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学习资料适用于执业医师、中级、高级职称考试,为大家提供一个简洁的学习、记忆方法,感谢原作者、整理者---------------------------------------------------------常见证型记忆模式复习指导:(1)中医内科临床表现复杂,学生记忆难度增加,复习时应抓住共同性,记住一些常见证型表现,则可化繁为简。(2)注意总结规律,将症状编成顺口溜。(3)症状不必全记,只要记住主要症状即可。(4)更多情况下,出现一些症状,只要辨出是某个证型,以确定治法、方药及判断病种。1.阴虚火旺证:23个字记忆法:五心烦热、颧赤盗汗、口咽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若肾阴虚:23字+肾症:部位症+开窍症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若肝阴虚:23字+肝症:肝经循行症+开窍症。(胸胁隐痛、目涩)若肺阴虚:23字+肺症: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若胃阴虚:上11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胃部症(隐痛)2.出血证:7字症状:吐、衄、便、崩、尿、咳、咯+“血”字。3.瘀血证:23字症:某部位刺痛、肿块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脉细涩。注:瘀血证除上症外,还要注意下例三种原因:久病、外伤、出血。4.肝气郁结证:肝经循行症(胸胁少腹胀闷窜痛)+情绪症(怒则甚、喜则缓、气出畅)+妇女加妇科症(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脉弦。5.肝火上炎证:头面症状(面红目赤、头晕耳鸣、口苦咽干)+肝经循行证+里实热证6.肝阳上亢证。头面症状(见上)+肝阴虚证+肾阴虚证。7.津亏血虚证:目、舌、口、鼻、唇、皮肤、咽+心、脑等部位。如心血虚:心悸、头晕、口唇舌淡白、面色淡白或萎黄等。如肝血虚:目干、口咽干等。如燥邪犯上:目、舌、口、鼻、唇、皮肤、咽等部位干燥症。8.气虚证:少气懒言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活动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首先考虑肺脾气虚。若心气虚证:上症+心悸;脾气虚证:上症+纳呆腹胀便溏;若肺气虚证:上症干+易感冒、自汗。9.阳虚证:畏寒怕冷面色晃白,形体虚肿脉沉舌白。若脾阳虚:上症+消化系症;若肾阳虚:上症+腰膝冷痛、小便症。10.伤食证:嗳气酸腐脘腹胀满,泻泄粪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而实,吐泻之后诸症皆减。本学科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基础理论部分,又有临床知识部分,学生在学习或考试过程中,深感困难,且及格率较低。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总结出学习本学科的基本规律,按此学习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一)不同系统共有病因病机的提取疾病虽多,都按系统归类。如肺系各个疾病病因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与肺有关,据肺的生理病理,肺主皮毛,皮毛应外,故外感因素是本类疾病共有的病因,而外感中又以风寒因素为主。该系发病的内在因素是本脏自虚(肺气虚及肺阴虚),又因肺系多由“气”、“痰”的异常引起,故肺病又与主疏泄,生痰的脏腑有关,即与肝、脾密切关联。所以本系的病因病机都可从外感六淫、内伤(肺的气阴虚,肝脾功能失调)方面考虑。急性病重在外感,慢性病重在内伤。再如心脑系病证,因心藏神,主血脉,故精神因素(情志)、心脏本虚(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是引起本系病证的两大主要病因。病因病机是理解该病及指导分型的主要思路,熟悉本部分内容,对掌握辨证治疗甚为重要,不可忽视。其它系统病证可归纳如下:消化系统常见共有病因:饮食所伤:脾胃运化水谷,饮食不节或不洁易致脾胃受损,运化能力下降,从而产生呕吐、胃痛、泄泻、腹痛、噎膈等病证。情志刺激:肝主疏泄,助消化,疏泄正常,脾胃运化功能强健。若情志郁结,疏泄不及,肝可犯脾胃,导致胃痛、呕吐、泄泻等。感受寒湿: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故寒湿易侵犯脾胃致呕吐、泄泻、胃痛、腹痛等脾胃自病:主要有脾胃虚寒及胃阴不足两种,也是消化系统虚证中的最常见两型。肝胆系统常见共有病因:情志所伤:肝胆病变主要是肝胆的功能失调所致,其情志内伤,肝郁气滞,日久会导致血瘀的病理,就出现胁痛、鼓胀、积聚等病。瘀血内结:肝主疏泄,肝藏血,肝郁易致气滞,气滞易导致血瘀或外伤等因素出现胁下疼痛,积块等症。肝脏自虚:主要为肝阴、肝血不足,阴血不足,胁络失养,常表现为胁痛等病。心脑系统常见共有病因:肝阳上亢:老年人,素体肝阴不足导致阳亢或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而致阳亢,常见眩晕、中风等。