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解决农村能源的途径农村能源首先是生活用能,其次是生产用能,要根据农村能源资源和经济技术水平,全面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的方针,立足于当地,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途径。一、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生物能源是农村用量昀大的能源,同时也是开发利用潜力昀大的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能源既是农村能源的发展战略,也是解决农村能源的根本途径。(一)增加生物质能的产量增加生物质能的产量是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物质基础。农作物秸秆、牧草、薪柴是消费量昀大、来源昀广、生产潜力昀大的“绿色能源”。畜粪是由农作物秸秆、牧草、树叶等转化而来的,实质也是“绿色能源”。“绿色能源”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贮藏的太阳能,而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要增加绿色植物,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绿色能源”,绿色植物的生长量越大,生物质能产量就越高。生物质能生产方式有耕地上生产的农作物秸秆和非耕地上生产的牧草、薪柴。1.农作物秸秆生产农作物秸秆无论间接还是直接利用都是重要的传统燃料来源之一。传统农业形成了食物、饲料、燃料生产系统。农民在粮食生产的同时,很注重饲料、燃料的生产。农作物秸秆的多少与生物产量呈正相关,同时受栽培的品种制约。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民就重视选用粮草兼顾的品种。领导和农业技术人员也注意到了粮草兼顾作物品种的种植,50~60年代在藏中河谷农区曾进行过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的试种,期望在解决粮食的同时解决农村烧柴问题。据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证明这没有实际意义。80年代中期为发展农村畜牧业,在藏中河谷农区进行以收青贮玉米为目的试验有了现实意义,青贮玉米生物总产量比麦类作物高,适当发展青贮玉米既可促进畜牧业发展,同时可以转化出较多的燃料。农业科研单位在麦类作物品种选育上一直把粮草兼顾作为重要的育种目标。随着对食物、饲料、燃料生产系统物质、技术投入的增加,在粮油产量增长的同时,秸秆的产量也有大幅度增长。1990年粮油总产量达到了62.5万吨,比民主改革前的1958年增加了44.7万吨,也就是说同时多生产了53.64万吨秸秆(按粮草1∶1.2计),提高了2.5倍。2.牧草传统的畜牧业形成了牧草、畜产品、燃料生产系统。畜粪是农村重要的燃料之一,从能源角度讲,牲畜就是一个高效的燃料加工厂。在生产畜产品的同时就生产出燃料——畜粪,其原料是牧草(包括秸秆),要增加畜产品、增加燃料,就必须增加牧草产量。就是在农区,草地面积也比耕地大得多,通过人为干预草地,增加对草地的投入,如通过建围栏、施肥、灌溉等,改良草地、人工草地的产草量可显著提高,一般亩产在750公斤以上,比天然草地产草量高10倍以上,等于多生产出10倍以上的燃料。80年代初对“一江两河”中部流域进行开发,把种草、种树作为重要开发项目,以种草种树为中心开发河滩、荒坡,人工草地面积迅速扩大,人工草地面积达到了5.4万亩,占牧草地总面积接近O.1%,比全自治区人工草地平均水平高15倍。河谷农区人工草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潜力也很大,人工草地面积如果提高到1%,就可以多生产出更多的牧草,牧草多了燃料就多了,畜力也提高了。3.薪柴薪柴是农村主要燃料之一,在农村燃料构成中占30~50%,传统的林业形成了用材、薪柴、生态系统。薪柴来源主要是天然林,其次是人工林。人为干预对林地影响很大,尤其是林地资源匮乏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要增加薪柴产量,首先要合理利用天然林,尤其对分布广泛的沙生槐在利用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不要连根挖,使其得以恢复生长。其次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宜林荒地资源比较丰富,80年代初以来对“一江两河”中部流域进行开发,河滩、荒坡广泛种树种草,人工林地面积迅速扩大,60~80年代人工造林累计保存面积23.74万亩。