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名词解释1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2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3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4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5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6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所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7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8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9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10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11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12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13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4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15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有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的精三个层次。16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17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18气化: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19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20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21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22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23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个脏的合称。24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5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督任冲带,阴阳跷维)26体质: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27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28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9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30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31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脏腑生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一般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32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33瘀血:是指体内因血行滞缓或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34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35发病:是指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相搏交争过程。36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基础理论。37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38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统称为“治未病”。39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40治病求本: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