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结构专项技术文件1梁配筋操作一般规定V1.01梁实配普通钢筋放大值1.1梁实配钢筋与计算值关系1)除悬挑梁外,梁支座面筋实配不做放大;因选筋原因需要时,支座实配钢筋尚可略小于计算值(框架梁一般不超过5%),同时底筋做相应放大;框架梁超过5%时,应在计算模型中单独指定调幅系数重新计算复核,并将结果手抄于计算书中(不得重新打印计算书)。2)悬挑梁实配面筋一般宜大于计算值的10%,不宜超过20%(配筋量大的悬挑梁放大不大于15%);特别重要的悬挑梁,尚宜结合裂缝验算结果配筋。3)底筋实配时,相对于计算结果,宜做适当的放大,以合理的增加结构安全度,并可减少因梁配筋不足违反强条的概率。与计算结果相比,梁底筋放大5%~10%,且不宜大于0.5~2cm2(原来要求:放大5%~10%,且不大于1~2cm2);一般梁放大值宜取小值(需要时,专业负责人可根据项目特性对下表作出调整,但对于住宅塔楼均应取小值);表1.1.3常规梁底筋放大值计算值cm25101525405080放大值(约)0.3~0.750.5~1.00.75~1.21.0~1.751.5~2.52~33~4增加比例6%~15%5%~10%5%~8%4%~7%4%~6%4%~6%3%~5%4)框支梁不得调幅。除构造配筋者外,面筋及底筋均应进行放大;构造配筋者可按表一进行放大,计算配筋者放大系数一般可取10%。对于特别重要的框支梁,应进行裂缝控制计算;根据以往工程经验,按裂缝控制时,底筋需放大20%~30%才能满足要求。裂缝计算时,应对其上各层的活荷载按规范规定进行折减。5)对于构造配筋的小梁,实配钢筋一般不做放大。6)按裂缝计算控制的梁,不应将裂缝计算而得的计算量再放大。但若强度控制配筋量按上述规定放大后的数量大于裂缝计算结果时,此时显然尚应按强度控制配筋。7)对计算结果准确性存疑而短期内难以复验的、且非常重要的梁,放大值可适当加大。1.2有关调幅的规定1)只能对竖向荷载作用进行调幅;对于非抗震构件(次梁、楼板),可手工调幅;对于框架梁,不应采用手工调幅。深圳市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结构专项技术文件22)当对支座弯矩再进行调幅时,应将底筋相应增大(相见“090709-弯矩调幅资料.pdf”);并在计算书中,对该处的配筋数值加以标注并在当页计算书中注明标注的含义,避免第三方审查提出“支座处配筋不足”。任何时候,实配值均不得小于计算书显示的数值(强条)。3)框架-核心筒结构中,连接外框梁与核心筒剪力墙的次梁,应在特殊构件定义中,单独指定其调幅系数0.5~0.7;特别是剪力墙厚度较大时,应取其较小值。4)有抗裂要求的梁,不应调幅。1.3当“支座面筋/底筋”之比显著较大时,应检查“底筋/面筋”之比值是否违反强条(二、三级不应小于0.3,一级不应小于0.5);否则,应将支座配筋再进一步调幅(框支梁除外)。但调幅亦不能过大,总调幅不宜超过0.75。1.4钢筋双排布置时,单排布置的承载力大于双排的程度可参见下表案例。实际上,梁配筋率大于1%时,satwe已自动按照双排筋计算,故不需要专门对双排布置时再做放大。仅对于梁高h≤400双排布置、且配筋率小于1%者,需进行放大7%,即按表1.1.3放大则满足。表1.4考虑双排筋影响而需要的实配钢筋放大系数(案例)梁截面高度h40050060070090012001500钢筋直径18202225252828单排承载力/双排6.3%5.1%4.4%4.0%3.0%2.5%2.0%1.5悬挑梁构造底筋取值1)悬挑梁之底筋,传统取值一般取面筋的1/4;2)为合理控制钢筋用量,当按面筋的1/4取值却不便选取合适的底筋直径及根数时,悬挑梁底筋可略小于面筋的1/4(即在1/4~1/5之间调整),从而避免导致底筋面积过大(如接近面筋的1/3)。3)对于需考虑竖向地震、且地震组合出现底部弯矩的悬挑梁,应满足计算及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要求。1.6预应力梁另行规定。2梁纵筋合理根数2.1梁纵筋根数应与梁宽相匹配。当所需的纵筋根数较少时(明显小于下表),应首先减小梁截面宽度,特别是对于非框架梁。表2.1梁底筋合理根数(支座宽度大于梁宽)梁宽200250300350400纵筋2~32~4(宜≥3)3~5(宜≥4)4~6(宜≥5)5~7(宜≥6)注:本表上限值适用于纵筋直径d≤25;d≥28时,应自行复核间距是否满足规范要求。