“一江两河”中部流域还有宜林荒地42.37万亩,要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多林种互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农田四周、路旁立地条件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间伐及剔下的枝叉是薪柴的重要来源。立地条件差的荒坡、荒滩以营造薪炭林为主,尤其是缺水的荒坡、荒滩要补播耐旱的沙生槐。人工林要明确权属,发展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人工林,有利加强管理,合理利用。(二)推广省柴灶解决农村能源要开发与节约并重,在目前节约更重要。能源界称能源节约为第五大能源,与煤炭、石油及天然气、水电、核能等四大能源并列。西藏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燃油汽车、拖拉机的热效率只有20%左右,生物质燃料热效率仅10%左右。畜粪、薪柴、秸秆等生物质能是农村能源的大头,炊事用能每年消费在200万吨以上,节约的潜力很大。1981~1982年西藏自治区农机局在拉萨市城关区进行省柴灶试验,省柴灶热效率由旧灶的10.58%(9.72~11.31%)提高到17.36%(15.5~20.69%),省柴灶比旧灶节柴59.5~82.9%,平均节柴64.1%,节柴部分高于短缺部分,就是在燃料短缺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1988年也只不过短缺20%,节省的燃料弥补短缺后还有富裕。该区消费生物质燃料50.5万吨,农户年均消费4720公斤,如使用省柴灶则分别为36.3万吨和3395公斤,比旧灶节省14.2万吨,每户节约1325公斤,按56%是畜粪计算等于每户多给农田施了30.8公斤尿素。省柴灶效益高成本低。旧灶改省柴灶技术简单,成本低,稍加示范培训农民自己就可以改,只购些材料,花钱不多。1981~1982年省柴灶试验,修建一盘省柴灶投资38.3元,其中铁皮烟囱、弯头16.5元,土坯2.O元,运费13.2元,工时费6.6元。实际费用还可以降低,工时费、土坯费用可不计,运杂费可降低。柴灶至少可用5年,年摊折旧费7.7元,年节省燃料1325公斤,按公斤折价0.05元计折款66.25元,扣除成本纯利58.55元,投入与纯利润之比为1:7.6。修建时农民经济上完全可以承受,效益也高。省柴灶推广具有普遍性。省柴灶技术简单,成本低,又不受气候影响,可以普遍推广。不但燃料短缺的半干旱河谷农区应推广,可以解燃眉之急;畜粪丰富的牧区也应推广,节省出fjg畜粪返还草场,以提高牧草产量;林区也应逐步推广,以减少对森林的乱砍乱伐;在不适宜沼气开发的地方要推广,适宜沼气开发的地方也应推广,因为还有一定数量的薪柴不适宜作沼气原料,需要直接作燃料。(三)积极推广沼气推广省柴灶有很多优点,对于解决农村燃料短缺有重要意义,但省柴灶不能改变生物质能直接燃烧的方法,不能改变生物质能的形态。燃料与肥料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物质能的用途就不能扩大。生物质能利用发展趋势是以生物质能为原料,加工、转换成电能、气态和液态燃料等优质的二次能源,出非商品能源发展为商品能源。沼气已试验成功,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能源既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是热效率提高,节省生物质能源,制成沼气比生物质能直接燃烧节省燃料50~90%,现有畜粪制成沼气满足农村生活用能富足有余,二是改变了传统生物质能形态,提高了质量,扩大了用途,不但可以满足生活用能,还可以满足生产用能;三是解决了燃料与肥料的矛盾,换句话说解决了生活能源与生产能源的矛盾,增加了肥料,可以节省化肥、农药。当前重点在能源短缺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推广沼气,逐步向具备条件的其他地方扩展。(四)合理利用役畜畜力在农村占有重要地位。农田耕、耙、播主要靠畜力,部分运输、乘骑也是畜力,畜力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不可取代的。畜力来源于役畜,役畜消费生物质能(饲料)为生产、生活提供畜力,也为生活提供部分燃料。但存在着利用率低,消耗多的问题。役畜要合理利用:一是提高役畜的有效出力。如耕牛有效出力不高,不到20%,要注重品种改良,犏牛畜力比黄牛大;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役畜体质;要研究套具、挽具的改进技术,提高有效出力。二是一畜多用。目前农村役畜专用化程度太高,导致役畜结构不合理,数量多,消耗大,综合效益低。如耕牛只耕地,一年使用时间不到3个月;马、骡以挽用为主。要提倡一畜多用,乳肉役兼用。耕牛可以通过改良品种或改进套具提高出力,乳役兼用、肉役兼用就可以谈少单一的耕牛数量。马、骡可以一畜多用,即用来挽用,农田耕、耙、播和乘骑。总之,要注重役畜的合理利用,减少无效消耗,提高出力,提高综合效益。