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技术排版稿(最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绪论中医外治法是指一切施于体外或从体外进行的疗法,包括针灸、刮痧等应用医疗器械的治疗方法,推拿等应用手法治疗的方法,以及应用天然物理因素的治疗方法和气功疗法、心理疗法等。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方法繁多,各具特色,而且适应症广泛,具有“简、验、廉、效”的临床应用特点,很受群众欢迎。这种萌芽于原始社会,经历了数千年曲折发展历程的中医疗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及影响下,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展示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中医外治技术发展简史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检验,证明其传统医学理论和各种内外治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中医治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用口服药治疗疾病的方法统称为内治法;口服药物以外治疗疾病的方法统称为外治法。特别是其中的中医外治法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医外治技术的萌芽期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在远古的原始社会已有多种外治法的产生,如包扎、止血、外敷、热熨、砭石、按摩、针灸、舞蹈等。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艰苦险恶,劳动工具简陋,经常会在与野兽斗争或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跌扑损伤、碰撞扭挫而致疼痛肿胀,古人有意无意地在负伤处用手压迫、抚摩,便起到了散瘀消肿、减轻疼痛的作用,这就是按摩法产生的源头。当人们被野兽咬伤或在寻找食物及劳动过程中被刺伤体表而引起出血时,用手指压迫或用捣烂的草茎、树叶、唾液等来涂敷伤口,就可以制止出血,促进伤口愈合,于是逐渐发现某些植物有止血作用,有些树脂还能杀菌、防腐、促进血液循环,这样就产生了最早的敷贴法。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及与疾病作斗争经验的积累,古人逐渐懂得了用兽角进行“杯吸术”,即拔罐法;用甲壳、兽骨、鱼刺、砭石等除去异物、开放脓肿和施行放血,即放血法。古人在发明了火以后,很快应用于医疗。他们在围火取暖的同时,逐渐懂得用烧热的石块和砂石热熨局部可减轻或消除因寒湿引起的病痛;用某些干枯的植物茎叶作燃料,进行局部的温热刺激,能治愈腹痛、腹泻等疾病。这就是现代热熨法和灸法的萌芽。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并介绍了多种中医外治方法。如书中记载了“形苦志乐,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的熨法;“导引按跷”的按摩法以及浴法、膏法、熏法等外治方法和“桂心渍酒,热熨寒痹”,“白酒和挂以涂风中血脉”等外治药物。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鼻内吹药、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浸足、坐药、扑法、洗法、熏法、暖脐法、点药烙法、温覆取汗法、温粉止汗法、头风摩顶法以及救自缢而死的类似现代人工呼吸法等10余种外治方法。可以看出,中医外治技术从最早无意识的萌芽状态,发展到秦汉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水平,开始应用于医疗实践了。(二)中医外治技术的发展期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医外治技术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名医华佗应用“麻沸汤”给病人内服麻醉做开腹手术,并用“神膏”外敷伤口,促进愈合。晋代葛洪的名著《肘后备急方》着眼于临床急救,书中近半篇幅介绍了中医外治法。如用竹管导尿,救卒死用半夏末吹鼻,治卒中五尸以商陆根煎熬囊贮,更番热熨,“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以治卒中的方法等。南北朝龚庆宣所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创伤外科专书,记载了脓肿切开排脓和用水银治疗皮肤病等经验。晋代以后外治法趋于细化,开始向专科发展。晋代皇甫谧的著作《甲乙经》问世后,针灸疗法的经络穴位逐渐统一规范,经验日趋丰富。推拿则又分化出正骨推拿、小儿推拿、喉科推拿、养生按摩等。物理治疗出现后,已有泥疗、沙浴、日光浴、温泉浴、蜡疗之分。天然磁石应用于临床,产生了磁疗法。唐代医家孙思邈创造有磁穴疗法、磁水疗法、磁粥疗法、磁酒疗法。他的医学著作《干金要方》全书共30卷,其中23卷均有外治法的内容。全书共收集医方4500多首,其中有l200余首外治方,运用了50多种外治方法,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及备急的各种病证。《干金要方》还记载有对尿潴留患者以葱管作导尿器械的记载。