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分析比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分析比较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xxxxxx摘要: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谓艰辛坎坷。我国地域广阔,在城镇化进程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各地区的城镇化速度和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尤其是东西部之间。东西部采取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关键词:东西部,发展道路,城市体系。正文:我国地域广阔,在城镇化进程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各地区的城镇化速度和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尤其是东西部之间。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东部地区具有区域地理条件优势,城镇化起点高,人口密度大,是我国城镇网络较健全的经济核心区,具备城镇快速发展的优势,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容量大,外来劳动力流入形成的准城镇人口较多。西部地区尽管有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水资源和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弱势,经济实力较弱,城镇化进程缓慢。这种先天条件的不同使得东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中心,开始受到各地区的重视,促使我国逐渐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但东西部的城镇化速度和城镇体系建设却有着很大差异。从2008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地级以上市91个,县级市162个。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地级以上市60个,县级市63个。不仅东部地区县级市较多,其建制镇的数量、增长速度和人口聚集度也远远超过西部地区,快速城镇化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东西部人均GDP差距越来越大。参考一次对于嘉兴市和兰州市的调研结果可以发现一定的问题除少数大城市外,很多东部地区存在城镇化滞后现象,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城镇虽然有大量打工人群涌入,但这些人并未在城镇长期居住形成城镇人口。西部地区恰恰相反,建国初期,2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西部缺乏吸纳大量劳动力的民营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小城镇的建设,城镇化进程中更多地表现为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导致城镇人口比重相对提高,而整体收入水平提升有限的现象。可见,仅从城镇化率,即非农业人口比重难以比较东西部的城镇化水平。东西部地区出现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现象也与我国的户籍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密切相关。在嘉兴市的实地调研中发现东部农民虽然从事非农产业,在附近城镇打工,但居住地仍然是农村,“小富即安”和“离土不离乡”的思想严重减缓了农民转市民的速度。而兰州市中,转为城镇人口的无地农民存在就业难,外出务工不稳定及收入水平低等问题。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城镇化离不开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的发展,它必须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既不能过度超前,也不能过度滞后,必须与经济发展适度同步。因此,东西部地区应当采取恰当的政策措施,进行制度创新,促使东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一丶东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异同分析按照时间阶段来分析:1.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异同分析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我国自文化大革命后,开始重新重视城市建设,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东西部城市均从较差的经济基础起步,但城镇化的速度和特征却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东部比西部地区具有地理优势和基础设施环境优势,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上优越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促使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为城镇建设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良好的交通条件带来的可通达性,使城镇与农村,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便利,有力的推动了城镇化进程。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缺乏沿海区位优势、运输优势、气候优势。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地形复杂,使西部地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大。由于气候原因导致水资源匮乏,资金和地形原因导致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从目前情况看,由于较好的投资环境和已经形成的物质环境基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资、内资、产业、要素、人口还会继续向东部集聚。(2)民营经济不发达,使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更多的依赖政府推动,形成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与之不同的东部地区依靠民营经济为城镇化奠定经济基础并产生内部动力,形成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企业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使农村土地和资本具有集中趋向,形成了城镇化的促动力量。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大量民间资本,加上周边大城市的辐射,使城镇受到工业和经济基础的支撑,得以快速发展。而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在资金状况上与东部地区存在巨大的差距。没有政府的推动,城镇化进程非常缓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均是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主。农民收入低,资金少,缺乏城镇化意识,自身动力的不足使其更多的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3)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速度明显快于西部,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拉动力。东部地区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同时,建立特色工业城,形成规模较3大、产业集聚度高、有创新能力、有产品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园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提升城镇化水平的产业拉动力。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虽然也强调特色产业的建设,但由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水资源及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在招商引资方面难以与东部地区抗衡,使其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不足。2.本世纪以来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异同分析根据世界各国城镇化的经验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城镇化率超过25%~30%时,地区经济将进入加速发展期,城镇化率超过60%~70%时,地区经济进入成熟而缓慢的发展期(1)一些东部地区逐渐出现城镇化进程的滞缓现象,与西部地区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形成对比。东部地区出现的城镇化滞缓现象并非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就业机会增加过少造成,而更多的是由于“离土不离乡”的政策原因。