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课程名称:数学之美课程类型学科课程内容设计理论说明一、背景数学是中学课程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参加各种升学考试的必考学科。数学所占分值高,发现数学的美,有助于学生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学生也会发现数学实际是和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认识,学好数学,也能帮助我们能更加融洽地融入生活,发现生活的一些问题,并且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则是数学教学的另一大成果。同时,高中生此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对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或是观察到的一些景象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而发现“数学之美”,可以帮助他们能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我们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尊重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与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发现生活之美,发现数学之美。另外,高中生已经习惯于沉浸在题海战术中,他们每天看题、做题的过程当中,也失去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有的朝气和好奇心,发现数学之美,通过这个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也不失为一种课堂升华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二、工作计划首先,让学生了解中学数学学习的一些方法,掌握它和以前的学习的区别之处,为后面更好地掌握高中数学知识打下基础。接着,探索几个数学问题,结合数学的历史背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解决问题,发现数学的奥妙之处,体会数学带来的成就感。然后,结合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是一些能体现数学用处的运用,让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之美。最后,让学生总结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新知,以及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获得的一些领悟或是对数学的重新的认识,老师也反思本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之处以及不足,便于今后校本课程开发能更成功的实施。三、课程设计1、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2、“校本”是以学校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以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为手段,以学校自身人员参与为主来促进学校更好发展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3、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促进教育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形成;有利于教育的合作与交流。4、校本课程目标包括普遍性目标(是将一般教育(一)课程目标总目标:让学生可以丰富课外活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以贴近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为宗旨,针对数学这门课的特点,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功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课程目标:学生了解一些高中学习的方法,总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并且运用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或解释数学现象。(二)课程内容第一单元走向高中数学,新的开始第一节高中数学在高考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第二节高中数学学习和初中数学学习的异同第三节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数学第一节如何使电冰箱使用时间更长第二节怎样烧开水最快最省煤气第三节哪种投票制度最合理第四节商品调价第三单元数学帮你理财第一节单利和复利的区别第二节赌马中的数学问题第三节投资的风险与决策第四节出租车司机的生意经第四单元把握或然,你会更聪明第一节车与羊三扇门概率问题第二节古典概率模型中的计数问题第三节相互独立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模型的概率问题第四节几何概率模型的概率问题第五单元反证法宗旨或者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育领域)、行为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表现性目标(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情境中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5、确定课程目标的要求包括广泛性、适应性、相融性、有效性、可行性、相容性、准确性、特殊性。6、校本课程内容是校本课程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7、校本课程内容有三个来源: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学生需要。8、课程内容分类:学科性内容和非学科性内容;普通内容和专门内第一节反证法定义第二节反证法应用第三节反证法现实意义第六单元轴对称第一节轴对称概念的形成第二节身边的轴对称第三节设计一个花坛第七单元数学的应用第一节信息技术中的排列与组合第二节数学建模思想第三节小数点的大作用四、课程实施第一、五、六、七单元为3课时,其余单元为4课时,每一节为一课时,总计24个课时,由各班的数学老师和年级数学组组长一起组织完成。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动员全体数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设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整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五、课程评价教师评价(1)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4)领导组、教导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学生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A、B、C、D”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等的评比条件;根据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容;规范性内容和探索性内容。9、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有: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应用性。10、校本课程的常见组织方式包括横向顺序、纵向顺序、简单排列、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专题顺序、由简到繁顺序、由浅入深顺序、有整体到局部顺序、直线式顺序、圆周式顺序、因果顺序、问题与解决的顺序、比较与对照的顺序、结果与理由的顺序、由表及里的顺序、由抽象到具体的顺序。11、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的价值判断,它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12、课程本身评价的意义有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修正和完善课程目标、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