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也收集了大量外治方,如用苦参煎汤淋浴治小儿身热等。宋代的医学著作《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等书中都载有伤科外治法的内容。如《圣济总录》中有治疗骨折脱位的方法,以及对开放性创伤强调要清创缝合,若有感染则要采取外洗疮口的方法以祛秽解毒等。在中医外治技术的发展期,中医外治法不论在治疗方法的种类上,还是在治3疗疾病的范围上,都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为中医外治技术成熟鼎盛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中医外治技术的成熟鼎盛期中医外治技术发展的鼎盛期是在明清时期,此时外治法已应用于临床各科数百种疾病的治疗。明代陈实功的医学著作《外科正宗》堪称此时期的代表作。在治疗脓肿病方面,他强调要“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运用刀、针扩创引流,或采用腐蚀药物清除坏死组织。书中还记载有截肢术、鼻息肉摘除术、气管缝合术、咽喉食道内异物清除术以及竹筒吸脓法、枯痔散治痔法、火针治瘰疬法等,均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体现了当时外治法的兴旺发达。明代医家李时珍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辑录了大量外治方药。经初步统计,其外治方法有80余种之多,除皮肤科和伤科外,其余各科还约有1600余首外治方药。《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很多穴位敷药疗法,使药物外治法与经络俞穴相结合,提高了临床疗效。清代程鹏程编撰的第一部外治专书《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专门介绍中医外治技术,总汇了清代以前干余年的外治经验和大法。全书共十卷,收治病症约400余种,选方1500余首,涉及杂证、急证、妇科、儿科、皮肤科、骨伤科等各科。所载诸方,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如取五倍子未填脐中以及临卧用川郁金末均匀调涂乳上治疗自汗盗汗;用蒜泥贴足心治疗鼻血不止;绿豆皮、决明子、野菊花等药制成“药枕”平肝明日;以葱白杵烂填脐中、艾火灸之治疗大小便不通;硼砂末点眼治疗腰部扭伤等,均属外治佳法。清代医家赵学敏总结前人经验,汇集整理成医学著作《串雅内篇》、《串雅外篇》。其中《串雅外篇》所收的外治法,资料十分丰富。该书分为禁药门、起死门、保生门、奇药门、针法门、灸法门、熏法门、贴法门、蒸法门、洗法门、熨法门、吸法门、取虫门等共28门,包括各种外治方法共600条,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一些急慢性疾病,无不可以选择外治法治疗。吴师机所著的《理渝骈文》是清代成就最大、最具影响的一部外治专著,书中收集了近百种外治方法,并重点介绍了膏药治病的经验。书中记载在治疗胸部以上部位疾病时,运用涂顶、覆额、点眼、塞鼻、塞耳、揉项及敷手腕、膻中、背心等方法;在治疗脐以上胸部以下的中部疾病时,运用敷脐、熏脐、蒸脐、填脐等方法;在治疗脐以下部位疾病时,运用坐浴、坐熏、摩腰、暖腰、兜肚、敷膝、熏腿、贴腿肚、掏脚跟等方4法。吴师机不仅系统整理和总结了干余年来的中医外治法的经验,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内治与外治在治病祛邪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医理是一致的。他还将众多的外治方法,归纳为嚏、填、坐三法,创立了表、里和半表半里“三焦分治”的外治体系。明清时期,人们对中医外治技术研究之深,运用之广,整理之系统,远远超过以前的任何时期,标准着中医外治技术达到了一个鼎盛期。(四)中医外治技术的复兴期自清代末期以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受到歧视、排斥和摧残,跌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中医外治法也一度湮没不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药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医外治技术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尤其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后,采用了新的仪器和器具,催生了新的外治方法,如超声药物透入疗法、超声雾化吸入法、中药电离子导入法、红外线疗法、激光疗法、磁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音乐疗法、心理疗法等,借助声、光、电、化、磁的能量,促进药物由外而内,延伸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外治技术,提高了外治法的疗效。中医外治技术还不断吸收现代药物研究成果,大胆改革创新外用药物的传统剂型,提高用药效率。如在膏药的生产制作中,使用的新型贴膏剂,有助于表皮的水合作用和角质软化,可加速药物的渗透吸收;还有的膏药应用透皮控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持续72小时。