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2、选择题、填空题(发展历史、代表著作)春秋战国:《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东汉末期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收载药物365种。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代葛洪:《肘后方》,为早期的方剂学专书。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唐显庆时期:《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代孙思貌《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外台秘要》宋金元: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明清李时珍《本草纲目》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②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①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②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4、中医学的思维方法①援物比类②司外揣内③试探与反证④心法和顿悟第二章阴阳五行1、(名词解释)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基本内容: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消长平衡③阴阳的互根互用④阴阳的相互转化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有效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3、(名词解释)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于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基本内容:(1)五行特征:①木曰曲直②火曰炎上③土爰稼穑④金曰从革⑤水曰润下(2)五行归类:①取象比类法②推演络绎法(3)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疾病的病因、发病、传变,判断疾病的预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5、五行的关系相生、相克、制化、相乘:五行相克太过为害、相侮:五行反克为害第三章气血津液1.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的作用: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2.血3.津液(1)血与气的相互关系:①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②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3)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相互转化、相辅相承第四章脏腑经络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1、心脏:心、肺、脾、肝、肾的总称。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2、五脏的作用生理功能(1)心:①主血脉②主神志(2)肺:①主气、司、主声音②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③朝百脉,主治节。(3)脾: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4)肝:①主疏泄②主藏血(5)肾:①主藏精②主水③主纳气3、六腑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生理功能:(1)胆:①贮存和排泄胆汁②主决断(2)胃:①受纳、腐熟水谷②主通降(3)小肠:①受盛化物②泌别清浊“受盛之官”(4)大肠:传化糟粕“传导之官”(5)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州都之官”(6)三焦:①通行元气②运行水液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5、十二正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6、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7、经络的功能作用①生理功能②病理反应③经络诊断④经络治疗⑤预防保健8、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区别第五章病因1、外感病因:六淫、瘟疫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其他病因:痰饮与瘀血、外伤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3、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第七章诊法1、中医的诊病方法有:望闻问切四种。2、望:主要有望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舌象等几方面。3、闻: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部分4、问:通常需对寒热、汗、疼痛、饮食、睡眠、二便、经带等“现在症”进行询问。5、切: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第八章辩证八纲辨证: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辩证方法。1、表里辩证:采用解表法和里法治疗(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表证:临床症状:以发热、恶风寒、身痛、头痛、苔薄白、肺浮为主,兼可出现咳嗽、鼻寒等症状。里证:临床症状:以不恶风寒、脉不浮,多有舌质、舌苔的变化为主。2、寒热辩证: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临床症状为: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苍白而滑润、脉迟等。热证:临床症状为: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3、虚实辩证:“虚者补之、实则泄之”(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证: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淡少苔、脉细弱等。实证:其症状为:常见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4、阴阳辩证:阴证、阳证(归类病证的纲领)阴证: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阳证: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喜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第九章常用中药1、正气与邪气的关系①疾病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争斗的过程;②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病进、病退)2、祛邪与扶正的关系①祛邪与扶正,是相辅相成的;②扶正可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祛除病邪;③而祛邪则是排除了病邪的侵犯和干扰,终止了对正气的损伤,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于恢复。