素2.1培养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四个问题(1)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严重不足。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不足,就表现在人才种类单一、数量少、质量低。具体表现在:国家级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的数量少而呈急剧下降趋势,教练员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仍普遍较低,一流体育科研人才严重匮乏,科研人员对运动成绩的贡献率偏低,裁判员整体业务素质有待提高。(2)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不平衡性。首先东西部培养不平衡。这主要是东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其次地域内对一定项目人才培养过于偏爱,而出现的竞技体育不同项目人才在整体开发中出现的不平衡。这主要是突出优势项目,忽视非优势或非奥运项目造成。再是地理位置不同造成人才培养不平衡。如我国田径项目的短跑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和上海;跳跃项目人才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和上海等省市;长跑和马拉松主要在云南、山东和辽宁等省。由于竞技体育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以及一些项目人才对地理位置和人先生素质的依赖也可造成不平衡。(3)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文化教育不全面。竞技体育人才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它有极强的求胜愿望,因此就要使成绩有大的突破,当一种新模式和方法塑造出的运动技术通过教练员讲解,运动员自身领悟不了,体会不了它的理论原理,很大程度就制约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所以文化知识、文化素质教育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很关键。在训练过程“学训矛盾”必须合理有序解决。但从我国运动员的输送路线图(图1)解析得,为了特定的目标任务而忽视了最底层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学习,导致高水平运动员知识脱节,缺乏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差,从而影响到后期的文化教育施展。(4)竞技体育人才退役保障制度不完善。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退役后的运动员全靠国家安排工作,但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国家安排困难越来越大。竞技体育人才职业寿命的限制,现在优秀运动员的年龄日趋小龄化,在竞争激烈的体坛退役的可能性对每个运动员来说随时都可能发生。由于运动员退役安置难,大量的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队里,从事运动员行业有后顾之忧,使运动员的社会地位下降,社会吸引力大大下降,尤其是在体育后备人才储存、培养和更替方面造成较大影响。所以运动员退役后的保障制度的完善成了影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供给的命脉。2.2影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管理的主要因素概括起来就是:运动员的训练管理体制、选材的科学化程度、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训练课的质量和效率、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体制、运动员学习时间的保障、运动员的主动学习意识、运动员学习能力的培养、运动员训练和学习组织方式、运动员退役的社会保障机构和管理机构等。我国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中一直比较重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潜力的培养,但对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相对重视不够,此举使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突飞猛进,竞技体育人才的专业技术很高,但也客观导致了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对社会快速发展适应力差,退役后就业机会小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及对体育的关注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运动员的素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运动员参加比赛不只为金牌更重要的是宣传这个国家内在的精神。所以,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修养应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内容。虽然竞技能力及潜力培养在目前仍占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退役人员的工作问题这两个子系统的重要性将逐渐得到加强。3针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1)改造人才培养的训练体制。根据当前以专业队为核心的训练体制的发展弊端来看,应建立一种面向市场和社会,既有利于国家管理,又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和开发的多元化人才训练体制。对一些奥运项目供给中的关键项目人才培养继续实施专业队建制,要保证一些关键性项目人才的发展。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举重、射击、女子柔道这些夺金项目继续保持这几项竞技人才培养的优势地位,它们是我国奥运争光计划提供的宝贵历史财富。对于田径、游泳和我国群众基础好的集体项目要长抓不懈,找准突破口,多发现几个像刘翔这样的奇才。(2)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我们必须开拓体育人才市场,通过完善运动员的有偿输送、有偿流动制度,促进人才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上下之间合理流动,形成畅通的人才纵横向流动渠道。(3)切实推行“体教结和”,实现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优势互补。逐步完善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体制,激发青少年运动员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运动员的学历能力。(4)建立和完善以运动员权益为本的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4小结(1)针对专业运动员低龄化和如何实施他们的文化教育问题,即解决“学训”矛盾体教结合还需进一步完善。(2)对淘汰的和即将淘汰的职业运动员给予切实可行的就业培训与多元化的社会保障。(3)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倾注于优秀运动员单个方面,还应注重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这些相关人才的培养。参考文献[1]卢文云,程洪玲.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奥运争光的有效供给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733-735[2]钟秉枢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詹建国,等.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0):4-9[4]李杰凯.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实问题及改革的建设[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3)[5]张继忠.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4)[6]罗普磷.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现状的调查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3)[7]张忠秋.对中国高水平运动员实施奖励状况探讨[J].体育科学,1999(3):1-5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