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周雪梅班级:药131-3学号:201362501348中医药学的产生发展与古代科学技术参考资料:清华大学出版社——《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药学》等第一篇: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1世纪)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中药的发现与祖国医学一样,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国的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那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可以推想,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采食某些植物,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难免会误食一些有毒植物,以致发生呕吐、腹泻、腹痛、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症状得到缓解甚至消除。经过一次次的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一些有关植物药的知识。中国古籍中记载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的反映了人们认识药物的艰难历程。金文中已有“药字”。《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明确指出了“药”即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300多种植物和动物;《山海经》载有100多种药物;《万物》收载70多种药物,编撰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药物240多种,对炮制、制剂、用法、禁忌等均有记述,这些说明中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第二篇:中药的发展与古代科学技术一、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如《史记•仓公列传》称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名医公乘阳庆传其弟子淳于意《药论》一书。从《汉书》中的有关记载可以看出,西汉晚期已用“本草”一词来指称药物学及药物专著,而且拥有一批通晓本草的学者。这一时期,境内外的交流日益增加。西域的西红花、胡桃、胡麻、大蒜、葡萄,越南的薏苡仁等相继传入中国,边远地区的麝香、羚羊角、琥珀、龙眼等不断传入内地。华佗发明“麻沸散”以作外科手术麻醉,以及东汉炼丹术的应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因战乱,文籍亡佚较多,但此间留下来的本草书目仍有近百种。如《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徐之才药对》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梁•陶弘景所辑的《本草经集注》。该书完成于公元500年左右,载药730种。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在本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斅著《炮制论》,载药300种,详细介绍每味药物的炮制方法,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降低毒性或烈性,提高疗效。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三、隋唐时期(公元581—960年)这一时期,南北统一,地域辽阔,经济文化繁荣,交通发达,外贸增加,从海外输入的药材品种亦不断增多,从而推动了医药学术的迅速发展,各地使用的药材总数已达千种。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布了由李勣、苏敬等主持编撰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该姓名:周雪梅班级:药131-3学号:201362501348书卷帙浩博,共54卷,载药844种,新增114种,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蔬、米谷、有名未用等9类。书中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不仅反映了唐代本草学的辉煌成就,对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唐朝初年,甄权著《药草本性》,是一部专门论述药物的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配伍等药性理论的著作。唐代孙思邈终身隐居不仕,细心钻研医药,著有《备急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由其在药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陈藏器深入实际,搜集《新修本草》漏载的以及当时新发现的药物,对《新修本草》进行增补和辩误,著成《本草拾遗》10卷。唐代已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唐本草》记载有用养肝治疗夜盲症和改善视力的经验。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国家设立了药学专校,称为“药园”,园内辟有良田300亩,培植药材850种,以供处方及鲜药之用。可以想象当时中国药学之盛。四、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由于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商业交通的进步,尤其是雕版印刷的应用,为宋代本草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1060年刊行了由掌禹锡、林亿、苏颂等人编写的《嘉佑补注本草》。该书共21卷,载药1082种。四川名医唐慎微于公元1082年撰成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可谓宋代本草学的巅峰之作。此外公元1116年,刊行了《本草衍义》,共20卷,载药472种。该书把本草所载药物的功用、效验,作了补充,品种做了鉴别。作者还强调按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决定药量,这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设立国家药局是北宋政府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宋代在中药制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苏沈良方》记载有从人尿中提取性激素制剂——秋石的制备方法。金元时期,本草著作出自医家之手,具有明显的临床药学特征。如李东垣的《药类法象》。元代忽思慧于1330年编著的《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五、明代(1368—1644年)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参考800多部医药著作,历时27年,于1578年完成了中药科学巨著《本草纲目》。本书集中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语言文字、训诂、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范围。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明代的专题本草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406年朱棣撰著《救荒本草》,选择民间可供实用的救荒之物414种,丰富了本草学内容,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本草蒙筌》所载用五倍子制百药煎(没食子酸),早于欧洲200余年。明末的《白猿经》记载了“射罔”,比19世纪欧洲人从鸦片中提取出来的世界上第一种生物碱——吗啡,还要早100多年。六、清代—鸦片战争(1644—1840年)清代研究本草之风盛行,成功颇丰,著作达400种左右。1765年,著名学者赵学敏编著完成《本草纲目拾遗》,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清代涌现了一批切合临床实用的简约本草著作。如刘若金的《本草述》,汪昂的《本草备要》,姓名:周雪梅班级:药131-3学号:201362501348吴怡洛的《本草从新》,严西亭的《得配本草》等,对后世中药学的功效分类法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清代还出现了不少专题类本草,如张仲岩的《修事指南》,为炮制学专著;郑肖岩的《伪药条辨》为优秀的药物辨别专书。中国医药学源远流长,古人以身试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将中医药学发扬光大,并合理的与西医结合,扬长补短。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药学科必将取得更大成就,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