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第四章经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经络1概念: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的通路。经:纵行,主干,多行于深部,经脉。络:横行,分支,部位较表浅,络脉2、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经络腧穴的实质研究有观点认为:经络是以神经、血管为物质基础的一种运输传导系统经络与神经的关系“得气”与神经4、经络的生理功能5、经络学说的运用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经脉的生理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起止,交接顺序在肢体的走向有一定规定同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八脉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十二经别阳经经别阳经阴经经别与之相表里的阳经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补正经的不足十五别络十二经脉,任督脾经分出各一支络脉孙络细小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络脉特点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渗灌气血经筋十二经分布在筋肉系统的总称皮部十二经在体表皮肤的反映区经络的生理功能运行气血营养脏腑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内外感应传导信息(得气、行气)调节机能平衡一、十二经脉:1、命名:即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作“正经”。其命名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1)有脏腑名称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2)手足之分大肠三焦小肠上手肺心包络心膈下足脾肝肾胃胆膀胱(3)内外之别内侧阴脏外侧阳腑(4)阴阳消长的不同阶段阴经太阴厥阴少阴阳经阳明少阳太阳(5)前中后缘之分前缘中缘后缘桡侧拇指前后间尺侧小指(手)(足)(手)(足)内太阴肺脾厥阴心包肝少阴心肾外阳明大肠胃少阴三焦胆太阳小肠膀胱1走向和交接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2、表里关系表里两经的关系与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是一致的:脏属里,腑属表表里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表里两脏由经络联系,临床治疗上相为表里的两经腧穴可交叉使用。3、流注次序4体表分布概况阳明经在前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少阳经在中头面躯干太阳经在后太阴经在前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厥阴经在中躯干少阴经在后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少阳经:头侧部太阳经:面颊、顶和枕项部厥阴经(足厥阴肝经):是唯一的一条阴经到达头部,布于巅顶躯干部四肢部阴经在四肢内侧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阳经在四肢外侧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二、奇经八脉(1)名称:“奇”有“奇特”“奇异”之意,奇经与十二正经相对而命名。(2)与十二经的区别:分布不如十二经规律不直属脏腑无表里配属(3)作用:A主要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的调节作用B在循行分布中与脑、髓、女子胞、肾等脏腑关系密切C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4)各自的功能特点:督:行于腰背之中,上至头面,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阳脉之海”任:称为阴脉之海,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颜部,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十二经脉之海带: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阴维:维络诸阴经,后与任脉会合阳维:维络诸阳经,后与督脉会合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主运动三、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经别经脉分出的支脉十二经别加强了表里两经间的联系体内别络十五别络体表经筋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连于筋骨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皮部分布于体表皮肤抗御外邪、传导病变第三节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联系作用2通行气血,濡养腑脏组织3传导感应作用4调节作用第二节针灸法概述针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病方法针法和灸法同属于外治法,都是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一、毫针刺法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1、毫针的结构和规格、修藏多采用不锈钢制成(1)毫针的结构分五个部分:针柄、针尾、针尖、针身、针根(2)毫针的规格一般以25-75mm和直径0.23-0.38mm(34-28号)粗细者为最常用(3)毫针的修藏2、针刺练习3、针前准备(1)消除病人怕针的顾虑(2)选择针具(3)选择针位(4)消毒针具消毒(高压消毒、75%酒精浸泡)施术部位和医者手指消毒(二)操作方法1、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适于短针(2)挟持进针法:适于长针(3)提捏进针法:适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4)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2、进针的角度与深度3、行针与得气(1)得气(2)常用行针手法A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B辅助手法:刮柄法、弹针法、震颤法4、针刺补泻5、留针与出针留针:一般10-15分钟,特殊急性病和一些慢性病可30分钟至2个小时出针(三)针刺意外及其处理1、晕针原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等表现: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处理:停止进针,将针全部取出患者平卧,头低足高位冬季保暖,夏季通风轻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指压人中、内关、灸百合预防2、滞针原因:A病人过于紧张,局部肌肉强烈收缩B手法太强,针感强烈C捻转不当处理预防3、弯针原因A进针用力不当B体位改变处理预防4、断针:或称折针,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原因:A针具因素B病人突然改变体位C手法过于强烈D针刺时江针身全部刺入体内处理:A镇静,嘱病人勿改变原有体位,防止断针深陷B若残端在体外,用手指或镊子起出若断针欲皮肤相平或稍凹时,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应X线定位手术取出预防5、血肿与出血针刺禁忌A合谷、三阴交、腰骶、腹部穴位孕妇禁忌B排空小便后方可扎腹部C小儿卤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D带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E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者肿瘤的部位不宜其他针刺方法皮肤针皮内针三棱针指针二、灸法定义:指借助艾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施灸材料:多由艾叶为主,其味苦性辛温,内服可治疗腹痛、痛经、先兆流产、月经不调、崩漏等多种疾病。外用煎汤重洗能治疗湿疹、皮肤骚痒、痤疮等疾病。艾叶便于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热力温和,窜透力强,可直达肌肤深部等优点。现代药理研究使用艾灸法的医疗作用: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寒除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作用。故《名医别录》载“艾味苦,无毒,主灸百病”1、艾炷灸A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B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2、艾条灸清灸条、药灸条、温和灸、雀啄灸3、温针灸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适用艾灸的病症(二)灸治的作用与适应症1、温经散寒,舒经活络2、温养气血,扶羸补虚3、升提中气,扶阳固脱4、温中散寒,消瘀散结5、预防保健,抗病延年(保健灸法)保健灸法神阙灸定位:脐中央主治:温补元阳,培本育精,键运脾胃,复苏固脱方法:艾灸、隔盐灸、隔姜灸气海灸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主治:培补元气,益肾固精方法: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气海附子灸关元灸定位:脐下三寸主治:温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方法:关元温和灸,关元隔姜灸,关元附子灸足三里灸定位: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主治: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方法:三里温和灸、三里瘢痕灸膏肓灸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主治:保健之效大椎灸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解表通阳,疏凤散寒,清脑宁神方法:温和灸(三)灸法的注意事项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灸对五官、颜面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用瘢痕灸孕妇腹部、腰骶部及皮肤破溃处不宜灸三、拔罐法古称角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出罐内的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子拔罐部位而产生刺激,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罐的种类:常用竹罐、陶罐、玻璃罐2、拔罐方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临床常用的其他手法:(1)走罐法(2)闪罐法(3)刺血拔罐(4)留针拔罐3、适应症(1)风寒湿痹所致的肩背痛、腰腿痛(2)肠胃病证:胃痛、呕吐、腹泻(3)肺部病证:咳嗽、哮喘(4)各种扭伤或外伤所致的肿痛4、注意事项选择题1、针灸学的理论核心是A藏象学说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经络学说2、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结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A阴阳、五行、脏腑B五行、手足、阴阳C手足、阴阳、五行D脏腑、手足、阴阳3、经络系统中,呈网状分布的是A络脉B经脉C皮部D经筋4、下列有表里关系的是A手太阳与手少阳B足厥阴与足少阳C手少阴与手阳明D足太阴与足太阳填空题1、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阳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2、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在前,()在中,()在后;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在前,()在中,()在后;足三阳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在前,()在中,()在后。3、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4、手厥阴心经在上肢的分布是()。5、循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6、任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称“阴脉之海”,督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称“阳脉之海”。7、经络是()和()的总称,是人体()的通路。8、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9、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包括()。10、十二正经由()和()组成,是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