中医外治技术与保健品的结合,是中医外治法发展的一个亮点,其内涵还在不断的丰富之中。如在治疗高血压、颈椎病、鼻炎、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时应用的药枕以及各种药物背心、兜肚、护肩、护膝、腰带、保健衣裤等。这既是对中医外治方法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也是中医外治法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又一条途径。中医外治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说明了中医外治技术医疗实践应用方面正在全面复兴,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展现了中医外治法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二、中医外治技术的临床应用特点中医内病外治、外病外治的一些治疗方法,具有简、便、廉、捷、验等优点。易学易用,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在临床各科病症中有显著疗效,尤其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证,药物外治法与内治5法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更有内服法所不及的诸多优点。(一)治法多样、简便易行外治法来源于医疗实践,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手法、器械、药物并用,施治部位较广泛,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治疗途径。由于外治法大多作用于人体患部、经穴和特定部位,因而可选用点眼、塞鼻、塞耳、敷脐、敷手心、塞肛门、塞阴道等方法,这些部位均很容易找到且易于施术,故极易推广应用。此外,外治法所用材料大多较为简单容易掌握,如艾灸、拔罐、挑刺等,药物也可以用葱、蒜等。特别是中药外治一般所需的剂量较小,无需高、精、尖或特殊的仪器和设备,故可以节约大量药材,减少开支,也便于操作,易于掌握和推广。(二)疗效可靠、适应证广实践证明,外治法能够迅速而有效的控制和消除临床症状,故对内、外、妇、儿、皮肤、五官诸科的多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对病情轻浅单纯的疾病以及在疾病的初期阶段,完全可起到主治作用,尤其是不肯服药的儿童,不能服药或鼻饲的病种,久病体虚或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难受攻补之人均无过多禁忌,可随意使用,每能起到内治所不能及的效果,以补内治之不逮,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如高热,用冰块敷前额降温,防止发生变证;鼻衄可以用冰块敷双侧的迎香穴来止血;癫痫发作,急掐人中而使其缓解;中暑昏倒之病人,用卧龙丹取嚏即使其苏醒;对尿潴留患者,采用搐鼻、敷脐等手段,亦可使尿液排出;对麦粒肿,可行背部挑刺治愈等等。这对临床各种疾病的治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外治法不仅对急性病有迅速控制症状的作用,而且对某些慢性病疗效也是十分显著的。如治疗支气管哮喘采用外敷消喘膏,冬病夏治而方便易行,可使其症状得以减轻和治愈,其它如敷脐罂粟壳治疗慢性腹泻,神阙穴贴五倍子膏治疗自汗、盗汗,滴耳治疗耳聋耳鸣等,均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三)安全可靠副作用少中药外治所需的药量远远小于内服药量。且往往采用患病局部或病位相邻的部位施药,在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而血中药物浓度则甚微;有的药物即使通过人体直接吸收而发挥作用,也因其选择适宜的途径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药物对肝脏及其它器官的毒害。而敷脐、耳压等疗法则几乎无毒害作用。由于外6治法是施术于体表外且在体外进行,通过皮肤、粘膜的渗透作用起到治疗效果,这样就可以随时观察患者的不同反应而决定去留。因此,其方法较内服法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并且可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正如《理瀹駢文》所言“外治法治而不效,亦不致造成坏症,尤可另易他药而收效,未若内服不当则有贻误病机之弊。”“自来相戒,误人非心毒药,所见不真,桂枝下咽,承气入胃,并可以毙,即一味麻黄、一味黄连、一味白术、一味熟地,用之不当,贻误无穷。”从中可以领悟到,治疗疾病要求辨证准确,治其根本,才能立起沉疴,勿犯虚虚之戒。外治法亦是如此,只要辨证准确,施治得法,操作细致,一般来说,比起内服药是安全可靠的,且副作用是很少的。(四)精于辨证,定位用药辨证论治是中医遣方用药的根本,古今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审证求因,通过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弄清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轻重程度、范围大小及发展趋势,

1 / 3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