肾阴精不足: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若年老或久病,肾阴精亏损,会出现老年疾病如中风、眩晕、痴呆等。痰浊内生:年老之人,形体肥胖,或常食肥甘食品,损伤脾胃,痰湿内生,湿浊阻滞,清阳不升,导致中风、眩晕等。气血亏损:久病或年老气血不足,脑失养,易导致神经系统病证。泌尿系统疾病常见共有病因:肾虚:肾无实证之说,故肾系病变常有肾阴亏虚、肾阳不足等病理产生,多为久病、年老、房劳等因素引起。另外,气血津液病证及肢体经络病证都是上面的具体深化,学习时要前后联系。(二)同方异病归纳即同一方可以治疗不同疾病之义,虽疾病不同,但所治病机一样,故可同方治疗。常见下方应注意:1.归脾汤:汗证、心悸、眩晕、失眠、郁证、血证2.补中益气汤:阴虚等。3.龙胆泻肝汤:汗证等。4.柴胡疏肝散:外感证等。5.六磨汤:便秘、积聚、6.五磨饮子:喘证、厥证、呃逆。7.沉香散:淋证、癃闭、8.天王补心丹:瘿病、虚劳、胸痹。9.参苓白术散:痿证、泄泻。10.羌活胜湿汤:痉证、头痛。11.养心汤:癫狂、虚劳。12.王氏连朴饮:外感发热、湿阻13.葛根芩连汤:外感发热、泄泻14.八正散:外感发热、淋证等。15.大柴胡汤:外感发热、黄疸等。16.藿香正气散:湿阻、呕吐、泄泻等。17.黄连温胆汤:心悸、失眠……几个饮:何人饮——疟疾——劳疟清肺饮——癃闭——肺热壅盛参苏饮——感冒——气虚感冒调营饮——鼓胀——肝脾血瘀七福饮——痴呆——髓海不足五皮饮——水肿——水湿浸渍实脾饮——水肿——脾阳虚衰程氏萆解分清饮——膏淋、遗精四味回阳饮——厥证——气厥虚证黄连清心饮——遗精——君相火旺几个饮子:五磨饮子:见上:疏凿饮子——水肿——湿热壅盛小蓟饮子——血淋、尿血清中汤——胃痛——脾胃湿热清胆汤——胆胀——胆腑郁热沉香散——淋证、癃闭——气淋实证、肝郁气滞妙香饮——遗精——劳伤心脾越婢加术汤——水肿——风水泛滥越婢加半夏汤——肺胀——痰热郁肺通幽汤——噎肺——瘀血内结通瘀煎——厥证——血厥实证藿香正气散——湿阻、呕吐、泄泻不换金正气散——痢疾——寒湿痢正气天香散——腹痛——寒邪内阻以上为常见方,其它方平时应细心归纳总结,进行补充,前后互参,方可使知识系统化。考题举例:程氏萆解分清饮可用治疗下列病证(多项选择)A膏淋B消渴C水肿D尿浊E遗精(三)熟悉方剂分级为了便于复习,将中内所列方剂,人为划分为一、二、三级。所谓一级方是该证治法的第一出现方;二级方是在一级方后段落中出现的方剂;三级方是一些兼变证使用方。目前,由于考题难度增加,二、三级方的考试内容逐渐增多,而大纲要求仍以一级方为主,兼以二、二级。(四)铭记总病因病机1.感冒:病因以“风邪”为主。“卫表不和”是感冒的病机特点。2.外感发热:六淫以火热暑湿致外感发热为主要病邪。病机阳盛则热,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3.痢疾:病机主要是时邪疫毒积滞于肠间,壅滞气血,妨碍传导,肠道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4.咳嗽: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5.哮病:气候因素为主。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6.喘病:基本病机是气机的升降出纳失常。7.肺胀:病理因素有痰浊、水饮、瘀血、气虚、气滞,它们互为影响,兼见同病。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8.肺痈:其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热壅血瘀”。9.肺痨:痨虫是发病的原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病理性质的重点,以阴虚火旺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10.胸痹: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以血瘀、痰浊多见。11.眩晕:病性以虚者居多。12.中风:中风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13.痴呆:本病的发生,不外乎虚、痰、瘀。14.痫病:多由痰、火、瘀为内风触动,至气血逆乱,蒙蔽清窍而发病。以心脑神机受损为本,脏腑功能失调为标。15.癫病:以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机逆乱为病机关键。16.狂病:痰火瘀血闭塞心脑,阴阳失调,形神失控是其病机关键。17.胃痛: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18.痞满: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19.腹痛:基本病机是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腑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20.呃逆: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21.