二、大力推广太阳灶(一)资源、技术、经济条件太阳灶同省柴灶化有它的优势,可以直接将太阳能资源优势转换成能源经济优势,替换出生物质能,既可解决农村部分生活能源,又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有机肥料,也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西藏太阳能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全国太阳能资源利用区划划分标准,大部分地区属于资源丰富区,太阳辐射强度大于628.02千焦耳/平方厘米·年;藏东南亦属资源较丰富区,太阳辐射强度也在502.42~628.02千焦耳/平方厘米·年之问,燃料相对短缺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太阳能资源更丰富,太阳辐射强度为700~800千焦耳/平方厘米·年。对于推广太阳灶来说,西藏大部分地区具有太阳能资源丰富和有效日照长的优势,基本上可以全年利用。太阳能资源是丰富的,但人类一般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要转换成其他形态的能才能利用。目前利用太阳能昀有效的方法还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供人类利用。绿色植物是利用太阳能昀大的“绿色工厂”,但也只不过利用了1%左右。传统的房舍采光、取暖,也依靠太阳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拓宽了对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发展了以太阳能为热源的温室、塑料大棚等各种类型的保护地,延长了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的时间,使不能利用的季节也能利用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浴室普遍进入了家庭;取暖也有了改进,修建了太阳能采暖的办公楼、住宿楼。以太阳能为能源的农产品烘干、发电已经问世,但太阳能发电投资大,每千瓦9万元以上,每度电成本20~30元,在目前经济条件下还不可能使用太阳能发电。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生活用能是大头,而炊事用能又是生活用能的大头。目前将太阳能转换为直接用于生活用能技术昀成熟的是太阳灶,太阳灶简单、方便,一般农民都会使用,适宜农民家庭采用。太阳灶是重要的生活辅助能源。太阳灶不但简单、使用方便,且成本较低,一个采光面积1.5~2.O/平方米的铸铁贴膜太阳灶,包括中间换膜费用在内不过500~600元,不到建小水电站每千瓦装机投资的7%,至少使用10年,年摊费用五六十元,较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农民家庭买得起、用得上。西藏农村具备推广太阳灶的资源、技术和经济条件,只要对农民有经济效益,就会逐步得到推广。(二)太阳灶的效益拉萨太阳辐射强度为816.43千焦耳/平方厘米·年,采光面积为1.5~2.0平方米的太阳灶在有效使用时间内,平均每小时接收的太阳辐射热约为4461.45~5948.19千焦耳,相当于2.67~3.55公斤畜粪、薪柴燃烧时的有效热值。据西藏自治区农机局1981年试验资料,农民旧灶烧开5公斤水消耗薪柴1.22公斤,按此计算1.5~2.O平方米太阳灶1小时能烧开lO.9~14.5公斤水。农民平均每天每户烧茶和烧开水按15公斤计算,改用太阳灶每天至少可替代出畜粪、薪柴3.7公斤,按每年使用250~300天计算,每台每年可替代出畜粪、薪柴925~1110公斤。西藏农村从80年代初开始推广太阳灶,并在拉萨市郊区农村建立了两个60户人家的太阳灶示范村,深受农民欢迎,不用上山砍柴,畜粪还可以还田。农村太阳灶发展得比较快,1990年由1986年的2000台发展到7000多台。西藏大部分地区适宜推广太阳灶,但重点应在燃料短缺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河谷农区推广,解决燃料、肥料短缺的矛盾。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即5万户农户使用太阳灶,每年即可替换出畜粪、薪柴、秸秆5000万公斤以上,按牛粪与薪柴、秸秆6:4比例,可替换出牛粪3万吨,相当于1245.7吨尿素,2.25万吨有机质,增加有机肥来源,培肥地力,减少对化肥的依赖。太阳灶推广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条件,以上述为例,每年少砍薪柴1500万公斤,等于使15万亩林地得到了休养生息。不解决农村燃料问题,薪柴过樵不会停止,生态环境破坏也不会终止。生态环境将随着薪柴替代量的增加逐步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