西部地区在这一时期恰恰相反,城镇化的政策促进中心城市进一步扩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无地农民逐渐转变为市民。与此同时,二、三产业带来的就业机会仍显不足,更多的失地农民外出务工或在家待业,产业发展仍是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的一个瓶颈。(2)东部地区的二三产业需要通过规模化和规范化来优化升级,西部地区二三产业需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形成层级体系。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仍处于较低层次,需要通过规模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西部地区产业层级体系不够完善,需要以公平的竞争环境和金融政策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3)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不足与东部地区小城镇众多形成对比。尽管西部一些地区城镇化率较高,但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小城镇发展的不足,使得西部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较差,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东部地区与之相反,小城镇数量较多,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高,但城镇化率较低带来的城镇人口聚集不足,将阻碍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西部地区应鼓励小城镇建设,而东部地区应促进城镇人口的聚集和分工协作,加强中心镇和城市的高端建设。(4)东西部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城乡文明的溶合,并通过改变就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影响城镇化进程。但在教育水平方面,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从调研数据看西部具有较高的文盲率和较低的高素质人才比重。教育水平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5)东西部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城乡文明的溶合,并通过改变就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影响城镇化进程[3]。但在教育水平方面,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从调研数据看西部具有较高的文盲率和较低的高素质人才比重。教育水平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6)东西部地区不断改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但保障层次普遍不高,无法彻底解决城乡发展的种种矛盾。二.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化体系分析所谓城市体系,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区域乏味内,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职能的各种城市和城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城市体系内各种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城市体系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发展方针,政治变化,经济发展,对于城,镇的定义(市镇设置标准)和对市镇人口4统计口径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中国城市体系研究产生了兴趣。建国前的100年间,中国城市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经济轨道上发展的。从1843到1930年,根据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或在外国势力影响下由中国政府自行开放的商埠共105处,其中60%属于沿海沿江各省,主要是沿海沿江口岸。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国近代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的框架。在建制市发展方面,中国正式设立建制市,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据统计,20年代后期先后设立了17个建制市。这些建制市分别是1925年设立的广州市和石门市(现石家庄市);1926年设立的海口市,武汉市,南昌市;1927年设立的重庆市,南京市,杭州市,太原市;1928年设立的北平市,上海市,天津市,昆明市,西安市,归绥市(先呼和浩特市);1929年设立的济南市,青岛市。东部地区拥有10座建制市,占全国的58.82%,而西部地区仅仅有3座,占17.65%,东部城市数量是西部的3.3倍,到19448年,全国建制市增至66座,其中36个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台湾省9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54.5%,西部地区只有9座,占总数的13%,差距缩小为3倍。可见,虽然西部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城市化获得了发展,但与东部相比,其城市数量仍然处于不对称局面。三.东西部地区采取的发展战略1.东部城市化发展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和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东部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城市化发展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带。但东部的城市化发展中也存在产业老化,结构趋于一致等情况,因此,东部地区应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城市化发展对策。——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东部地区已经拥有一批经济实力强,辐射范围大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广州,北京,大连等,这些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较强的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丰富的专业化人才资源以及雄厚的工业化生产基础。东部地区应该强化这些城市的功能定位,例如加强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突出其金融功能,使它成为全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经融中心。——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东部地区在发挥大城市的经济中心和聚集作用的同时,实行规模发展的转移,开始向周围中小城市扩散引力,以防产业和人口的过度集中和大城市的过度膨胀。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按照注重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引导大城市的传统产业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形成合理完整的城镇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带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共同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东部地区的发展应主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积极发展集约型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如金融产业和信息产业等等,形成能够带动区域城市化体系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放弃占地多,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行业,如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制5造业,以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的持续增长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争取新的经济优势,使东部的“龙头”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依靠大城市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金融体系,强化对中小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对中小城市的辐射能力和拉动能力。中小城市应以大城市为依托,构建大城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