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RP的发展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ERP的发展史启蒙“黑八本”诞生1973年9月1日,“中国电子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联合设计组”成立,时任机械部副部长的孙友渔出任联合设计组组长。此时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意识到“中国企业应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在这种方针指引下,1975年,联合设计组专家们以94万美元的价格从IBM引进了370138大型机,1976年购买了IBM的MRP-II软件COPICS。同年,如获至宝的专家组开始翻译IBM提供的说明书。这就是后来被ERP软件业称之为“黑八本”、“大八本”的中国ERP最早教材。MRPII被大批引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正式开始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而此时的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尚不具备或不够强烈,企业的生产管理问题重重。机械制造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大约仅为先进工业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产品交货周期长、库存储备资金占用大、设备试利用率低等等。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的状况,当年机械工业部旗下的企业先后开始以近ERP前身MRPⅡ软件,并开始试点性开发财务软件,通过这些信息化来改善管理。1979年,MRP-II被大批引进,1979年国家投资在长春一汽试点开发财务软件,同年沈阳鼓风机厂引进IBM的管理系统COPICS;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MRP-II系统,接着北京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也先后购买了系统。MRPII被引进(沈阳第一机床厂)这个时期,并没有太多的商业性公司介入,用户也基本上白手起家,历经磨难,但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北京第一机床厂的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项目在1995年获得了美国工程师协会的“工业领先奖”。起步:商业公司的诞生中国第一家MRPII厂商鼎新电脑在台湾成立1982年3月,台湾鼎新电脑公司成立。这家专注于ERP软件开发和销售的公司,受惠于台湾蓬勃发展的制造业,为日后成为台湾排名第一的ERP软件公司奠定了基础。在最初经营的5年,众多台湾软件商还在依附于硬件从事专业系统开发时,鼎新旗帜鲜明地选择采用开放式平台开发标准化册产品。并于1989年推出基于DOS平台的MRPII软件LEADER,在1992年推出了中国第一款基于B/S架构的高端ERP软件TIPTOP。历史发展到今天,“标准化产品”的定位选择被证明是正确的道路,并最终奠定了鼎新的成功。扶植CIMS,催生中国大陆专业软件商1987年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863计划)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心成立。当时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著名教授吴澄长担任该中心的主任。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扶植CIMS工程建设。在这种社会大潮下,1991年开思公司成立,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最早涉足ERP的企业,卡法基于AS/400平台的MRPII系统。1994年,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MIS研究室与美国CDC公司合资成立了利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但由于自身的管理混乱,日后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利玛事件”。鼎新电脑锁定制造业发展ERP经过1982年到1986年的发展,台湾企业用户除了意识到购买软件系统要选择标准化的产品以外,已感觉到仅仅是财务软件应用不再能满足需求,应该把需求进一步延展到进销存等更深应用的领域中。在1987年到1990年期间,鼎新电脑等一批台湾软件公司开始锁定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市场。事实验证了这些软件公司的选择是正确的,台湾制造业在九十年代初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作为配套产业的ERP软件公司的发展。1998年联想进军ERP,培养了中国第一批高级ERP专业人才。1998年7月30日,联想集团与瑞典INTENTIAAB公司正式签约,代理旗下的主流ERP产品MOVEX。随后联想还代理了SAP、SCALA、SYMIX等其他国外软件厂商的商品。联想在当年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下,首次为中国大规模、系统性地培养出成批的ERP专业人才。此后这批人才随着联想分拆,进入神州数码,也有部分进入其他ERP公司或企业中,至今仍活跃在中国的ERP市场上。中国财务软件崛起机械工业部支持下,除了以CIMS为产品重心发展起来的一批中国软件企业外,另一班人马在国家财政部支持下,以财务软件为发展目标,并通过转型,成为了今天中国管理软件市场上依然颇具影响力的软件厂商。1988年王文京和苏启强在北京中关村注册成立了用友软件服务社,致力于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包括通信技术)的最佳管理实践普及到客户的管理与业务创新活动中,全面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管理/ERP软件、服务与解决方案。1991年徐少春创办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这就是日后成功在香港上市的金蝶软件的前身。许十条1989年,财政部出台《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这就是业内著名的“许十条”。其对市场影响超过了十年。“许十条”最大的贡献在于规范了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在企业采购财务软件的过程中,拥有了一个评判标准,形成了企业学习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热潮。但“许十条”的争议点也非常明显,财政部扶植的标准,对于以生产制造流程为基础设计ERP软件并不适应。大批ERP软件无法通过“许十条”标准。在财政部财务电算化强力推进中,大批财务软件企业得以先行发展起来。它们在规模和资本实力上逐渐超过了创办时间更早、经营产品技术难度更高的ERP公司。外资厂商初试中国市场1990年中国开始出现专业的CIMS和MRPII软件商之前,国外软件已经开始进攻中国市场。1989年,美国软件公司SSA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并且在随后的几年当中,在香港、台北、上海、广州相继成立了办事处。可谓是“遍地开花”。两年后,SSA在中国员工数已达到150人规模,所销售的BPCS系统占据了制造业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六七成份额,在中国可谓是风光一时。