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我国的三级阶梯地貌格局是何时形成的?主要受什么因素控制?我国地形西高东低,主要分为三级阶梯(图1):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区,海拔达4000-5000m,主要为帕米尔-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的以西地区,海拔达1000-2000m,主要是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也在其中;第三级阶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的以东地区,海拔达500m以下,主要是我国东部的低山丘陵及平原区(朱膺,1989)。图1三级阶梯式的中国地形根据地史学教程(刘本培,全秋琦,1996)可知第四纪青藏高原的剧烈抬升和东部边缘海的显著下降是造成我国现在地势西高东低的根本原因。具体分析是由于第四纪时印度板块继续向北移动,导致青藏高原剧烈隆升,并带动周缘山系的回春,形成中国西部高原、山系和盆地相间的地势。太平洋板块向西继续俯冲,导致中国东部拉张断陷再次出现,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沉积盆地、断块山脉和长白山等近期火山喷发。青藏高原的隆升在三级阶梯地形的形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青藏高原在以时间为坐标的隆升过程中,高原的范围、高度都是呈阶段性递增的。其定型之时也许就是三级阶梯地貌格局形成之时。吴珍汉等人通过对高原南北盆地-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发现--祁连山和高喜马拉雅的逆冲时间相同,说明青藏高原在渐新世基本定型(吴珍汉,吴中海等人,2007)。然而根据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晚新生代沉积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推算,上新世中晚期(3~4MaBP)除少数山系外的广大青藏地区处于准平原(主夷平面)状态,海拔一般在1000m以下。上新世晚期(316~2148MaBP)高原内部的断陷盆地和周边低地(喜马拉雅山的Karewa盆地、西昆仑山北麓、临夏盆地等)开始堆积磨拉石型粗粒沉积,它们是青藏高原最近一期强烈隆升的记录,最近300多万年来高原隆升了近3500m。这一结论与地球物理、大陆构造、熔岩地质年龄和侵入体剥蚀速率等研究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李炳元,潘保田,2002)。然而从倒数第二次冰期的末期(0115MaBP)(晚第四纪)至今青藏高原依然在强烈抬升中,不能确定中国三级阶梯格局的具体形成时间。在蒋复初的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中是这样介绍三级阶梯的形成过程的:“我国大陆的阶梯地貌格局是晚期喜马拉雅运动奠定的,后经阶段性新构造运动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发生于1.4一1.2MaB.P.的构造运动,青藏高原整体强烈隆升;沿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雪峰山一线,东、西两侧地块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长江三峡、黄河三门峡先后切穿,长江、黄河贯通形成统一的大河;水系发生重大调整,一度广泛分布的上新世一早更新世古湖泊消亡,凡此种种都是与这次构造运动同步发生的重大地质、地貌事件。三级阶梯地貌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势实现了由西低东高向西高东低的重大转变。“自大约1.2MaB.P.以来的阶段性新构造运动,使三个地貌阶块的阶梯状差异性升降加速进行,西部第一阶块大幅度整体隆升,中部第二阶块整体上升,东部包括大陆架在内的第三阶块继续整体沉降;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和黄河等大河在上升阶块部位发育多级基座阶地,在沉降阶块部位发育加积平原,在阶块边界带上形成深切峡谷;同时,在各个阶块内部发生次级差异性升降变位,发源于第二阶块或第三阶块的大小河流亦相继出现。这一地貌过程导致中国大陆的阶梯地貌特征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今日的构造地貌格局及与之相适应的水系展布型式。”(蒋复初,1993)然而无论青藏高原的定型时间如何,其隆升带来了我国地势总体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加剧了这种阶梯高度的差异,从而形成了现在三级阶梯式的地貌。总结:由此可知三级阶梯的形成时间主要是在第四纪,可能是1.4~1.2MaB.P.的时候,主要是受到的因素为内营力,即主要受到构造运动的控制。参考文献:李炳元,潘保田,2002,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地理研究,第21卷第1期,62-67页。蒋复初,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1993。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13卷第3期。刘本培,全秋琦,1996(2012重印),地史学教程,246-249页。北京:地质出版社。吴珍汉,吴中海,胡道功等,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地质学报,第81卷第5期,577页。朱膺,1989,试析三级阶梯式的中国地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