2.2梁面筋根数较少时,其根数与箍筋肢数匹配即可,不需要强求符合上表中的根数。当梁面筋根数已经为规范的最小间距时,梁底筋单排根数不得多于梁面筋单排根数。深圳市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结构专项技术文件32.3当梁宽度与同方向支座宽度相同时(多出现在异形柱结构、剪力墙结构),考虑到柱纵筋的影响,梁纵筋根数应略作减少,可按下表选用。表2.3梁宽度与支座相同的框架梁合理纵筋根数、合理直径梁宽上部钢筋下部钢筋备注根数常用直径根数常用直径200214~25214~25250214~25214~251)梁高h≤400时应尽量配单排以保证梁有效高度;2)梁高h≥600且单排需要配3根时,应改为双排,以便施工浇注、控制通长筋直径。314~20314~20300314~25314~25单排根数优先采用下限值(3根);仅当锚固长度不足而需减小钢筋直径时,单排可采用4根;414~20414~20350414~25414~251)单排根数优先采用下限值;仅当锚固长度不足而需减小钢筋直径时,单排可采用上限值;2)当钢筋根数过少时,应将梁宽度减小。514~20514~20400514~25514~25614~20614~202.4当梁方向与200、250mm等剪力墙(异形柱)墙肢平面外垂直相接时,纵筋根数不受表2.3限制,基于控制通长筋直径、且尽量满足锚固要求的考虑,应尽量考虑设置多根纵筋;如200、250mm宽度的梁,梁底筋、支座面筋应尽量考虑设置3根或以上、直径宜≤20。2.5异型柱框架梁的纵筋直径不应过大,应尽量选取小直径钢筋:1)中间楼层之中间支座,二、三级框架梁纵筋不宜大于柱截面高度的1/3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及以上时可取1/25,且纵筋直径不应大于25mm;顶层之中间支座,二级、三级框架梁的上部纵筋不宜大于柱截面高度的1/30。2)对于边支座,支座宽度应尽量满足纵筋(底筋、面筋)0.4laE锚固长度的要求(规范原文为应条)。否则,改为按照铰接计算、设计。此时应重新复核结构位移、周期等参数。3)异型柱框架梁纵筋配筋率限值小于普通框架梁,具体见《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6.3.5条。2.6与剪力墙垂直相交的梁纵筋直径应取较小值,以试图尽量的满足钢筋锚固要求,可参见上述异形柱的相关规定。有困难时,可稍微的突破规范现值,如对于垂直200厚墙体者,梁纵筋最大直径优先选不大于16,尽量不取大于20的纵筋。否则,改为双排配置。3框架梁箍筋直径、间距要求3.1框架梁箍筋间距规范要求(强制性条文)表3.1框架梁箍筋规定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mm(取较大值)箍筋最大间距(取最小值)mm箍筋最小直径mm加密区间距非加密区特一、一级2.0hb,500hb/4,6d,100不大于加密区的2倍10二级1.5hb,500hb/4,8d,1008三级1.5hb,500hb/4,8d,1508四级1.5hb,500hb/4,8d,15062mm深圳市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结构专项技术文件43.2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不同纵筋直径对应的箍筋间距要求表3.2框架梁纵筋直径与箍筋间距对应关系抗震等级特一、一级二、三、四级纵筋直径141618121416箍筋间距@84/168@96/196@100/200@96/192@100/200@100/2003.3SRC型钢混凝土框架梁表3.3SRC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箍筋直径、间距规定抗震等级箍筋直径加密区箍筋间距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特一、一级≥12≤120≤180二级≥10≤150≤200三级≥10≤180≤250四级≥8≤200≤2504梁通长筋设置原则及要求4.1规范对通