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4)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日本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改革: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考点1:封建地主阶级改革1.中外古代历史上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时间公元前356年494年迁都洛阳7世纪中期8世纪前期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租税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意义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2.中国近代历史上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2)统治阶级内部出现顽固派和洋务派。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时间19世纪60—90年代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主要措施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结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的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原因(1)腐朽的制度。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2)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3)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更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启示(1)中国要想发展,既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更要靠自力更生,走自主发展之路。(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地主阶级不可能完成自救。(3)改革发展会遇到各种阻力,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坚强的毅力。(4)在改革中,要变革,废除旧的生产关系、旧的制度,以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考点2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广大农奴起义,出现农奴制危机。(2)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目的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主要内容(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2)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3)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意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虽然留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在于挽救统治危机和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沙皇专制统治,但客观上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明治维新背景内部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国际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措施及其作用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了藩地界限,废除藩主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统一控制和管理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允许土地买卖保护了新兴地主的权益;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使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强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影响积极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消极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特点(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2)改革借鉴了许多西方的先进成果。(3)改革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4)日本的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启示日本之所以能在弹丸之地顽强的生存与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千百年来的旁证博采。他先向中国学,待中国衰落后又转而西学。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日本民族崛起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戊戌变法原因内因: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外因: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领导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主要类别新法具体内容作用内容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军事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意义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实质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他们希望通过变法的道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失败原因(1)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2)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启示(1)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行不通。(2)要争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3)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勇于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罗斯福新政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引发社会矛盾,政局动荡。目的直接目的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根本目的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特点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主要措施金融业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工业(中心措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农业缩减耕地产量,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补贴社会保障举办公共工程,通过解决失业救济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消除危机效果经济方面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评价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这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但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启示(1)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立足国情,锐意改革,积极应对危机,构建创新型社会。(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等。考点3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内容类型具体内容作用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剩余的粮食可自由支配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工业除大型国有的企业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小型企业商业废除生活必需品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活跃了流通,刺激了生产特点(1)适应过度时期多种经济成分的特点,允许资本主义的某种存在和发展。(2)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作用。(3)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成分。(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5)采用市场形式来实行国家经济计划。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赫鲁晓夫改革背景背景: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领导人以后开始改革。目的改革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弊端内容经济(1)农业方面:销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荒,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等。政治反对个人崇拜,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成效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失败原因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之他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导致改革失败。认识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一定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改革一定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80年代苏联的经济日益衰退和恶化。内容(1)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2)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起了社会动荡和不安,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启示(1)坚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2)正确处理好国内各民族关系;(3)对出现的新思想和价值观要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原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条件,是强国之路开始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实施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安徽凤阳率先尝试形式“包产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意义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业制度改革我国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社会救济被确立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以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需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