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曹宏(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思想教育资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当前,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着现实困境,出现了极大缺失,因此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构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教学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载体、保障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新的路径,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与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又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既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又是每一位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精神食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将大学生培养成“四有”人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根基和主要借鉴来源,启迪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应用它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进一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开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文化基础,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有效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家都认为,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奋发向上、修身养心、变化气质,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无论是儒家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的义利之辩,还是道家的法天、法地、法自然,与道同体,做‘无己’、‘无待’的逍遥游,都是以高尚其志为乐”。古代的重学、自省、克己、慎独、存养等修身方法,值得当代大学生的借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境界,如“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克勤克俭”的勤劳简朴精神;“和而不同”的尚中贵和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诚实守信”的诚信品质等,对于塑造大学生优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其次,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令人鼓舞和振奋。“苏武牧羊”的典故已经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感召着人们的爱国之情;“精忠报国”四个字已经融入到人们的骨子里,激励着人们的报国之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深深体现了渴望国家、民族统一的心情;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表现出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生死的忘我精神。“翰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气节更体现了以国家社稷、民生疾苦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不畏强暴的晏婴,英勇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辛弃疾,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等。在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爱国者和民族英雄,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像一面旗帜,始终动员和鼓舞着炎黄子孙团结奋斗、风雨同舟、自强不息。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和发扬这种类型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这将更加有效地陶冶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再次,中华传统文化有助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在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日益膨胀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道德精神教育显得是如此的单薄,以至于无法表现出强大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目标。人文精神的失落,无可争辩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迷失和乏力提供价值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何去挖掘、吸收并把它们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最终能够起到提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揉合了儒释道三家的义理精髓,注重对人的道德熏陶与培养,道家的对天地自然之法、佛家的因果轮回学说、儒家的忠君爱民思想都是宝贵的传统道德精神,直至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里都有这种传统道德的印记。《易经?贲?象》中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用人文来教化天下,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提供了天、地、人、我之间相互和谐以及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共存互尊的资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仁爱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尽心上》)的独立人格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象》)的宽厚精神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精神。文化传统的失承,将使一个民族失语;人文资本储聚的减少,将使一个民族缺席于世界文化乐园。因此,认同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是倡导大学人文精神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人文道德精神,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寻找思想的源泉,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精神。最后,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是以人格的养成为贯彻始终的精神,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思想,借鉴和发挥传统文化在人格教育中的优势并结合现代教育内容和手段,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全人格”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潘光旦先生,特别注重情绪与意志的培养。他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君子”和“士”的教育思想,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解释说:“所谓弘,指的就是情绪的培植”,“所谓毅,指的是意志的训练,持志有方法”。3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这些方面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儒家思想关注个体的修养、追求理想人格,对于大学生人格完善具有现实意义。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对于处理人际关系仍不失它的指导意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的思想正是人们面临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所要寻找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依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都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二、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传播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启迪和形成中发挥重要职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契合时代特点、符合时代诉求。从目前来看,传统文化在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有效的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网络流行文化的侵烛。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缺失与社会上出现的传统文化热存在很大的反差。首先,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内涵认知肤浅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但当下我国社会领域多元价值观共存、西方文化以多种方式入侵,与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因此绝大部分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对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和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形势不太乐观,认为全球化和传统文化并不相悖,新媒体背景下的时代思潮与传统文化也并不冲突,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新媒体为载体,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也凸显了当代大学生具有更现代的意识、更宽的视野和对于当前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心渴求。然而,与此不协调的是,大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十分浅薄。文科学生对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经典典籍是偶尔翻阅,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则基本不会涉猎。对古典诗词的了解则相对乐观,但也主要停留在中小学课本范围之内的内容。其次,西方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强势性与传统文化作用的弱势性之间的矛盾。在当代社会,全球化的进程已经是势不可当,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终端设备的普及化,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乃至走向融合。我国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西方的各种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不断涌入,西方文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一步碰撞、交流和交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传统文化在发展进程中,遭遇了灾难性、毁灭性的打击,传统文化被撕裂,传统文化的传承客观上产生了中断。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自由主义等在部分大学生中成为信奉的真理,这在客观上与我国传统文化先义后利的思想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确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迫在眉睫。这需要重新认识和审视传统文化,梳理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冲击日趋严重,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解决在市场经济时代存在的突出道德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化人的目标。最后,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学习的消极性之间的矛盾。当前,在校大学生中总体的学风是积极向上的,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因此,大学生们高度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专业知识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但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学生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公共课在思想上认识还不到位、上课积极性不高,逃课现象比比皆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很多大学已经不再开设,少数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高校,也大多是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学生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主要是为了学分而学习的,而非为了兴趣而学习。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和传播存在较大现实障碍,一方面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4三、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这一系统的创新必然是整体性的。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创新必须同其它要素的创新紧密联系、相互统一,才能融合成为系统的整体创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重构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从教学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载体、保障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新的路径,以确保教育的实效性。第一,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主要的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传授和教育,这是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目前,虽然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必修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但一直以来仍是内容沉闷、枯燥无味、形式单一、讲课古板,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兴趣,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不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普及,导致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所以应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的覆盖面。课程范围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古典诗词欣赏等,并选用优秀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