1990年,美国一家规模较小的MRPII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并给自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四班(Fourthshift)”。序幕:ERP征途开始Gartner一锤定音正式提出“ERP”1990年4月21日,Gartner代表了以《ERP:下一代MRPII的远景设想》为题的报告,第一次提出ERP概念。这份研究报告虽然那只有两页纸,但却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设想。之后,Gartner公司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报告,1993年ERP的概念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变得更为显示,Gartner公司以《ERP:远景设想的定量化》为题发表会议报告,用了二十六页的篇幅详尽地阐述了ERP的理念和ERP对今后三、五年内可能产生影响的估计,这是一份深刻阐明了ERP的实质和定义报告,引领了ERP产业的发展。应用平台转移,台湾企业界首先意识到管理信息化本质1990年-1998年时间里,在大陆财务软件厂商经历了DOS向WINDOWS转型,金蝶等很多财务软件,通过个人用户操作系统的转移,成为后起之秀,因其更先采用WINDOWS界面获得了用户的青睐。此时的台湾市场,同样经历着这样的过程,只不过由于台湾用户需求已经迈过财务软件阶段,而向ERP应用转移。同样的技术更新机遇,带来的市场效果完全不同。在台湾最先支持WINDOWS的ERP厂商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台湾经验证明,真正的ERP应用过程中,用户关注的是应用本身,而非技术,鼎新晚于竞争对手一年转移至WINDOWS平台,但由于转移时,应用平台的稳定性已成熟,反而取得了更多用户的青睐。台湾企业开始意识到,ERP提供不靠技术,而要靠应用本身。此外,这一时期的台湾IT业和制造业大规模发展起来,IT业是接受信息化意识非常高的领域,其发展推动了台湾ERP产业,与此同时,台湾大批企业开始上市,ERP为代表的信息化产品又是上市公司必须条件,ERP市场需求进一步被释放。ERP征途开始外资ERP厂商进军中国1994,SAP在北京成立代表处。全球最大的ERP公司开始收编市场,1995到1997年期,在市场策略上,SAP在全球其他区域的分之机构开始开展在中国的相关业务,如柯达、宝洁都是此时SAP在中国的服务对象,到此时,SAP还未真正地开拓中国市场。1998年,SAP走过市场准备期后,开始大力开拓市场。这一年对中国ERP市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是,SAP两个最成功的ERP样板客户联想和海尔启动了ERP系统建设,联想和海尔先后上线。联想和海尔不仅给SAP带来了大笔收入,更为关键的是起到了很好的“灯塔榜样”效果,多数中国企业用户从这一时期起,第一次了解到SAP是国际知名的ERP软件供应商,同时通过联想和海尔的应用,感受到信息化的力量。几年之后从联想分拆出来的神州数码也成为了SAP的服务伙伴。此外,进入中国已很久的ORACLE,也由数据库市场转攻ERP市场,成为国外软件厂商进军中国ERP市场的又一主力军。1998国外ERP巨头台湾受阻就在国外ERP巨头开拓中国大陆市场的同时,SAP、ORACLE等在台湾市场推广受阻。其原因在于:一是价格偏高,难以得到台湾企业认可;二是本地化服务能力不足。在国外ERP公司逐渐适应台湾市场的“学习期”内,台湾本地ERP厂商迅速占领市场。并通过在客户服务中不断改进服务、不断完善产品,台湾鼎新电脑在之后的几年里垄断了台湾地区的高端ERP市场。一把手工程:ERP得到高度重视1998年业内ERP是一把手工程,加强了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此外,还提出了ERP实施的著名原则:“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等相关言论,这些声音加强了业内对ERP管理特质的认识。国家政策的支持1997年,国务院在深圳召开第一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提出“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二十四字中国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1999年11月,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研究中心提出了2000年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倡议,并于同年12月报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2000年1月,国家经贸委、信产部、科技部决定共同发起“企业信息化工程”,并成立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时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的石万鹏任组长,时任国家信产部副部长的吕新奎和时任科技部副部长的徐冠华任副组长。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2001年,科技部启动作为“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的“制造业信息花关键技术及应用工程”项目。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装备现代化为目标。2001,国家经贸委和信产部联合举行“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现场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提出:“推进企业信息化要做好三个结合”。会上分享了联想、海尔、斯达等三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2002年,党的十六大做出了“以信息花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2006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高技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导入期:混乱的市场“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就在外界对ERP一片看好时,不少专家和管理者提出了自己的担心。1998年,时任联想集团总裁的柳传志提出了“上ERP有可能是早死,不上ERP就是等死”的观点,而后被业界误传为“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此时,业内也开始传递“ERP实施成功率为零”的言论,更加让整个环境雪上加霜。这一时期,“三个三分之一”的观点开始在业界流传,即:“国外的MRPII软件三分之一可以用,三分之一修改之后可以用,三分之一不能用。”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三个三分之一”论的阶段。“中国ERP第一案”爆发2000年12月11日,北京市三露长正式向崇文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已合并到神州数码旗下的原联想集成系统有限公司赔偿ERP项目实施不利所带来的损失。1998年3月20日,三露厂与联想集成签订了ERP实施合同。合同中联想集成承诺6个月内完成实施,如不能按规定时间交工,违约金按千分之五来赔偿。但是由于汉化、报表生成等关键问题仍旧无法彻底解决,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在经历了15个月的官司之后,双方庭外和解。此官司并不算是大案要案,但却对中国ERP行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神州数码负责任的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