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技术操作儿科:高霞艾灸法耳穴压豆耳穴压豆一、基本知识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疫、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叫耳廓穴区压迫疗法。耳穴在耳廓的分部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耳廓好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部规律是与头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和耳垂附近,与上肢相对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对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对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内,消化道在耳轮角周围环行排列。(一)耳穴的分布(二)耳穴的临床应用1、耳穴的适应证耳穴治病有广、廉、简、验、无副作用等特点,适应证如下:(1)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和神经性疼痛等。(2)炎性疾病及传染病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胆囊炎、流感、百日咳、菌痢、腮腺炎等。(3)功能紊乱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眩晕综合征、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4)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5)其他有催乳、催产,预防和治疗输血、输液反应,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三)选穴原则1、按相应部位取穴当机体患病时,在耳郭的相应部位上有一定的敏感点,它便是本疾病首选穴位,如胃痛取“胃”穴等。2、按脏腑辨证取穴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进行辨证取穴。如脱发取“肾”穴,皮肤病取“肺”、“大肠”穴等。3、按经络辨证取穴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和其病候选取穴位。如坐骨神经痛,取“膀胱”或“胰胆”穴;牙痛取“大肠”穴。4、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耳穴中一些穴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肾上腺”、“内分泌”等。这些穴位的功能基本上与现代医学理论一致,故在选穴时应考虑其功能,如炎性疾病取“肾上腺”穴。5、按临床经验取穴临床实践发现有些耳穴具有治疗本部位以外疾病的作用,如“外生殖器”穴可以治疗腰腿痛。(四)材料及工具的选择压丸所选材料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小米、绿豆、白芥子等。临床现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现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应用前用沸水烫洗2min,晒干装瓶备用。0.6cm×0.6cm大小胶布。探查工具:金属或木质探针,探头端圆钝,直径约1.5~2毫米。(五)探查的方法采用压痛法在耳穴探查的区域用探针以轻、慢而均匀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到受压处明显疼痛时及时告知或医者根据患者皱眉反应作出判断,这些压痛敏感点就是耳压治疗准确的耳穴刺激点。(六)压豆方法1、擦洗耳廓,使胶布及贴压物易贴牢。2、将贴压物如王不留行籽贴于胶布上,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镊子将已粘好压贴物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七)贴压手法1、强刺激按压法: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有必要,每穴重复操作2-3遍,每天3-5次。本法适于实证、年轻力壮者,对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消炎作用。2、弱刺激按压法:一压一松地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以感到胀、酸、轻微刺痛为度,每次压3秒,停3秒。每次每穴按压2分钟左右,每天3-5次。本法是一种弱刺激手法,不宜用力过重,适用于各种虚证、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穴敏感者。(八)疗程每贴压一次,贴压物可在耳穴上放置3-5天,急性病可短一些。每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九)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十)注意事项1、防止胶布潮湿和污染,避免贴压物贴段张力太低和皮肤感染,对氧化锌胶布过敏者,可改用其他膏药贴压,同时可贴压肾上腺过敏区等耳穴。2、夏季贴压时,由于多汗,故贴压时间不能过长。3、耳廓有冻伤,炎症时不宜贴压。4、贴压后疼痛较甚时,一般只要局部稍放松一下胶布或移动位置即可。5、孕妇做耳穴压豆时,宜用轻刺激手法。对习惯性流产者,手法更宜轻,并避免应用子宫、盆腔等穴位。6、一次贴压的耳穴不宜过多,一般以3-8个为宜。7、贴压后患者自行按压时,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感染。二、操作前准备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压豆部位的皮肤情况。(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5)心理状况。2、告知耳穴局部有热、麻、胀、痛感。3、物品的准备治疗盘、药粒、皮肤消毒液、探棒、镊子、胶布、弯盘等。三、操作程序1、遵医嘱要求,对患者进行评估。2、洗手、戴口罩。3、备齐用物,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取得患者理解与配合。4、取舒适体位。5、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6、再次核对穴位后,用皮肤消毒液擦拭、待干。7、按要求进行压豆。8、观察患者,询问有无不适。9、整理床单位,取舒适体位。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11、按要求记录及签名。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到耳腔内的横形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对耳轮上方有两个分交,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三角窝:对耳轮上与下之间的凹窝。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又称舟状沟。耳屏:指耳廓前面辨状凸起部,又叫耳珠。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处。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窍。灸法灸法一、概念二、灸法的作用三、灸法的种类四、施灸的注意事项五、灸后的处理一、概念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二、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三、灸法的种类艾条灸温针灸艾柱灸灸法的种类悬灸灸法隔物灸1、悬灸(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或小儿等,操作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操作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2)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三)艾炷灸直接灸艾炷灸间接灸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分为:(1)无瘢痕灸(2)瘢痕灸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热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常用方法如下: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1)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此法应用很广,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3)隔盐灸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一般灸5-9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四、施灸的注意事项1、施灸的先后顺序:先上后下,先阳后阴。2、施灸的补泻方法: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3、施灸的禁忌①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②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③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④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五、灸后的处理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六、操作程序【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六、操作程序【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