长筋设置的相关要求1)抗震等级一级、二级框架梁,梁顶面、底面的通长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较大值的1/4;2)抗震等级三、四级及非抗震框架梁,通长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3)框支梁,通长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6%(特一级)、0.5%(一级)、0.4%(二级)、0.3%(非抗震),此为强制性条文;4)对于普通次梁(非框架梁、非连梁、非框支梁),规范对通长筋数量设置无具体要求;5)人防构件之受弯构件(如梁、板、甚至竖向压力很小的人防地下室外墙),受压区构造钢筋面积不宜小于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即梁(包括框架梁、非框架梁)通长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25%(C25~C35)、0.30%(C40~C55);4.2工程实际中的通长筋设置基本要求1)除特殊情况及计算要求,如抗温度效应、抗扭,通长筋面筋应按规范规定的下限设置;2)对于框架梁,梁跨度达到一定程度(如梁净跨不小于3.6~4.8m,且不小于该梁加密区长度的3倍)、通长筋实配面积过大显著不经济合理时,宜采用小直径钢筋与大直径支座短筋焊接形成“通长筋”;深圳市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结构专项技术文件5(1)框架梁通长筋“实配面积经济合理”情形的定义参考:y2肢箍梁,通长筋比值(通长钢筋与支座、底筋较大值的比值)不宜超过40%;y4肢箍或以上,通长筋比例不应超过30%;(2)控制净跨“不小于3.6~4.8m”、“不小于该梁加密区长度的3倍”释义y净跨小于3.6m,不宜采用焊接通长筋;y净跨大于4.8m且通长筋比值不经济合理时,应优先考虑双排筋、或“焊接通长筋”;y净跨3.6~4.8m者,一般由设计人根据工程实际、设计的便利程度,自行选择;对于住宅工程,当净跨大于4.2m、通长筋比例超过67%且通长筋直径不小于18时,宜采取“焊接通长筋”形式。y一级框架梁净跨小于梁高的6倍、其它框架梁净跨小于梁高4.5倍时,一般不采用“焊接通长筋”。否则,此时一级框架梁“焊接通长筋”应采用18,其它应采用14。4.3框架梁通长筋一般做法1)一、二级框架梁通长筋在满足规范25%、最小直径14的前提下,推荐一般做法如下:(1)至少保持两根通长筋为“完整的通长筋”而非“焊接通长筋”;(2)梁通长筋直径应尽量小于支座附加短筋直径,避免通长筋用量过大,但此时纵筋直径极差不宜大于2级;通长筋直径大于20、且比值很高时(如大于58%,即通长筋直径仅小于支座筋1级)应优先改为双排配筋;仅当其净跨较小时(如3.6m)或受相邻跨影响时,可不受此限。(3)当箍筋肢数4肢或以上时,可采用“完整通长筋+焊接小直径通长筋”的做法;比如,支座筋总量为925,箍筋肢数4肢时,通长筋可采用225+[214],而不是425;(4)当梁支座最小纵筋直径较小(如18)时,不再采用“焊接小直径通长筋”的做法,而是直接采用“完整通长筋”。2)三、四级及非抗震框架梁,最小直径12,不受25%比值的限制(1)对于单排只能配2根钢筋的情况,一般操作如下:y优选通长钢筋214、216;y当通长筋直径≥18、且梁截面较高(如h≥600)时,优先改为双排配筋,使通长筋直径不大于16;必要时梁高略小者(如h=450)也可布置小直径双排筋。y当通长筋直径≥20、且跨度较大(如大于4.2m)时,可采用焊接通长筋12(14仅用于梁净跨小于6倍梁高时);此时,梁各个支座的配筋相互独立、互不相关,易于选筋、提高设计工效;(2)对于单排可配3根甚至更多根钢筋时,通长筋比值不应大于45.2%;对于通长筋直径≤16或受邻跨控制时,不受此限。3)面筋双排配置且上下排钢筋根数相同时,第二排钢筋直径与第一排(即通长面筋)级差宜1级以内,个别梁必要时可2级,但严禁达到3级;否则应加大第一排面筋直径。4)焊接通长筋直径与支座面筋直径的级差,应至少相差2级或以上。5)与SRC柱钢骨相连的框架梁,应优先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