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第二部分旅游规划基础26第二部分旅游规划基础一、规划区域背景(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地处东经117°19′04″—117°58′05″,北纬36°01′54″—36°33′10″。北依省会济南,西临泰安,东连淄博,南接临沂。现辖莱城、钢城两区,4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1个乡,1070个村。市域横距最大58公里,纵距最大56公里。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3.73平方公里,人口123.19万。市政府驻莱城区,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8.89万。建立地级市以来,先后被国家和省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齐鲁杯优秀城市”、“山东省园林城市”等称号。莱芜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自周代,今境域时为齐国的嬴邑、平州邑及牟国辖地。汉初置莱芜县于原山以北,县治在今淄博市淄川区城子庄。此后,或撤或置,或析或合,直到公元831年(唐大和五年)复置莱芜县始得固定,但境域逐步向西部和南部迁移。金代,县治迁至今莱城区。此后,境域基本稳定。1941年,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蒙阴、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分为莱芜(北)、莱东(博莱)、莱南(新甫)三县。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原貌。1983年8月,莱芜县改设为省辖县级市,1992年11月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区。简单地描述莱芜的历史沿革,可用“秦置嬴县,唐改莱芜(唐贞观年间撤销嬴县),1992年升为地级市,辖两区”来概括。(二)自然地理概况1、地质莱芜地处鲁中泰沂山区,地质构造受鲁中纬向构造及鲁西旋卷构造控制,纬向构造体系中,东西断裂和鲁西旋卷构造控制莱芜盆地的形成。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至今保留完善。主要有五个构造体系:(1)西北向构造体系;(2)东西向构造体系;(3)旋卷构造体系;(4)新华夏构造《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第二部分旅游规划基础27体系;(5)南北向构造体系。区内岩浆活动剧烈,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中生代晚期活动最剧烈,第三纪以来也有活动,多以断裂形式出现,并形成矿山、铁铜沟、金牛山等岩体。地层特点属华北形,且发育比较齐全,分布特点为自盆地周边至中心依次为太古界变质岩类,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类,上古生界砂、页岩夹薄层灰尘岩及煤系地层,中生界杂色砂、页岩及碎屑岩,新生界第三系红色粘土质粉砂岩及砂砾岩,第四系砂质粘土及砂砾石。2、地貌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型盆地,北、东、南三面群山逶迤,中部为低缓起伏的平原,西部开阔,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北、东、南三面又向盆地中部倾斜,大汶河由东向西横贯盆地中部。境内最高点海拔994米(莲花山),最低点148米(大汶河谷)。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0.23%,平原占19.77%,全境有山头2919个,其中海拔900米以上的有5个,南有莲花山、大堡顶、新甫山,西北有三平山、香山。3、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陆度为65.9%,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季干旱多风。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光照时数2629.2小时,光照率59%。年平均气温11.0-13.0℃,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30.9℃,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8.1℃,极端最高温为39.2℃,极端最低温为-22.5℃。年平均降水量760.9毫米。无霜期204天。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大风、冰雹。4、水文境内河流分属汶河与淄河水系。汶河水系主要干流是牟汶河,最大支流是嬴汶河(亦称汇河);和庄河属淄河水系。除干流与最大支流外,支流尚有395条。南部支流河短,比降较大,多为源短流急的季节性河,丰水期河水猛涨,水流湍急,枯水期多数干枯,北部支流河长,比降较小,除干旱年份外,多数为常年河。有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171座,塘坝936座,总水面6万亩。其《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第二部分旅游规划基础28中,雪野湖库容2.21亿立方,是全省八大水库之一。据2000年《莱芜统计年鉴》,莱芜地表水年径流量5.02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1.83亿立方米,属碳酸盐类型,矿化度较低,地下水年可开采量3.22亿立方米,以重碳酸盐类型为主,循环条件较好,径流畅通,溶滤作用较强,化学类型简单,矿化度低。境内历史上泉水众多。光绪《莱芜县志》与民国《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源泉有49处,其中以郭娘泉为最大,旧志记“泉如万珠喷溅”。到1958年,泉水流量大于5升/秒的有13处。随着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源泉逐渐减少。1987年,除少数源泉外,俱已干涸消失。5、土壤植被1984年普查,境内土壤有2个土类、7个亚类、13个土属、51个土种。棕壤土类主要分布于酸性岩低山丘陵区,面积1236729亩,占可利用面积的46.2%。褐土类广泛分布于境内,面积1440145亩,占可利用面积的53.8%。境内原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植被覆盖率较低,且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除个别山地丘陵和沟谷中可见零星次生落叶、阔叶杂林外,主要是抗旱耐瘠的针叶树种。大面积的是人工植被。6、矿产资源以煤和铁矿石为主,素有“钢城煤都”之称。另外,铜、金、铝、锌、铅、磷、钴、稀土、硫、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长石、燕子石等储量也很丰富,在山东省占有重要位置。据2000年《莱芜统计年鉴》,莱芜煤炭保有储量为9.5亿吨,是全国重点采煤市之一。铁矿石保有储量为4.3亿吨,居华东地区之首,具有易选,品位高,冶炼性能好,伴生铜、钴、锰及其它多种元素等特点。花岗石储量10亿立方米以上,“莱芜黑”花岗石板材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珍品”。(三)社会经济概况莱芜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十分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特产独特,交通区位优越,科技创新能力强。莱芜地处齐鲁腹地,交通四通八达,现已形成“三纵四横”的交通主框架。“三纵”即博莱高速公路、莱明路、09公路;“四横”即泰莱高速公路、韩莱路、水东路、仲临路。博莱高速公路是省内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与泰《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第二部分旅游规划基础29莱高速公路在莱城交汇。