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终极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学1四大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恒动观念:①生理上的恒动观②病理上的恒动观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3)辩证观念4中医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援物比类,心法和顿悟,试探和反证5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主要内容:(1)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相互制约)(2)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相互为用)(3)相互消长(校长,俱长或俱消,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4)相互转化6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定义:“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主要内容: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爱稼墙,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五行相克:指五形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的关系,又称相胜。相乘: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相侮:指五行之间异常的反向克制。7藏象学说藏象基本概念:藏: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鸡内脏。象,即征象,形象。藏象,至人体内的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应于外的征象。主要内容:(1)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2)研究精、气、血、精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心:①心主血脉;②心主神志。肺①肺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和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脾;①脾主运化;②脾气主升;③脾主统血(a运化水谷,运化水液b主升清,升举内脏)肝①肝主疏泄:a调畅气机b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c通达情志d调节生殖功能②肝藏血:a贮藏血液b调节血量c防止出血。肾①肾藏精;②肾主水;③肾主纳气。心与肾:水火既济,关系;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肝与肾:乙葵同源,关系:精血相互资生和疏泄封藏相互关系。肝与脾:土壅木郁,关系: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共同生理功能:受盛,传化水谷糟粕,具有通降下行特性。胆:(1)胆储存和排泄胆汁(2)胆主决断胃:(1)胃主受纳,腐化水谷(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小肠:(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2)小肠主泌别清浊大肠:主传化糟粕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1)六腑之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2)部位之三焦:分上中下三焦。*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2.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3.防御作用:是指气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驱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4.固摄作用:指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其无故流失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精与气、血的关系: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与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2.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宗气:是基于胸中之气,,属于后天之气的范畴。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8.外感致病因素:A: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1、风邪:⑴风为阳性,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⑵风性善行而数变;⑶风为百病之长;⑷风性主动。2、寒邪:⑴寒为阳邪,易伤阳气;⑵寒性凝滞;⑶寒主收引;⑷寒性清澈3、暑邪:⑴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⑵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⑶暑多夹湿。4、湿邪:⑴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⑵湿性重浊;⑶湿性黏滞;⑷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燥邪:⑴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⑵燥易伤肺。6、火邪:⑴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⑵火易扰心神;⑶火易耗气伤津;⑷火易生风动血;(5)火热易致肿疡B:疠气: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急(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影响其发生与流行的因素:气候、环境饮食,预防措施、社会因素9.内感致病因素A七情:在长期临床用药实践中,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以表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多见心肝脾功能失调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影响病情转归B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C劳逸失度:过劳过逸10.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肺脾肾相关)致病特点:阻碍气血运行;影响津液代谢,易扰乱神明;致病广泛,变化多端.淤血:指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特点:疼痛拒按,青紫肿块,出血块,望诊面色黑,唇色紫。脉象细涩沉弦。11病机(1)正邪相争:1)正邪相争与发病:a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b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2)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表邪入里、里邪出表3)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盛正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2)阴阳失调(3)气机失常:(1)气滞:气机郁滞而通流不畅的病理状态。(2)气逆: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3)气陷:在气虚的状态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中气下陷”(4)气闭: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气机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5)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气虚严重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12四诊合参:临床上把望闻问切四诊犹记得结合起来,即—才能全面地系统的了解病情。13四诊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常色即正常面色与肤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工作环境情绪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14病色:1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2赤色:主热;3黄色:主湿、虚、黄疸;3白色:主虚、寒、失血;4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15正常舌象:概括为“淡白舌,薄白舌”即舌质淡红明润,肥胖适中,柔软灵活,舌苔淡白均匀、干湿适中。16望舌色:(1)淡白舌:主虚证、寒证。(2)红舌:主热证。(3)绛舌:主热盛,主瘀。(4)青紫舌:青舌主阴寒,淤血;紫舌主气血壅滞,淤血望舌苔:1苔质:(1)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重轻。(2)润燥:反映津液之存亡(3)腐腻:主反映中焦湿浊情况。2苔色:(1)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2)黄苔:主表里证,热证。(3)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望舌临床意义1判断正气盛衰2辨病位深浅3区别病邪性质4推断病势进退5估计病情预后17恶风: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解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或近火取暖能缓解者。18谵语:甚至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郑语: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或气郁痰阻。太息:又称叹息,指时不自觉的发出长吁短叹,多为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19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特点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约每分钟60-90次),和缓有律,节律均匀,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有胃有神有根”。20常见病脉及主病(1)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主病:主表证,虚证,(2)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病:主里证,(3)迟脉:脉象:脉来缓急,一息不足四至(每分少于60次);主病:主寒证(4)数脉:脉象: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至以上(每分90次以上);主病:主热证(5)虚脉:脉象: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主病:主虚证(6)实脉:脉象:脉来坚实,三部有力,来去俱盛,主病:主实证(7)弦脉:脉象:形直体长如按琴弦,主病: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8)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病,主痰饮,食积实热(青壮年,妊娠妇女)(9)洪脉:脉象:脉形宽大,壮如波涛,来盛去衰,主病:主气分热盛。(10)紧脉:脉象:脉来绷紧有力,屈曲不平,左右弹指,如牵绳转索;主病:主寒证,痛证,宿食。(11)濡脉:脉象:浮而细软;主病:主诸虚、湿证(12)细脉: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主病: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伤寒、痛甚、湿证(13)涩脉:脉象: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病:主气滞血瘀、伤精血少、痰食内停(14)结脉:脉象: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主病:主阴盛气结、寒痰淤血、气血虚衰(15)代脉:脉象: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主病:主脏器微衰,亦主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16)促脉:脉象:往来急促,数二时止,止无定数;主病:主阳热亢盛,气血痰食郁滞,脏气衰败。21八纲辨证: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这八类证候来概括病类、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的辨证方法。22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一致或衰减的证候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鉴别:寒证:面色苍白、四肢清凉、怕冷、口渴或热饮不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象迟。热证:面色红赤、四肢燥热、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象数23鉴别:虚证:久病、体虚、精神委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隐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嫩少苔,脉象细弱。实证:新病,体格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惧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厚腻,脉象实而有力24心气虚证: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脉细弱或结代,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属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脉细弱或结代,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淡胖,苔白滑,此属心阳虚证。心阴虚证: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致的证候。证候: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心血虚证: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面白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25防治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治宜等的治疗总则。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重用的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以补开塞),通因通用.同病异治:指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疗加以治疗.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治法:八法:基本的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26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中药毒性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五味的作用:(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3)酸:能收、能涩,既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4)苦: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的作用;(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6)淡: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小便、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灶。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减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27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相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