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软件业差距解析与其对中国软件业的启示多余的数据我就不再赘述了,中印软件业之间的对比可以如此概括:印强中弱、差距明显。那么,造成中印软件业差距的原因何在呢?印度软件业成功的原因1.政府重视并给予政策优惠。从20世纪80年代起,印度政府十分重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并采取了许多实际措施来支持和发展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软件的出口。为鼓励和促进软件的出口,印度政府允许出口者选择缴纳关税的方式,允许其保留出口收入的50%,而产品100%出口的软件厂商可免征营业所得税,免除进出口软件的双重税负;为了提高计算机软件的质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政府还放宽了对计算机进口的限制,大幅度降低关税。在财政上,印度政府在计算机的研制、开发上仍然投入了较多的资金,早在拉·甘地政府制订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计划投资30亿美元用于计算机行业。同时印度政府还大力鼓励私营部门投资开发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如印度第一大私人垄断财团———塔塔财团就积极投资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研究。拉奥政府还借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改善外商的投资环境,放宽了外汇管理和对外商投资的种种限制。印度政府规定,凡软件产品全部出口的企业,外资控股可达75~100%,这在印度外资政策上是空前的。这一措施刺激了外商的投资热情,促进了软件出口的扩大。2.确立出口原则,开拓国际市场。软件是高科技产品,印度国内市场需求量有限,能不能打入国际市场,直接关系到软件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开发之初,印度政府就采取了出口外向型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调动企业积极性,鼓励印度软件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3.软件企业规划布局有序。印度的软件产业一直以私营为主体,国营企业为数较少。为了对软件产业统一规划,特别是对国营企业加强组织管理,印度政府在电子部内设立软件发展局。该局成立后,对国营软件企业进行了明确分工,对骨干企业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如国家软件技术中心(在孟买)从事追踪世界软件的重大发展;研究和开发前沿软件技术;设计开发高技术产品并从事软件专业的继续教育。国家软件发展中心(在班加罗尔)设有规模可观的软件库,为班加罗尔地区的软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如提供软件实验条件、进行鉴定等。这两个中心都是电子部所属的主要软件研究机构,投资相对集中,贡献也颇大。4.积极建设软件基地。为了使软件在开发和生产上处于有利地位,有能力对付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软件业形成一定的规模,80年代末印度电子部发起了软件技术园的计划,拟建设一批软件基地。按此计划,印度分别在班加罗尔、浦那等地建立了软件技术园。此外,一些邦政府也建立了邦属软件技术园,以促进本地区的软件出口,每个技术园都由政府投资,规模在5000万卢比左右。到目前为止,在印度境内已建成软件技术园9个,拟再建立4个。另据报道,印度1995年还与新加坡合资1.6亿美元共建技术园。在印度的每个技术园中,都有适合于软件出口单位需求的各种基础设施,如高速数据通讯设备、大型计算机、综合服务设施等,每个技术园都可通过卫星地面站与国际用户保持联系,也可通过微波技术与国内用户相联,使软件开发机构不出国即可向一些国际用户提供服务。这些软件技术园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资金和技术,为印度软件开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发挥了龙头作用。5.重视软件人才的培训。早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联合国和英、美、苏、西德等国的援助下,印度在卡拉盖特尔、德里、孟买、坎普尔和马德拉斯建立了五所世界一流的理工学院。它们从全印度招收最优秀的毕业生,聘请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前来任教,采用西方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用英语授课。它们的毕业生堪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巴黎综合技术大学的学生相媲美,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这些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最新信息,很多人成为软件开发的工程师和专家,为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最近,随着软件业在印度国内成为明星产业,印度举国上下对软件的关心空前高涨。在印度的高中,已把计算机教育作为必修科目;电视台也开设了针对儿童的BASIC讲座;针对成人的软件培训机构更是多如牛毛。6.彻底进行质量管理。印度软件之所以能面向国外开发取得巨大成绩,彻底进行质量管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度的软件公司都设有质量管理部门,从项目的起步到规格的变更,直到最终测试,都用标准文件进行管理。也有把标准文件电子化的企业。对印度的软件公司来说,取得ISO9001的认证,只是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关。几乎所有的软件公司,都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设定的SEI等级,作为质量管理的基准,而且把其最高级别(5级)作为最终目标。5级要求软件开发组织不断地改善开发过程和进行优化,而ISO9001只不过相当于SEI等级中的3级。中国软件业落后的原因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软件业发展缺乏专项优惠政策扶持。在软件产业上,政府给予的关注显然是不够的。虽然现在中国颁布了《软件保护条例》,在863等国家计划中提出了一些软件业发展的目标,但仅停留在此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软件业要发展,就必须有专门针对软件业的实际有效的优惠政策来扶持。那么,哪些是中国软件业过去需要却没有解决、现在仍然亟需的优惠政策呢?第一是类似于印度的软件输出政策,希望政府允许软件技术人员进出国门有足够的自由,以便到国际上竞标、投标、做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积累一些资金,锻炼一批人才。第二项是关键软件技术攻关政策。中国软件业在产品开发上可以扬长避短,但对于个别关键技术的掌握和研究不能知难而退,政府要像对待748工程那样将其纳入国家级重大发展计划中。否则,软件关键技术不掌握到自己手中,不但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会使国家安全失去技术保障。第三项是税收优惠政策。专家们认为中国税制不利于软件业的发展,过去就应当给予优惠。现在当新税制的增值税实行后,更应当给予优惠。因为增值税的计算方法使软件开发企业的税负加重,受冲击甚大,导致企业愿作销售商和服务商,甚至改作他行,而不愿作开发商,这对我国软件产业的成长极为不利。总之,中国软件业过去的缓慢发展,是与政府的不够重视扶持不足有密切关系的。