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升级的基础与前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产业升级的基础与前景经过三十余年高速增长实现经济飞跃之后,当前我国已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加快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历史任务。从经济总量来看,我国已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从经济发展质量来看,我国未能摆脱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已对既有的粗放发展模式提出严重挑战;从产业发展水平来看,一方面,一、二、三产业之间尚未形成合理化、高度化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我国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位置,以大量资本投入和资源消耗换取低廉附加值,产业价值升级任重道远。因此,加快促进产业升级、打造经济“升级版”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法则。一、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升级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首先从来料加工、加工配套等低端环节入手,此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摆脱单纯的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而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市场,更多的国内企业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的行列,促使我国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和营销能力获得提高,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不断深化。但在整体上我国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创新、研发设计、营销能力等也处于较低的层次,加上全球价值链的控制者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阻击,更加减缓了我国进入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的进程。下图3-3大致描述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其中,U型曲线代表发达国家的价值链曲线,可以发现发达国家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研究、开发和营销、服务环节,低附加值环节是生产环节;倒U型曲线表示我国的价值链曲线,与发达国家的情形正好相反,我国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生产环节,低附加值环节是研究、开发和营销、服务。二、我国产业存在问题及升级的必要性由上文分析可知,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位置,产业结构水平不高,而且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以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比较优势,资本密集型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空间约束,促进产业升级更为必要和迫切。第一,生产要素成本呈上升趋势,原有模式所支撑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张明(2013)研究发现,工资的提高会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社会劳动供给会增加,反之则社会劳动供给会减少。近十年来由于我国人口结构性变化,工资增长并未带来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反而造成“人口红利”消失,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正在消失。从其它生产要素来看,近十余年来土地成本快速攀升,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在环保和能源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长1。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对我国产业升级产生倒逼效应,促使我国放弃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率的发展方式,探索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发展之路。第二,国内外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经济增长面临需求拉动不足和产能过剩的压力。内需方面,在我国以投资和外贸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内需不足一直是困扰经济增长的短板;另外,随着我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国内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不断向多元化、高级化方向发展,消费者对产品性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厂商努力进行技术创新,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外需方面,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国,但遇到的外部阻力也与日俱增,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以反倾销为代表的各种贸易摩擦大幅度增加;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还未完全消退,世界主要经济体处于缓慢复苏过程中;这种形势使我国外需增长面临压力,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挑战;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必须尽快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开辟新的国外市场需求空间。此外,内需不足和外需不确定性加重了产能过剩,目前我国钢铁、水泥、纺织、焦炭等许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第三,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自然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与资源消耗偏高的现象同时存在,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其中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1.8%,天然气仅占0.7%。在人均资源匮乏的同时,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得单位产1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组.中国经济中长期风险和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10(13).品资源能源消耗过高,以2012年为例,我国GDP占世界的11%左右,但钢材和能源消耗量分别占世界的50%和21%,主要工业品单位能耗量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到20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方面,国外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有限增长论、分化增长论等,倡导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但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违背了这些理论,造成了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工业污染的严重问题,在全国许多地区普遍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更进一步反映了环境容量难以支撑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总之,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的约束更加证明了我国推动产业升级的迫切性。第四,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现象客观存在,对全国层面的产业升级构成不利影响。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对一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合理流动,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而推动国家经济以更有利的整体优势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其次有利于通过区域经济技术交流,发挥取长补短效应,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带动后发地区实现产业升级。但如前文所述,在我国广泛的地域范围内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平衡的现象客观存在,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种状况要求尽快实现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三、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与前景综合国内外关于产业升级的理论以及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本文将我国产业升级定义为价值升级、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优化三个层面,与此相应地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升级路径。第一,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方式,促进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以技术创新推动的价值升级是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与核心环节。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产业升级的方向,除了达到与本国产业自身相比较的价值升级,还要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需要重点关注三个要素2:一是产业升级的演进次序,即前文提到的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条升级;二是在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控制型和层级型五种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中,控制型和模块型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对我国更具实际意义;三是需要考察全球价值链的类型,按照动力来源2ChristinaMelhornLandi.ConstructingComparativeAdvantage:HowIndiaIsMovinguptheGlobalSoftwareValueChain.AmericanUniversityLibrary,2002.全球价值链可分为生产者驱动型(P-GVC)和购买者驱动型(B-GVC),前者的主体是实力强大的跨国生产企业,它们凭借核心技术在研发和生产等关键环节中形成竞争优势,领导形成全球分工体系并处于支配地位,在全球价值分配中获取大多数利益;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强大的商业设计能力、品牌优势和全球销售渠道,构建起的强大的全球商品流通网络,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并获取大部分利益。我国产业在融入P-GVC和B-GVC两种不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并实现升级的过程中,因为价值链的动力机制不同,所采取的产业升级策略也会不同。融入P-GVC中的产业,要从接受跨国公司的OEM(定点生产,代工)开始,逐步通过向跨国公司的技术学习和自身技术积累,过渡到ODM(委托设计制造),再发展到OBM(自有品牌制造),实现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在此基础上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迈进。融入B-GVC的产业,则要依靠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培育和发展自有品牌,并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和销售网络不断壮大自有品牌和营销能力,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升级。第二,以推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基础,力促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关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和方向,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观点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认为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是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所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方向是降低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如马晓河(2011)认为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要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应该大幅提升,汪海波(2010)、黄志刚(2008)等学者也持类似的观点。第二类观点认为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还未达到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当前阶段,还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还有提升空间。本文综合上述两种观点,认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路径是,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同时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在第二产业,要把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逐步淘汰和转移过剩产能,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端制造业;在第三产业,要把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带动产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到,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实体产业所带来的服务需求和技术支持,因此,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是以第一、二产业水平提升为前提的,必须注重三者之间的有机协调,避免生产要素盲目流入第三产业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第三,以国内价值链构建和产业集群发展为手段,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促进我国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路径之一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嵌入全球价值链,依靠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转移构建我国国内价值链,促进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地方产业集群,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这一思路的依据是:东部地区率先融入全球价值链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环节,却处于“被俘获”的地位,虽然对自身产业升级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将中西部地区蜕变为原料和能源供应地,不利于其产业升级,构建国内价值链为改变这一局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我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规模、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速以及13多亿的人口构成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等方面各有优势,为构建国内价值链奠定了基础。我国国内价值链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东部地区依靠产业和技术方面的相对优势,努力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促进本地区产业升级,带动中西部地区一同构建国内价值链,形成东部地区掌握价值链两端(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处于中间位置(以加工制造为主,含部分研发和营销)、西部地区以外围价值环节(加工制造、原材料供应等)为主的国内价值链3。在国内价值链中,东、中、西部地区各自发挥比较优势,东部地区率先融入全球价值链以发展本区域产业集群,并将劳动密集型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挥国内价值链中产业关联和要素互动的作用,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本区域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升级。3聂鸣.培植竞争力:从产业政策到集群政策.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研讨会,浙江宁波:2002.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