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对等温线图的教材解析与应用拓展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气温的分布”框题,教学要点有三,一是等温线图及其对气温分布差异的判读;二是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原因;三是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教学重点是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难点是影响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分析。这一框题,从教材的篇幅看并不大,但是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在教学时,如果把握不住教材的特点和学情;采取不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讲得太深,太多等),容易导致学生学得费劲,效果不佳等。实际上采取读图观察法、绘图法、实验法和体验式教学,加以精讲精炼,效果会很好。九年级综合复习时,可以结合基本同步学习的九年级物理(沪科版)中的“物质的比热容”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与应用拓展,学生掌握的更扎实系统。现在笔者结合七年级的新授课和九年级的复习课进行精要教学解析与运用拓展,以期对不同年级的师生有一定的借鉴,同时以飨读者。一.在等温线图上判读温差。在等温线图上,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图1中,C处气温差比D处大。A为低温中心,B为高温中心。二.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序号分布规律原因1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纬度越高获得太阳光热就越少2同纬度地区,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高海洋低,冬季相反。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吸热或放热快慢不同,即比热容不同)3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势越高,空气稀薄,接受太阳热量越少由上表得: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势(地形)。三.应用与拓展1.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南、北半球。根据规律1可知: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南半球。下图中,图2是北半球,图3是南半球。-2-2.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某点的时间(季节)或海陆位置图4中,若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图中区域所处的时间为七月。因为北半球夏季七月最高,冬季一月最高;南半球相反。若此图为一月份等温线图,则A处为陆地,B处为海洋。因此,在北半球,根据规律2可知:七月:等温线北凸─→陆地;南凸─→海洋。一月:等温线北凸─→海洋;南凸─→陆地。南半球相反。结论:在等温线图上,气温低处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处向高纬凸出。反之,在同一纬度上,向低纬凸出的气温低;向高纬凸出的气温高。3.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地形。(1)据等温线的弯曲判断地势起伏:陆地上等温线的突变是由地形因素影响所致。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因而地势高处(高原、山地)气温往往低于同纬度地势低处(平原、低地)。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低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2)据闭合等温线判断地形类型:等温线闭合时,中心气温高─→中心地势低─→盆地;中心气温低─→中心地势高─→山地四.解题思路点析例1.关于判断A、B两地的海陆情况的方法解析解法1:根据规律1,从三条等温线可判断图5在北半球。A、B两点在纬线ab上,A地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到,B地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到,与气温相同,说明A点比同纬度的B点气温高。根据规律2可知:如果是七月则A是陆地,B是海洋;如果是一月,则A是海洋,B是陆地。解法2:(源自学生的思维灵感)从图中看出,A点在24℃和28℃之间,说明A点气温高于24℃,B点在20℃和24℃之间,说明B点气温低于24℃。所以,A点比同纬度的B点气温高。根据规律2可知:如果是七月则A是陆地,B是海洋;如果是一月,则A是海洋,-3-B是陆地。例2.读某地1月等温线分布图6,回答问题。A、B均在陆地上,二者在地形地势上有何不同?假使A地海拔为200米,气温比B地高0.6℃,那么B地海拔应为多少米?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影响气温分布规律的因素。根据图中的三条等温线的度数,可判断该地区处在北半球。A、B都在北半球的陆地上,A地等温线向高纬凸出,B地向低纬凸出,说明B地气温低于A地。根据规律3可知:B地地势高于A地;A地气温比B地高0.6℃,也就是A地比B地低100米。所以,B地海拔为300米。例3.读图7,回答下列问题。甲点的气温在℃以下,该处可能为(山地或盆地);乙点的气温在℃以上,该处可能为(山地或盆地)。解析:根据“等温线闭合时,中心气温高─→中心地势低─→盆地;中心气温低─→中心地势高─→山地”可知:甲点气温在8℃以下,该处可能为山地;乙点气温在28℃以上,该地可能为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