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文言文总复习《孔子语录:论语》(前十则人教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1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17、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9、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20、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21、(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二、《鱼我所欲也》《孟子》三、重要语句的翻译(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保全性命,可是有的人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道德高尚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道德高尚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可是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也不会接受。(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为了义,宁愿身死不接受,现在(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四、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①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或占有)②故.(所以)不为.(做)苟得..(苟且偷生)也③贤者能勿丧..(不丢掉)耳④故患.(祸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④非独..(不仅)贤者有是.(这个,这样)心也2⑥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想要)莫甚于..(比……更重要)生⑦呼尔..(吆喝着)而与.(给)之⑧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⑨蹴.(用脚踢)尔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与之⑩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⑾万钟..(高位厚禄)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⑿万钟于.(对)我何加..(有什么好处)焉⒀妻妾之奉.(侍奉)⒁此之谓.(叫)失其本心..(天性,)⒂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助词)⒃乡.(同“向”,从前)为.(为了)身死而不受⒄是.(这样看来)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乎五、主观题1、文学常识: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2、本文的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3、课文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4、请写出上文派生出来的两个成语:①舍生取义②苟且偷生5、请你举出历史上两个舍生取义的名人的事例:①文天祥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宁死不屈。②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没有退却坚持演讲。③刘胡兰在敌人的威胁恐吓面前宁死也不出卖战友。6、“我”欲“生”却不苟且偷生,恶“死”却不躲避导致死亡的祸患,原因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7、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8、文章开头用的是比喻修辞方法,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9、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失其本心10、读完此文后的感想: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仪,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不可取。11、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无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12、列举“舍生取义”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13、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1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15、“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六、写作特点、写法、结构(1)第一段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2)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作者先以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再以有人“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为例,从反面论证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3)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大量使用排偶句,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善用比喻,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任用畎亩:田野。(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筑:岛土用的杵(3)百里溪举于市市:集市(4)苦其心志苦:使……痛苦(5)劳其筋骨劳:使……劳累(6)饿其体肤饿:使……受饥饿之苦(7)空乏其身空乏:使……受贫困之苦(8)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3(9)所以动心忍性所以:通过这些用来动心:使内心警觉忍性:使性格坚韧(10)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1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然后:这样以后(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喻:明白,了解.(1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入:国内拂士:通“弼”辅佐出:国外四、翻译下面的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的才干。(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必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而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而后人们才了解他。(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可以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五、主观题1、全文的中心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2、在物质生活已然丰富的今天,我们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的是:国家的富强、民族大业的完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人类美好的家园等等。3、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6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练。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事例论证:一个人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5、全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7、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8、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9、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0、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1、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1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四、《曹刿论战》《左传》三、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①又何间.焉(参与)②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③小惠未徧.(通“遍”,遍及)④彼竭我盈.(充满)⑤必以信.(实情)⑥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⑦神弗福.也(赐福)⑧公将鼓.之(击鼓进军)⑨公问其故.(原因)4⑩望其旗靡.(倒下)(11)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2)遂逐.齐师(追赶,追击)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猪牛羊等祭品今义:(1)为正义事业献身。(2)放弃某一放利益。(2)可以..一战古义:可:何以以:凭,靠今义:能够、许可(3)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4)再.而衰,三而竭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2)何以战?——您靠什么去和齐打仗呢?(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些小信用不能让神深受感动,神不会降福于您。(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处理。(5)夫战,勇气也。——打仗,是要靠勇气。(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齐国)大国的情况,是难于揣测的,怕他们设有伏兵。(7)战于长勺。——在长勺和齐军交战。(8)公将鼓之。——鲁庄公想要击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