噎膈:基本病机是脾胃肝肾功能失调,导致津枯血燥,气郁、痰阻、血瘀互结,而致食管干涩,食管、贲门狭窄。22.泄泻:外感中湿邪最为重要。内伤当中脾虚最为关键。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致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23.黄疸:主要是湿浊之邪。24.胆胀:病机主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胆腑气郁,胆液失于通降。25.鼓胀: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机特点本虚标实。26.淋证:病机主要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27.关格:基本病机为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上逆犯胃。28.郁病:病因是情志内伤。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腑腑阴阳气血失调。29.血证: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可归结为火热薰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30.消渴:病机主要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发生两种变化。31.积聚:气滞、血瘀、痰结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32.厥证: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33.瘿病: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日久引起血脉瘀阻,致气、痰、瘀为患。34.头痛:风、火、痰、瘀、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痛的基本病机。35.痹病:正气不足是本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36.痿证:一般是热证、虚证居多:痿证虽以内热为本,又多与肺热有关。37.颤振:病理因素为虚、风、痰、火、瘀。以阴精亏虚为主。38.腰痛:外感总离不开湿邪为患。肾虚是发病关键。(五)治则治法浏览1.感冒: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取解表达邪、宣通肺气、照顾兼证的原则。2.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具体采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五个方面。3.湿阻:一是祛湿,一是运脾。4.痢疾:祛邪导滞、调气和血、顾护胃气。5.疟疾:祛邪截疟。6.咳嗽:外感咳嗽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7.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8.喘病:实喘治以祛邪利气,虚喘治以培补摄纳。9.肺痈: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以祛邪,是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10.肺痨:治疗当以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原则。11.眩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12.失眠: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基础上加以安神定志13.癫病:理气解郁,畅达神机14.狂病:降火、豁痰、活血、开窍以治标,调整阴阳,恢复神机以治本。15.胃痛:理气和胃止痛。16.痞满:调理脾胃,理气消痞。17.呕吐:和胃降逆止呕18.呃逆:理气和胃,降逆止呃19.噎膈:理气开郁,化痰消瘀,滋阴养血润燥,分清标本虚实。20.泄泻:运脾祛湿21.蛔虫:驱虫、安蛔、调理脾胃22.钩虫:驱除钩虫、补益气血及调理脾胃23.绦虫:驱除绦虫,调理脾胃24.黄疸: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25.胆胀:疏肝利胆,和降通腑26.水肿: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27.淋证:实则清利,虚则补益28.癃闭: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即通利小便。29.郁病: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30.血证:治火、治气、治血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