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学》说明:1.资料中粗楷体字为教材每章后的复习思考题,请大家特别注意。5.本资料仅供参考,还请各位学员以仔细研读书本为主。预祝大家考试顺利,全部通过!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正式讲述高等教育问题之前简要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高等教育研究的阶段、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动因、学科体系、主要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使大家对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特征,特别是各阶段中涉及到大学或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1.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它曾走过了19世纪末以前漫长的成长阶段,度过了20世纪的扩张时期,现已跨入了21世纪的门槛。2.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3.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除主体动因外,主要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和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等促进的。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简况4.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两个大的特征来分析,即成长中的高等教育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5.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9世纪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型、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6.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在西方为古希腊时代;在中国为春秋战国时代。7.古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把学问分成两级,一为初级教育,传授读写知识,一为高级教育,除读写训练外,还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字等;古埃及也有“寺庙学校”,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与探讨学问并重。8.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9.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10.七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四艺)。11.中国在殷商时期,便有“右学”、“辟雍”、“泮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1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13.这一阶段世界公认的教育家,西方历史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以及“智者派”成员;中国主要为孔子和老子。14.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2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15.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16.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柏拉图的学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17.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其学说和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和主流思想。18.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9.高等教育萌芽阶段的显著特点:①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②专业教育性质模糊,③学生年龄参差不齐,④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⑤这时的高等教育不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是相对于当时的知识水平而言的,故后人将其表述为“高级学问”(higherlearning)。20.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主要指形成于西方的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太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21.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开始的。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组织雏型和特征。22.中世纪大学:指12~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成为近现代高等教育之滥觞的高等学府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雏型阶段的标志,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23.大学(universitas)一词,原意就是“行会”。行会组织是中世纪大学的内部管理和学术活动组织的最重要的力量。24.在中世纪大学中,教师和学生开始按一些专门的学科(法律、神学、医学及人文学科)聚集在一起,采取“上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当时课程的安排上,课程是经过较大修改的“七艺”。25.到14世纪中叶,大学课程有了很大发展,主要包括三类:学士学位课程、特许课程、硕士学位课程。26.教会和僧侣在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世纪的大学制度及办学实践,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7.在中国,汉代的太学为高等教育从萌芽走上雏型奠定了基础。在汉代的太学,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大学教育制度、形式与方法,如考试制度、大班上课以及学术称谓等。而始于唐、盛于宋的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制度——书院教育,是从萌芽走向雏型的标志。书院教育与学术结合、自学与讲授结合、自由研习、争辩论道、游学访问、修身养性等学风,对后世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8.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29.高等教育雏形阶段的显著特点: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3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领域。30.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把这一阶段推向了高峰;同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却出现了一个断裂带。31.在欧洲当时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逐步将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在制度上衔接起来,即把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同时,随着知识的不断分化和产业需求的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在组织和内容上不断发达。32.16世纪,德国人文主义者、路德派新教领导人梅兰克顿创立的拉丁文法学校,人文主义者斯图谟创立的文科中学,风靡德国及欧洲其他城市;英国人文主义教育家哥勒创办的圣保罗学校,成为新型文法学校的样板,特别是著名的“公学”产生后,都成为大学的预科教育机构,成为进入高等教育的阶梯。至此,欧洲的大学教育开始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33.在工业革命最先发生的英国,经由以纽曼、阿诺德为代表的传统自由教育派与以赫胥黎、斯宾塞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派之间展开的长期激烈的抗衡之后,自然科学教育终于在传统的大学教育里站稳了脚跟,在其他新建的大学里,则得到了迅速扩展。这是大学教育观念在欧洲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34.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并进入大学,大学开始围绕着各种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这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35.在西方高等教育进入成型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却步履艰难、曲折发展。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明清时期高等教育实质上的萎缩。36.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是指它的形式开始从单一走向多样,其职能不断丰富和充实。37.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与自由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使大学除培养人才之外还具有科学研究的新职能。38.1636年哈佛学院的建立揭开了新大陆高等教育史的第一页。39.通过19世纪美国的“赠地学院”产生了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新职能。40.在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教育的形式与结构得到了大发展。从层次上看,除了传统的本科教育外,“初级学院”在美国出现(1901年伊利诺伊州建立美国第一所公立初级学院——乔利埃特初级学院),研究生院(1876年全美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正式创立)也于19世纪中叶后在美国诞生。完整的体系首先在美国形成,继而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从类型上看,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所有这些,都标志着高等教育日臻完善。41.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直到1840年帝国主义坚船利炮打开了东方大国的大门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才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一部分。西方关于高等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输入进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碰撞、融合,催生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中国普遍兴办了近现代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1901年,光绪皇帝下诏,将全国书院改为大、中、小学堂,由此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由古代迈向近现代,贯通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血脉。从此,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轨道中。4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20世纪完善以后的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势。43.规模化:二战后高校规模、发展速度和入学人数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却是20世纪后半叶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世界高等教育普遍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444.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率先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家。45.中心化: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机构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其中,“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领域面向经济建设的一个主要特征。46.综合化:科技加速发展以及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发展趋势,使高等教育表现出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特征。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愈来愈相互渗透和融合,涌现了大批交叉和边缘学科。高等教育作为创造新知识、新科学、新文化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园地,不仅要适应这一趋势,而且要为这种融合的发展和新科学的诞生起促进和催生作用。这是世界范围内具有共性的时代特征。47.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科的整体化发展趋势,要求21世纪人才素质综合化。第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要求,推动了以“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在全球兴起。全球教学改革呈现出四大特点:目标的多样性,内容的整体性,过程的双向性以及教育方法的综合性。第三,教学内容的改革,着重体现在大力推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重组,主要对三类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重新确立和重新组合;二是内容更新,主要是课程综合化、创立新学科以及教学内容的大规模更新。48.国际化:“国际化”或“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在20世纪后50年中日益明显的一个特征。“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功能中的过程。49.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大学的早期就存在,但那时形式、内容都比较单一。进入20世纪以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表现为:①内容更为广泛;②空间更加宽广;③活动方式更为多样。④课程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一个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因素。50.职业化:二战后,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由普通教育论到专业教育论的转变。随之,高等教育出现了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传统高等院校鼓励更多地开设有关职业准备课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不断发展、壮大。高等教育向职业化趋势发展,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