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资料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部分七年级(上)(一)《论语十则》重点字词及翻译见《掌控中考》106-107页一、内容把握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3、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理解默写1、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论语十则》中儒家提倡的接人待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论述新旧知识的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论述学习应有的谦虚态度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孔子教导弟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6、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的语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论述友情关系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在表示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和看齐时经常引用的句子(成语)是:见贤思齐9、在《论语》中表明一个人能经常检查自己,反省自己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10、在艰苦条件下才能真正考验一个人在,在《论语》中,表示这一意思的话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_三、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示例:(1)、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这是孔子提倡的“恕道”,要求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不要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要学会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多为别人着想、体谅别人。(2)、这句话有其片面性。因为社会上每个人的喜好千差万别,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你不用的东西,别人也许有用。所以这句话不能适用于所有人。2、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他对你学习的指导。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二)、《陈太丘与友期》一、文言词语1、通假字尊君在不(通“否”,读fǒu)2、词类活用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3、古今异义(1)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2)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3)期日中(古义:约定。今义:日期)4重点词语2(1)去后乃至(乃:才。至:到)(2)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3)、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4)、元方入门不顾二、文章主题:1、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讲信用),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2、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3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副得对方无言可答。⒉“元方入门不顾”这是否失礼?示例:(1)、元方失礼——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里也应算作“无礼”。(2)、不赞同陈元方失礼,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该如此求全责备。三、人物形象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就改。元方:聪敏机智,有胆识,爱憎分明,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正直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七年级(下)(一)、《伤仲永》一、文章主题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过程,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了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二、阅读理解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仲永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幼年天资聪慧);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少年才能衰退);又七年,泯然众人矣(青年沦为庸人)。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1)父亲不使学,(2)受于人者不至。3、“父利其然也”中的“其”指: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一人。5、本文的文眼是:伤(二)、《孙权劝学》一、成语积累(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二、内容把握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1、通过说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2、用限制性的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的畏难心理。3、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一、阅读启示1、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32、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三、阅读理解1、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当博士吗?我只不过叫你应当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爱才、敬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4、从文中哪个词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刮目相待(1)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2)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5、对比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使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一个人天赋如何,后天学习是成才的根本途径。八年级(上)(一)、《桃花源记》重点字词及翻译见《掌控中考》一、文章主题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园、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渴望。二、阅读理解1、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乐2、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了太守与刘子冀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3、根据文章内容,猜想一下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提示: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经过③桃花源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起情况。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样的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6、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7、思考:(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4(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7)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8、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二)《陋室铭》(刘禹锡唐)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点睛之笔)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⑨本文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⑩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三)《爱莲说》一、问题探究1、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运用衬托的写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感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他们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相同:都不随波逐流。不同: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依然可以是很高尚的。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5(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5、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7、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美好形象)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