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谭砚文,陈珊妮(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摘要:与美国高等院校相比,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偏少,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不畅,重课堂教学而轻实验培养等问题。为了提高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水平,跟进国际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应统筹安排课程设置学期,延长教学课时、增加计量经济学中前沿理论和方法的选修课程,同时还应加强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中美比较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B文号:1002-1981(2011)05-0082-03一、引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综合,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分析工具,对于掌握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问题至关重要。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成为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1]并愈加得到各高等院校的重视和支持,纷纷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提出明确教学要求并加大了教学硬软件的改善力度。虽然计量经济学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各类高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我国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建设、教学理念及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滞后的特征。因此,比较我国与美国高校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的差异,深入分析我国高校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提升我国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水平,丰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现实意义。二、美国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一)内容丰富,层次递进美国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的特征,且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以有利于不同基础或者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关课程。耶鲁大学开设了四个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计量经济学和数据分析Ñ主要介绍随机变量的概率统计知识,包括基本的概率论与统计、分布理论、估计和推理、二元回归、多元回归的介绍、统计计算等基础知识;计量经济学和数据分析Ò在此基础上,以多变量回归为核心,讲授包括统计推断、函数形式选择、异方差性的选择、序列相关性、两阶段最小二乘、时间序列模型等,重点在于统计计算及目前进行实证研究的机制;概率统计简介这门课程则主要讲授基础数理统计:概率论,分布理论,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和计算机编程等;在选修概率统计简介课程或者经教授允许后,可以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该课程主要关注计量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在经济行为中出现的参数设定、参数估计、模型解释等问题,主题包括古典回归、联立方程模型、面板数据和受限因变量。耶鲁大学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要求是要至少达到计量经济学和数据分析Ò的水平,或者以更高级的计量课程成绩取代。麻省理工大学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包括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分析、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等近10门课程。哈佛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包括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应用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等。斯坦福大学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了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导论、计量经济学的高级课题等三个层次。芝加哥大学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包括计量经济学基础、计量经济学A、计量经济学B。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层次相对较少,只包括计量经济学及计量经济学的数学方法,但研究生的课程相对较为丰富,包括计量经济学理论,高级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等,每周还有一个半小时的计量经济学研讨会。从美国经济学类专业排名前10的6所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选择范围较大,且具有层次性,在正常授课的同时还有相应的讨论课时、研讨会、论文写作,学习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二)主辅修结合,课程衔接紧密(三)美国高校为了提高学生计量经济学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还普遍设置了选修课程,如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金融计量经济学专题等。在开设计量经济学之前也有相关的基础课程,比如经济学中的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经济学统计方法、数量分析方法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专业课程要求达到的先决条件是:一年微积分课程和一个学期的统计课程,以及一定的经济学基础。这样就保证了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就掌握了必要的经济学基础及数学基础。美国的高等院校为了使进入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学生能够有效复习、掌握、提升与计量经济学有关的基础知识,还开设了许多辅修课程,包括统计与计量经济学、经济与计算、经济数学等,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回顾、重修有关的基础课程。这些多层次、多方面的课程设置,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选择主修、辅修课程。(三)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美国高等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中还包括一些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课程的设置。比如斯坦福大学就开设了应用计量、应用于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的计量经济学等课程;芝加哥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中包括讨论部分,如计量经济与统计研讨会、计量经济学研讨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应用计量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着重于经济计量方法如何合理应用到实证经济问题和公共政策分析。这些应用课程和研讨会的设置,对培养学生实证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都具有极大的帮助。三、国内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现状(一)课程单一,学时偏少目前,我国多数院校已经把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但与美国高校不同,国内大学普遍用一个学期学习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不同于国外细分为多门课程,而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如表1所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8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在该门课程上设置都在48个学时以上,平均为58学时;课时数最高的为北京大学,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经济学课时设置更少,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在如此短的课时内,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非常困难。