正在建设的莱新高速公路将和京沪高速公路连接。辛泰铁路(辛店—泰安)横贯东西,东连胶济线,西接京沪线。磁莱铁路(磁窑—莱芜)由南插入,在莱芜车站与辛泰铁路接轨。莱芜市的通讯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全市电话用户达到12.67万户,普及率达到32.7%,有1.2万户开通了互联网。莱芜的资源早有开发。秦汉时期就兴起了“采冶之务”。北宋时期设立了专管冶铁的机构—莱芜监,号称“冶户三千”,成为全国冶铁中心。现境内可考的汉至元代的古冶铁遗址36处。境内现有国有大型统配煤矿4家。莱芜钢铁总厂是山东省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年产生铁175万吨、钢220万吨、钢材200万吨。鲁中冶金矿山公司是山东最大的黑色冶金矿山企业,年产铁矿石300万吨。莱芜特产丰富,“莱芜三辣”(生姜、白皮蒜、鸡腿葱)享誉华夏。莱芜生姜,素以块大皮薄、色泽光亮、丝少肉细、辣味芳香驰名中外,被国家列为名贵产品和中国蔬菜优良品种。莱芜白皮蒜,瓣大质细,极耐贮藏。鸡腿葱,质地鲜嫩,辛辣味浓,是烹调菜肴的上等佐料。莱芜农作物还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及多种蔬菜瓜果等物产。莱城区先后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钢城区被命名为“中国黄金蜜桃之乡”。莱芜是华东最大的兔毛集散地,长毛兔饲养量达193万只,年产兔毛640吨。莱芜黑猪,以耐粗饲、产仔多、肉质细嫩香醇而闻名。莱芜燕子石,学名“三叶虫化石”,形成于5亿年前,用其制作的砚台成为国家礼品。莱芜锡雕造型奇美,堪称一绝。莱芜名吃种类繁多。“顺香斋”香肠历史悠久,深受中外客人青睐;“雪野鱼头”肉嫩汤鲜,回味悠长;“金家羊汤”配方独特,别具风味;莱芜瓜籽荣获部优、省优,香飘四海,誉满华夏。自建立地级市以来,莱芜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0.4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3亿元、55.4亿元和42亿元。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87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1.8:50.2:38。全市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2亿元,增长12.5%,预算内财政支出达到6.08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蔬菜、肉类、果品、水产品等总量都有较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5.8万亩。2000年,全市《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第二部分旅游规划基础30农业总产值22.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46元,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57.6亿元,限额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0.1亿元。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逐步形成了钢铁、煤炭、电力、纺织、建材、化工、建筑、机械、轻工等门类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综合生产体系。其中电力方面,一期工程120万千瓦的莱城电厂并网发电,投入使用。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亿元;个体工商户达到2.72万户。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7.02亿元和74.1亿元;保险业务收入增加11.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04%。粮食流通体制、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项改革进展顺利。对外经贸有较大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2.15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55.4%,其中出口总额1.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1126万美元。“九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92项,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6%,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文化艺术、新闻出版、体育等都有很大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32元,人均储蓄存款4515元。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12.8平方米和25平方米。全市供热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发展。目前,全市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从大环境上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旅游资源基础(一)旅游资源存量分类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一定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其内涵是随着旅游趋势及游客对目的地期望的变化而变动的,因此是一个动态概念。规划组通过野外考察和有关资料,根据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莱芜市主要自然、人文景观进行了筛选分类。1、地文景观类主要包括名山、峡谷、洞穴、山石等,如棋山、莲花山、九龙大峡谷、和尚洞、望夫石等。2、水域风光类《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第二部分旅游规划基础31包括河流、泉、瀑布等,如牟汶河、黑龙潭、白龙潭、吕祖泉等。3、生物景观类包括树林、古树名木等,如华山森林公园古银杏、古黄连木等。4、古迹与建筑类包括古城和古城遗址、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军事遗址、长城、碑碣、石窟水工建筑等,如铜山矿冶遗址、嬴城、莱芜战役指挥所、齐长城、玄之又玄碑、雪野湖、朝阳洞等。5、消闲求知健身类包括科教文化设施、公园、文艺团体等,如莱芜战役纪念馆、泰钢娱乐城、红石公园、莱芜梆子等。6、购物类包括市场与购物中心、庙会、地方产品等,如市区商业街、莱芜三辣(生姜、白皮蒜、鸡腿葱)、莱芜黑猪、莱芜香肠等。(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1、山区面积大,资源类型多,结构组合好莱芜市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型盆地,北东南三面环山,中部是低缓起伏的平原。据统计分析,低山丘陵面积占市域面积的80%以上,有大小山头2900多个,形成了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融人文旅游资源为一体的资源体系,有资源6大类20多个亚类,数百个景点,可建成综合性旅游区。2、峡谷幽深险奇,造型地貌独特莱芜山地由于切割强烈,致使山势陡险,沟壑纵横,峡谷众多,且规模宏大,气势壮观,仅在市域西北部的泰山余脉山地中,就发育有长度10里以上的峡谷多条,如九天大峡谷、九龙大峡谷、九门大峡谷等,形成了“齐鲁第一大峡谷群”。峡谷蜿蜒曲折,幽深险奇,潭深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