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探讨黄褐斑病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探讨黄褐斑病因摘要:目的通过中医角度探讨黄褐斑的病因。方法通过对近些年有关黄褐斑的中医病因分析文献加以分析,结合个人学实践,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进行分型分析。结果与结论:黄褐斑的病因机制形成归结于“虚、瘀”二字,因此调和脏腑阴阳,充盈气血,补亏耗,通畅气血运行,才能达到治愈效果。关键词:黄褐斑;病因病机;虚证黄褐斑,中医称为“蝴蝶斑”、“肝斑”,是一种多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代谢异常性皮肤病,表现为黄褐色或淡褐色的皮肤色素改变,平摊于皮肤之上,形状不规则,亦有边界模糊不清者。多见于额、眉、颊、鼻、上唇等处,其特点是皮损常对称分布,日晒后会加重,病程长,数年不退,患者多数无自觉症状。其发病机制和原因复杂。我国古代医学专著《灵枢》中有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人的五脏六腑、气血的状况经过脉络传输最终均可在面部表现出来。中医理论认为,凡病者,无外乎风、寒、火、燥、暑、湿之因,皆有脏腑、气血之异相。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使颜面失于荣养是本病发生的关键病机。故有“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之说。因此,本文从肝、脾、肾的脏腑机能状态及气血的盛衰进行阐述,调和脏腑阴阳,充盈气血,补亏耗,通畅气血运行,使面色荣华有光,黧黑斑尽去,达到治愈效果。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黄褐斑的发生与血液的粘稠度、微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1“气滞血瘀”证肝藏血,主疏泄调达,能调畅全身气机,调节情志活动;推动血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协调男子排精、女子排卵和月经来潮。肝气疏泄不及,肝郁不舒,易引起肝气郁结,可使气机紊乱,气血悖逆,不能上荣于面部,则生黄褐斑。可以说淤滞症的气滞型和血瘀型互为因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久郁化热化火,灼伤阴血;或气郁导致津液代谢障碍,化生痰浊阻滞脉络,导致面部气血失和,失却气血滋养,痰瘀浊气停留,颜面肌肤失养而出现黄褐斑4。简单地说就是由于气滞导致面部的血液循环动力较差,面部气血运行迟滞缓慢,导致面部血管的淤阻,血管内代谢物质的沉积,色素沉着形成黄褐斑。多发于中年妇女。可见肝失疏滞、气滞血瘀为其根本。2“脾虚肾虚”证2.1脾虚型脾统血,主运化升清,同时脾又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运化,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导致本病的发生。《诸病源候论》中有言:“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说明血虚能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生黑养颜。血脉空虚,不能荣养颜面则生黑斑;气虚不能行血,瘀血循经停滞于面部,发为黄褐斑:精血同源,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充气足神旺,则面部荣润光泽,反之则晦黯不泽。此证多见于产后妇女或流产后。也可见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偏嗜五味,致脾失健运,气血不能荣于上;或土虚不能制水,水气上泛,气血不能濡煦,均可生黑斑。气虚久了便可导致气“淤滞”。2.2肾虚型我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肾乃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精血对人体各个组织器官都起着滋养、润化的作用,血的化生依赖肾精的状况,肾精的充盈亦依赖于血的滋养。精和血相互影响,相互滋养。肾阳又称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对推动气血运行周身,荣润颜面,以及蒸腾气化津液,排泄浊邪都有重要作用。素体阳虚,或年迈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等,不能温养经脉,寒凝血滞,颜面不得荣润,且因真阳亏耗,蒸腾气化无权,浊阴弥漫颜面肌肤,则见面色黧黑无泽,颜面失养而致黄褐斑。肾阴虚者,肾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炎,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肾阴虚黄褐斑患者,可以通过服用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进行调理。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养肝,可以有效调理黄褐斑以及其他不适症状。综上所述,黄褐斑的病因机制形成,可归结于“虚、淤”二字,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辨症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亏虚、瘀滞是其基本病理改变。肝气郁结,气滞致血瘀;肾虚火燥,血热滞结成瘀;脾虚气弱,血亏虚失推动也可致瘀;最终气血不能荣面,色素沉积形成黄褐斑。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