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理的探索一、知识导引(一)表解知识点1.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革命爆发历史条件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统治力量相对薄弱。2.一战带来的深重灾难,激化了俄国复杂而尖锐的社会矛盾。3.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临时政府对外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对内压制人民革命,无产阶级必须继续革命。4.二月革命后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这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5.布尔什维克党政治上已经成熟,列宁回国后根据当时形势特点,及时制定了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6.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性特别强,而且比较集中。直接原因“七月事件”使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布尔什维克党及时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彼得格勒起义胜利11月6日列宁亲自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指挥起义。11月7日起义者占领所有重要部门,起义取得决定性胜利。革命措施政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和革命士兵组成的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往莫斯科。经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掌控国家经济命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外交与德、奥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巩固革命政权。巩固革命政权经过三年战争,粉碎了大规模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为从物质上保证反干涉军事斗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推行了非常性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意义是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它产生了诸多弊端。内容农业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之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工业除大型企业外,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企业经营,允许多种形式经济成分并存。商业除生活必需品外,恢复自由贸易,大力发展商品经济。2作用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为后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建立1922年底正式成立,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国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斯大林的探索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快工业化速度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完成1928~1937年执行的前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就形成较完备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特点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独立自主完成的。农业集体化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特点运用了行政强迫的手段,采取了消灭富农的政策。完成到1937年基本完成。新宪法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改变。标志标志着苏联已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斯大林模式特点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缺乏群众监督。经济高度计划,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评价积极适应了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初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经济发展没后劲。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从农民身上索取过多,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二)剖析重、难点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经济上,在帝国主义国家中,俄国的经济基础最薄弱,缺少资金,市场狭小,技术落后,国际竞争力弱,工业生产总值排在资本主义世界末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奴制改革不彻底,虽然农奴已成为自由人了,但在经济上仍然贫困,由此难以形成完善的国内市场。农奴主得到了一大笔土地赎金,但是由于国内投资环境不好,观念上又跟不上潮流,进行投资的不多。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对外依赖性很大,这一切都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中经济发展最为缓慢的。政治上,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依然保持着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民主化程度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低。再加上地域辽阔、交通落后、物质基础差,使得俄国沙皇政权的政府组织能力和统治能力,也处于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最低水平。社会矛盾方面,俄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被人们称为“民族的监狱”。俄国工3人阶级身受双重压迫,生活状况处于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最低水平,所以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性特强。农民阶级虽然获得人身自由,但生活状况依然恶劣,也迫切要求进一步改变现状。资产阶级对农奴制改革后的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劣,政治统治的独裁、专制也强烈不满。这些情况都造成俄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十分尖锐。这一切也使俄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政治最不稳定、最易发生社会革命的国家。总之,俄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处在一种最脆弱的地位。而这种情况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则是一种有利因素。2.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及其与十月革命的关系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性的沙皇专制政权,这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性任务。而这次革命的上层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革命后,中央政权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掌握。所以,综合起来看,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二月革命为十月革命做了重要的准备。首先,它使俄国旧的统治机器在实力和能力上进一步被削弱。其次,革命中的基本力量──工人和革命士兵,在革命中经受了锻炼。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也得到了考验和锻炼,并积累了宝贵的政治经验。此外,革命后成立的工兵苏维埃政权,使无产阶级能够利用它在基层的权力,为后来的革命做了许多必要的准备工作。这些都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3.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与结束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俄国特殊国情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暂时现象。特殊国情是指,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彻底,造成资本主义不够发达,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建立普遍政权组织的基础。特殊历史条件是指,二月革命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突然性,资产阶级还没有做好建立广泛基层政权的准备。此外,旧军队大多在前线,而且对这个新政权的态度还在摇摆不定,资产阶级还无法掌握军队的领导权。因此,使资产阶级难以在短期内对工兵苏维埃政权进行镇压。而无产阶级也没有做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暂时接受了这个政权的存在。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在敌我力量暂时平衡情况下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历史现象。但这种情况不可能长期存在。因为两个政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冲突的,追求的政治目标也是根本抵触的,不可能长期和平共处。一旦这种特定的平衡局面发生变化,这种局面就会改变。这种平衡被打破的标志是“七月事件”的发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动用军队残酷镇压人民,而且开始大规模逮捕和杀害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捣毁工兵苏维埃政权,使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最终被打破。4.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首先,我们应该对其充分肯定,因为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历史的必然性。在革命刚刚胜利、无产阶级的新生政权还没有巩固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在国内外反动派进行大规模武装干涉、危及苏维埃政权安全的危急关头,苏维埃政府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来满足国内战争的物质需要,确保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一政策中包含的错误成分。主要是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忽视了这一政策中那些不符合经济规律因素的消极作用,许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大大超出了战时的需要,甚至幻想把这一政策用于向社会主义、甚至是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由于这些做法完全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总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布尔什维克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同时,也让新政权付出了重大代价。5.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评析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措施是实行粮食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最大问题就是余粮收集制,它不仅引起越来越严重的粮食危机,还有破坏工农联盟的危险。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制定,首先要考虑出台合理的粮食政策。粮食税的作用:粮食税执行后,不仅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摆脱了粮食危机,还极大地改善了工农关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基础──工农联盟。粮食问题解决了,人民的温饱解决了,工农联盟巩固了,其他方面的经济、政治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4新经济政策的总体特点:在充分认识俄国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由此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意义:从现实看,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苏俄的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工农联盟也得到了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从长远看,表明了布尔什维克党已经对俄国的国情有了初步的清醒认识,对发展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开始探索在利用市场经济的某些手段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强大经济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6.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从历史上看,斯大林体制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相适应的,是符合当时苏联国内外政治形势需要的。从现实上看,这一体制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以及在卫国战争中,都显示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其结果不仅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期内发展成为位居世界第二位的工业强国和公认的军事强国,而且保证了在卫国战争中,战胜工业强大、军事一流、组织高效的法西斯德国。但也要看到,该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表现在政治上缺乏应有的民主和法制,缺乏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严重,造成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从长远看,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阻碍了经济的健康、持久的发展。更为深远的影响的是,长期僵化地坚持这一体制,抵消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停滞埋下了隐患,成为苏东剧变的深刻历史根源,也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知识导引(一)表解知识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召开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宰割战败国,瓜分战利品。根本目的:对战后世界重新安排,确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控制会议的三巨头参加会议共27国,但操纵会议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这“三巨头”。凡尔赛和约领土问题法国收回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军事问题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50公里范围内为非武装区,德国不得设防。凡尔赛和约殖民地问题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移给日本。赔款另外设立赔款委员会,另行确定德国的赔款总数和方式。凡尔赛体系《凡尔赛和约》与协约国同奥、匈、土、保分别签订的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5国际联盟来历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正式提出。成立根据《凡尔赛和约》的相关规定,1920年在日内瓦正式成立。实质由于美国未参加,它成为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华盛顿会议召开原因巴黎和会仅调解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在亚太的矛盾仍尖锐,美日矛盾成为这一地区的最主要的矛盾。主导国美国、英国、日本。主要内容四国协定英、法、日、美四国签署,英日同盟寿终正寝。五国条约规定英美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比例为5:5:3:1.75:1.75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实质:确认了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扩张提供了方便。日中协定日本被迫归还山东,中国的主权得到了部分恢复。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确立的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构成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不可能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