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维系着民族精神的文化根脉。《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四库全书总目》“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类例既分,学术自明。”——郑樵《通志·校雠略》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第一讲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一、“经”与“六经”二、经序问题三、《易经》概说第二讲作为“智慧之源”的《易经》一、《易经》的和谐之道1.人与自然的和谐2.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3.人自身心灵和谐二、《易经》智慧与管理者创新精神的培养1.居安思危、“明于忧患与故”的忧患意识2.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3.刚健进取的自强精神大纲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第一讲•许慎《说文解字》:“经,织從丝也。”段玉裁注:“织之從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從丝,原本无,段玉裁依《太平御览》卷八二六补。)•《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班固《白虎通·五经》:“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一、“经”与“六经”《庄子·天下》:“《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二、经序问题由浅入深由显入隐“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引董仲舒之语“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班固《白虎通》由先到后“易”之三义:•变易•不易•简易三、《易经》概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易》的产生八卦——六十四卦卦爻辞(《易经》)《周易》的完善《易传》(“十翼”)•《易经》为六经之首,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至深至远。•特别是其中天人合一、太和中正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居安思危、慎终敬始的忧患意识等,都已融入中华民族的人文心理和价值观念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资鉴作用。“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周文王孔子“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田以渔,盖取诸《离》。”——《周易·系辞下》观象制器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乾:天,健。坤:地,顺。震:雷,动。巽,风,入。坎:水,陷。离:火,丽。艮:山,止。兑:泽,说。乾父坤母与其余六卦羲皇故里(甘肃天水)羲皇故都(河南淮阳)文王作卦爻辞•八卦从表示万事万物的符号通过重卦发展成为六十四卦•六爻自下而上象征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中国最早的“监狱文学”羑里城(河南汤阴)孔子作《易传》(“十翼”)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周文王所作《易经》孔子所作《易传》通常所谓《周易》五百年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彖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一○.杂卦传“十翼”孔子与《周易》孔子赞《易》之前,人皆以《易》为卜筮之书。卜筮之书,后多有之,如东方朔《灵棋经》之类是。古人之视《周易》,亦如后人之视《灵棋经》耳。赞《易》之后,《易》之范围益大,而价值亦高。《系辞》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大道,如斯而已者也。”孔子之言如此。盖发展社会,创造事业,俱为《易》义所包矣。此孔子之独识也。——章太炎《国学演讲录》中国最古老的智慧经典商周时期:卜筮之书轴心时代:向哲学之书转变两汉时期:经学易学魏晋时期:玄学易学宋明时期:理学易学清代时期:朴学易学近代时期:科学易学两汉纳甲筮法之学魏晋风水之学唐宋元明命理之学学者与民间相互影响“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至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综合百家超越百家“秦汉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往往要回到先秦来寻找精神的原动力,而找来找去,又往往归结为由《易传》所奠定的易学传统。这种情形决不是什么历史的误会,而主要是由于《周易》的那一套八八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体系以及囊括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体之学,仿佛一个巨大的海绵体,把这个时期诸子百家所创造的共同成果都吸收容纳进来,并且综合总结成为一种卷之则退藏于密的《易》道,因而理所当然地被后世公认为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余敦康综合百家超越百家历经历代先贤的相继创作、推演、加工和阐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宏富的内容、精深的思想,传承不绝,历久弥新,受到人们的特别推崇和高度重视。各家各派无不从《周易》中汲取养分,返本开新,求得发展。所以,对《周易》和易学文化的研究从未间断,始终是人们研习的重点和学术传承的核心。易学源流易学源流董仲舒魏伯阳郑玄扬雄孔颖达王弼周敦颐程颢程颐杨万里朱熹邵雍杨简王阳明来知德王重阳智旭王夫之李光地纪昀毛奇龄惠栋胡渭焦循易学源流在中国传统社会,《周易》和易学是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的理论渊薮和思想依据。他们甚至将《周易》视为“圣帝明王致太平法”,从中汲取政治智慧,使易学不断结缘于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易学的发展,对历代社会政治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等为代表的改革家们,其思想和实践无不闪动着易学的影子,而历代社会政治改革也为易学的不断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其始终保持特有的时代张力。董仲舒柳宗元韩愈范仲淹范仲淹张居正曾国藩康有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秦始皇乾隆雍正康熙“圣帝明王致太平法”作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重要滥觞,《周易》和易学与中国传统教育也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几千年来相伴而行,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周易》成了最重要的教科书之一,易学成为士人学子研习的必修科目,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还不绝如缕、影响犹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不少高校的校训中就含有《周易》的词句。明清时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传统文化重要一环的《周易》很早便传播到了海外,以其特有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智慧源泉,至今仍受到高度重视。利玛窦柏应理白晋莱布尼茨•“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周易》(八卦),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周易》(八卦)相延8000年之久仍然具有价值,而且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有相同的地方。”——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周易》英文版再版序)•“《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有了互不的理论思想,并以图形表示。”——丹麦量子物理学家波尔•“可以把《易经》看成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权威们认为,它在中国几千年来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和《圣经》才可以相比。”——美国物理学家、哲学家卡普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国类似《易经》等古代科学技术知识曾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启迪的源泉。”——普利高津进入20世纪以后,伴随着新式学术体系在中国的建立,易学也逐步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学术的转型。当时一批站在思想界顶端的中国学人跳出了传统经学的藩篱,以更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角度来从事易学研究,主导了20世纪易学的走向,也深刻影响着当代易学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以后,易学研究焕发出新的生机,至今依然热度不减,高潮频起,而且业已成为全球性、国际性的学术研究课题。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以古喻今,在一些重要场合和报告中引述《周易》之语。当前,随着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周易》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将其作为重要源泉和不竭动力,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部蕴涵着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文化经典将会引起更多的追慕和关注,从而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国的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江泽民同志引《周易·系辞》说明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情况“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说只有阳,没有阴,这就是古代的两点论。”——毛泽东同志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对一点论倾向批评时的讲话“一阴一阳谓之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005年温家宝同志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重要演讲“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中国年”开幕式活动时,普京总统引《周易》说明中俄文化的共同之处。“‘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2013年2月习近平同志会见连战一行引《周易》阐述推动两岸关系的历史意义。谙熟中国传统文化的韩国总统朴槿惠,2015年9月4日下午在上海举行的“中韩商务合作论坛”上,引用《周易》里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一语,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