今后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一系列像印度那样的、甚至比印度更为激进的扶助政策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2.以硬带软的误导。根据中国国情,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在启动之初应当把力量集中在发展智力密集型的软件上,而不应该集中在资金密集型的硬件上。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和认识的局限性,中国计算机产业恰恰走的是以硬带软的道路,这与印度形成对照。由于以硬带软,重大投资计划都放在发展计算机硬件上,软件长期处于附属地位,研制和开发难以形成规模,软件业落后到今天的情形其实也是必然的。3.组织管理松弛,软件企业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开发问题严重。中国软件业在宏观组织上没有成立类似印度政府电子部软件发展局那样的机构,对全国软件企业的发展给以统一规划。在空间活动范围上,没有及时像印度那样建立大型软件技术园区,将软件企业有效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所以中国软件企业是遍地开花、各行其事,造成大项目做不了,小项目进行低水平重复开发以及人、财、物大量的浪费。好在国家对此已有充分认识。现在,按照电子工业部的规划,正亡羊补牢,总投资6亿元,在深圳建设南方软件园;总投资3亿元,在上海建设浦东软件园。中国软件业从比较中得到的启示1.竞争是绝对的,领先是相对的。印度软件业虽然成绩斐然,但其出口额和产值无论是在整个国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还是在印度国内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都是相当小的。比如1993年印度软件业的产值只占全国GNP的0.25%。即使印度在1997年能够实现出口创汇10亿美元的目标,也只占世界软件总贸易额的0.3%。可见,印度的软件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与印度虽有一定的差距,但充其量也不过是十年间形成的差距,况且,中国的一些优势和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地挖掘,中国完全应该有信心赶超印度,在世界软件技术领域及软件市场上占居应有的地位。2.软件业发展不能脱离国际合作的背景和国际竞争的环境。印度软件业为什么在1986年始获大发展,关键就在于政府制定了正确的大进大出的软件政策,使国内软件业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经受锻炼、逐渐成熟。近两年,印度软件业为吸引外商投资,更是大大加强了国际合作的力度。如1994年12月5日,世界四大计算机跨国公司(德尔计算机公司、桑塔鲁丝运算公司、摩托罗拉信息系统集团和翁沃德—诺弗尔公司)与印度帕台克计算机有限公司决定联手开发计算机系统,解决信息处理难题,为全世界的客户服务。而德国著名的西门子公司早已在此之前捷足先登,在班加罗尔建立的西门子信息系统子公司已成为印度第六家最大的软件出口公司。当前,中国软件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不能因此而关起门来。我们要在对民族软件业适当保护的同时,热情欢迎外商投资合作,还要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只有在这种动态交流中,中国软件业才可能在技术和管理上跟上世界潮流。3.政府重视、政策优惠是软件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印度若不是及时颁布软件出口政策,制定外向型出口发展战略,就不会有软件业的起飞。中国若没有748工程,就不可能有今天硕果仅存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政府重视、政策优惠是软件业的助推器。中国软件业要加速发展,必须争取政府有力度、全方位的支持。4.建设软件基地,使软件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走联合的道路是软件业在市场中取得优势的必由之路。印度软件企业虽和中国一样小而多、成份复杂,但其高明之处在于分聚成几团,九个基地像九个捏紧十指的拳头,出击有力。中国的软件企业则星散全国,互不通气、互不联合,导致生产率低下、低水平重复。面向未来,中国应在软件企业规模化上狠下功夫。所谓产业,就是规模生产和规模经济的代名词,软件业不成规模,则不可能称为产业。5.培养人才。人才是事业的基石,吸引人才、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培养高素质队伍是软件业发展的关键。印度软件业日新月异,五所一流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功不可没。中国软件业能有所发展,新老两代大学毕业生是其主力。但是仅有大学生是不够的,软件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层次、各种等级的人才。今后中国在重视计算机专业高等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加强一般软件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以造就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的软件研究开发与服务的梯队,保持软件队伍的人才储备。对我国当前急需的系统分析员,要抓紧从年轻人中选拔、培养和扶持。对人才管理混乱、软件人员在单位间频繁跳动的问题,要积极寻求对策妥善解决。6.减少税负,增大对软件业的资金投入。随着软件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软件业的投入有日益增长的趋势。当今的软件业已不再是单纯的智力密集型产业,而是有较大风险的智力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印度软件业的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减少税负、财团投入、承接工程等方式解决。中国软件业作为新兴产业,软件企业自身的力量十分薄弱。政府期望软件发展加快步伐,就应当加大投入、减少税负,对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以加速软件业技术与资金的积累,使之逐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7.扬长避短,以用立业。由于各国软件技术都非均衡发展,而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在软件发展上应扬长避短,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比如让印度开发中文软件、让中国开发国外早就领先的操作系统软件都是不明智的。中国软件业目前应大力开发中文应用软件,以抢占市场。还要根据市场反馈,追踪最新技术,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继而引导市场。这样就做到了以用立业,为软件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8.切实加强质量管理。中国软件的价格比印度还低,质量不高是制约出口创汇能力的主要原因。世界银行1992年7月进行的软件产业出口能力调查表明,中国软件的质量不但比不上印度,也不如爱尔兰、以色列和新加坡,与菲律宾处于同一水平。中国软件要改变在世界上的不良印象并扩大出口,就必须向印度学习,进行彻底的质量管理总之,从目前来看,印度软件业要明显优于中国软件业,但是,只要认清差异存在的原因,明确从中获得的启示,切实采取措施弥补和赶超,凭借我国迅猛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差距必然会越来越小,甚至有一天能得以超越,关键是现在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