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结构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基础理论。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较简略,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结构,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基本物质。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基础来进行阐释的。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如心气、气血不足,可见血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2)主神态:心主神态,即是“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是精神活动的总称,包括思维、意识和情态活动等。人的精神活动,为大脑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早在《内经》已有明确的论述,并把它归属于心。所以说,“任物者谓之心”。任,有担任、接受的意思,即心(大脑)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功能。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开的。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中医脏腑学说认为心主神明,主要依赖于心血与心阴的作用,血与阴都有滋养心神的功能,其次,与心气、心阳亦有关,气与阳对心神起着鼓动和振奋的作用,也即推动作用。如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可以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2)系统连属1)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脏腑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忧、思、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2)在液为汗: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合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3)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由于舌面无表皮覆盖,血管又极其丰富,因此,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直接察知气血的运行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的阳气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火上炎则舌红,甚至生疮,口腔溃疡等。2、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上连气管。由于肺位置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其为“娇脏”。为魄之处,气之主,五色主白色,在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赖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于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主呼吸之气:指肺又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2)主宣发和肃降:所谓“宣发”,即是使肺气向上、向外。宣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通过气化,呼出体内浊气;二把脾转输的精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三是宣发卫气将代谢后的精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肃降”使肺气向下、向内,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吸入清气;二是吸入之清气由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清除呼吸道的异物。宣发与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生理情况下必须保持协调的关系,才能使气道通畅,呼吸调匀,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如果二者的作用失常,失去相互协调的关系,就会发生“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出现咳嗽、气喘等症。3)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肺的宣发作用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肃降将吸入之清气下纳于肾,而且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之后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均有赖于通调水道的功能。4)朝百脉:朝,即聚会的意思,肺朝百脉,即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2)系统连属1)在志为忧: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则肺在志为忧。忧和悲的情志变化,虽略有不同,但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体相同的,故忧和悲同属肺志。忧愁和悲伤情绪易使气不断的消耗,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伤肺。反之,肺功能下降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而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2)在液为涕:涕是有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毛发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成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由于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等生理功能,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功能强弱有赖于肺的生理功能正常。4)在窍为鼻: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和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之说法。正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以鼻孔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喉的证候,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和音哑等。3、脾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脾与胃同居中焦,脾胃均为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在五行属土,五色主黄色,与胃相表里。(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全身。脾运化水谷功能正常,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运化水液:水液也有人称作“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物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多属液态状态的物质,运化水液既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及时地转输于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则水液在体内运行正常。反之,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可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2)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升清是脾运化的功能特点,即指脾气以升为顺。“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若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升化无源,可出现神疲无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脾气(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则内脏下垂等症。3)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古人有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血液不至于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反之,若脾不统血,脾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减弱,则可使血溢出脉外而见各种出血,如皮下淤血、便血、尿血、崩漏等。(2)系统连属1)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常能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2)在液为涎:涎则为口津,唾液中较清晰的称为涎。涎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饮食物的吞咽和消化。脾胃功能正常,涎液上行于口,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如小孩流口水等。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主全身之肌肉,这是指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如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肌肉瘦削,萎软无力。故古人有说调理独取阳明经。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又称“四末”。人体四肢生理活动正常,同样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正常输布。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开窍于口,系指饮食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若脾失健运,则可出现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口味异常的感觉,从而影响食欲。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正常,不但反映全身气血状况,而且反映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4、肝肝位于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肝,五色主青色。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肝与胆,不仅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而且肝与胆本身也有直接相连,而为表里。(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全身气机,使之调畅的功能。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的疏泄功能,重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肝的疏泄功能,对于气机起着疏通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就正常。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就可引起情志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在抑郁和亢奋两个方面。肝气抑郁,可见心情不舒,闷闷不乐,多愁善虑,则出现胸胁,两乳和少腹等部位的胀痛不适等;肝气亢奋,可见性情急噪,容易发怒,烦躁不安,则出现头目胀痛、面红耳赤、易怒等症。○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而肝是疏泄,对脾胃的消化起着协助作用,即肝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功能。肝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一方面是肝能疏通气机,促进脾胃之气的调畅,以维持其升清与降浊的特点,而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另一方面是肝能分泌与排泄胆汁,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