(二)缺少辅修,课程衔接困难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数理统计学的系统训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数据的收集过程和计算方法,能更好地理解一些统计指标的概念,更好地把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并为进一步应用和发展计量经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2]然而,我国多数高校普遍存在高等代数、数理统计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的现象,特别是数理统计学,一般院校开设的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讲授内容主要侧重于概率知识,而对于数理统计知识却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讲授偏少,致使授课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堂上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补充有关的数理统计知识,进而大大减少了计量经济学的教授内容,不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全面掌握。另外,我国多数院校经管类专业招生不分文理,许多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并非理科生源,数学基础较为薄弱,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授课内容又过于简单,在不同学科间的运用缺乏有效的联系性,与经济学的结也不够紧密;再加上各高校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大都倾向于实践性、专业性强的课程,而对于像高等数学、高等代数、数理统计等课程基本上不被设置为选修课程,因此,就使得一些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选修、辅修机会,无法进一步巩固、提升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从而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困难,降低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影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实际效果。(三)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操作由于课时短、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不顺畅,导致目前我国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为了尽可能多地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授课教师不得不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快讲授内容,即使部分高校专门设置了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许多教师也不得不占用实验课时,以讲授理论知识。而对于部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更为滞后的农业院校来讲,依赖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流。这是导致当前许多高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应用联系不紧,方法与实例结合不够,学生/学0与/用0严重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3]由于对模型中变量选取、模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学生常常用非稳健的、甚至错误的计量模型进行经济分析,制造了大量的毫无意义的低水平论文。四、改善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建议和措施(一)增加教学学时,合理配置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计量经济学已经积累起庞杂而丰富的内容体系。李子奈(2000)将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定位为/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实际分析0[4],并首次(2005)将计量经济学体系划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与非经典计量济学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并提出本科阶段应该以初、中级内容为主题,适当引入高级内容,即引入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与方法。[5]目前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不仅难以保证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充分讲授,更无暇顾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应用能力的指导,因而教学效果不佳。为了及时跟进国际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有效提高当前我国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水平,迫切需要增加计量经济学的讲授课时,并开设不同层次的选修课程,设置不同内容的辅修课程,比如,适当增加计量经济学前沿、应用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方法等专题讲座或选修课程,供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拓宽知识面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分板块进行课程设置,比如经典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为有效衔接有关课程,在课程学期的安排上,计量经济学应尽量安排在所有数学基础课学完、并修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之后的次一学期,一般来说,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计量经济学较为合适,这是因为在大一、大二学生已基本修完高等数学的相关课程,并掌握了有关经济学知识,此时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减少知识遗忘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计量经济学,也有利于学生及早将有关计量经济学方法运用于社会实践和其他课程论文的写作,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加强数理统计教学,夯实计量经济学基础数理统计是计量经济学重要的理论基础。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不仅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数据处理及运算能力,而且特别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和理论素养。[6]没有较为扎实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知识,对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把握将会十分困难。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经济类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较弱的现象,尽管部分重点高校强调了数学基础课程的设置,但相对于理工专业来说,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不深,尤其是对于文科生源,其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和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考虑到部分高校课程改革以及本科教学课时普遍紧缺的情况,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该深化数理统计的教学,使得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在理解数学推导及统计技术方面得到强化,更好地结合经济理论、经济统计数据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经济类专业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应当区别于理工科专业,在课程内应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有效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三)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理论与实验的分离甚至脱节是我国许多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的突出问题,在教学课时偏少的现实情况下,更少的实验课时也成为影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增加实验学时,是当前提升计量经济学教学水平的另一重要举措。除了增加计量经济学的实验课时外,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也应强调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重点结合现实中的经济案例进行讲解,加强软件在课堂上的演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通过布置适当的练习或作业,使学生在教与学、学与练的过程中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及方法,亲身感受计量经济学的实践应用内涵。同时,还应当结合专业性的论文进行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