第十一章常用中药一、解表药因风寒外邪引起的称风寒表证或风寒感冒。风热引起的称风热表证或风热感冒。解表药除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麻黄与桂枝的功效异同点桂枝与麻黄•两者都是常用的辛温解表药,均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解表,同可用治外感风寒,两者常相须为用。•桂枝──重在温通阳气,发汗力缓,表实、表虚均宜。又能温通经脉、温通胸阳,通阳利水、温中散寒。•麻黄──重在宣肺,发汗力大,宜表实证,并能宣肺而平喘、利水。案例•患者,女,32岁。昨日患感冒,发烧39℃,恶寒,盖棉被与不得缓解,无汗,鼻塞流涕,头痛,后背僵硬,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口干微渴。欲服中药治疗。•问题:该患服用哪类药较合适?为什么?案例分析•患者的病证应属外感风寒兼湿邪而致的感冒,属于风寒外感证,应选择能发散风寒,祛湿兼清里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应以羌活、防风、白芷等发散风寒之品为主药较为恰当。因羌活能发散风寒,胜湿止痛,配以防风、白芷增强其解表祛湿之力。可以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或服以九味羌活汤为主的中成药。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杭白菊清肝明目、杭黄菊疏散风热)、蝉蜕、柴胡、升麻、葛根桑叶与菊花的功效异同菊花与桑叶•二者皆味甘苦、性寒凉,归肺肝经,都能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不同之处在于:•菊花──疏散力强,且能清肺,润肺止咳,兼能凉血止血。•桑叶──平肝明目力胜,又善于清热解毒。二、清热药: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知母与石膏•二者皆性寒、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都能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两者常相须为用。同时,二者皆可用治肺热咳嗽。不同之处在于:•石膏──重在清解,长于清泻肺胃实火。煅后外用能清热收敛。•知母──重在清润,偏于滋润肺胃之火燥,并长于滋肾泻火,又能润燥通便。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黄芩、黄连、黄柏•三者皆为苦寒之品,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凡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三者均可使用。三者均常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黄疸、带下等证,以及火热毒盛所致的疮疡肿毒、红肿热痛,若三者同用可增强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同时,三者皆为苦寒之品,容易损伤脾胃,若脾胃虚寒者均忌用。黄芩──偏清上焦热。长于泻肺火:用治肺热咳嗽;止血:用于血热妄行;安胎:用于胎动不安。•黄连──偏清中焦热。长于泻心、胃之火:用于热病心烦、胃热呕吐、消渴等,为泻痢主药。•黄柏──偏清下焦热。治下焦湿热之痿、淋、痹等;泻肾火:治阴虚火旺之骨蒸、遗精;又为黄疸良药。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血腥草、大血藤、白头翁、马齿苋、金银花与连翘功效异同•金银花与连翘性皆寒凉,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清热解毒的通用药,治疗阳性疮疡的要药,都常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痈肿疔疮、红肿热痛;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金银花──兼能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下痢脓血,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证。此外,金银花露有清热解暑之效,可用于暑热烦渴,咽喉肿痛,以及小儿热疮、痱子等症。•连翘──兼清心、利尿、散结:用于热入心包、热淋、瘰疬等。4、清热凉血药: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生地玄参功效异同•清润兼以滋补,以凉血及滋阴为主,用于热入营血,及阴虚发热,津伤口渴,肠燥便秘诸症。不同:•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力量强。善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玄参──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力不如生地,而长于泻火解毒,散结消痈。5、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案例•患者,男,35岁。因工作不顺,嗜烟酗酒月余,近日出现牙龈肿痛,畏热喜凉,刷牙易出血,并伴有口臭、便秘等症。患者认为自已这些症状是上火起的,想吃些清热泻火的药物、食物,可又不知该吃什么样的药物和食物比较对症。1、患者是否应该吃些清热泻火药?2、你建议其服用哪些药物和食物?案例分析•从患者症状分析,应属于胃火炽盛,胃火上炎而致牙龈肿痛、口臭、便秘等症,治当以清泻胃中实火为主,如选用石膏、黄连、知母、升麻、芦根等均可。亦可服用清胃散;并要控制烟酒,尚可配合清胃火的苦瓜、白菜、芹菜、豆腐、梨等食物进行食疗。案例患者,女,22岁。体质较弱,经常感冒,时值流感季节,为预防流感,连续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含金银花、黄芩、连翘)、板蓝根颗粒等近月余。虽未患感冒,但出现了食欲不振,脘闷不适,形寒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状。1、患者出现的症状可能是何原因?2、体虚易感之人服用何药较适合?患者所服药物多为清热解毒药,均为性味苦寒之品,此类药长期服用的主要副作用:一是苦寒伤阳败胃,即多服久服易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脘腹痞满,食欲减退,甚则恶心呕吐等症。二是苦燥损伤阴津,即苦味浓而性燥之品,易损伤人体阴液,导致口干舌燥等症。患者出现的症状即为过服苦寒药损伤脾胃而致。体虚易感之人可适当配伍黄芪、白术、防风等药同用,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如可服玉屏风散等。三、补虚药(虚证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或虚衰,分别表现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1、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人参与西洋参相鉴别:•人参与西洋参同属常用名贵中药,均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皆能补气生津,都可用治热伤气津,烦倦口渴,以及消渴等证。二者入汤剂均宜文火另煎。不同之处在于:•人参──甘微苦微温,善于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补气的力量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