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探究题分析、示范解析及训练一、中考物理探究题分析探究性试题是以生活或社会中的常见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围绕问题展开探索活动,进而将问题解决。它一般选择有探究性的问题或实验为探究对象,然后按照探究问题的一般步骤逐步展开。它的题型有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以及设计操作题等,但主要是以实验设计题和填充题为主。探究性试题十分注意对同学们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选择研究方法的能力,分析和推理问题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等。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是:1.提出问题:要通过对日常生活、实验现象或资料介绍的分析思考,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用文字表述自己发现的、可探究的、具体的问题。2.猜想与假设: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找出事物的联系,运用科学方法等提出有一定依据的猜想和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一是根据给出的猜想与假设来设计探究方案;二是根据自己提出的猜想与假设来设计探究方案。都要求能根据现有条件和探究要求,确定最好的方法和所需要的器材,并能采用控制变量的操作方法。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会使用初中各种物理实验测量仪器,了解它们的使用要求和操作要领,能设计实验二、中考物理探究题示范解析例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观察到不同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快慢不同,如石子下落要比羽毛快得多.于是他们眹想到“物体在液体中下沉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作出以下猜想:猜想一:物体下沉快慢与物体质量、体积、形状有关,猜想二:物体下沉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他们利用天平,秒表,长玻璃圆筒、体积和形状相同的小瓶,还有细沙、水、牛奶、食用油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将能够下沉的物体从液面处由静止开始下沉,每次下沉深度均为0.3m.记录的部分实验效据如下表.实验序号液体质量m/g下沉时间t/s1水200.532250.403300.304牛奶200.705250.506300.457食用油20小瓶表面未粘油小瓶表面粘油0.871.008250.700.729300.600.66(1)物体在液体中下沉的深度相同时,通过比较物体的成本判断下沉的快慢.(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成4、5、6)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物体下沉越快.(3)要想探究物体下沉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应选择实验序号为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8、9的数据可知,物体下沉快慢还与有关.(5)图示为物体分别在三种液体中下沉时间与其质量的关系图象.其中.反映物体在食用油中下沉时间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分析:考查物理学方法.通过鲜活的情景设计,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图象认识能力;创新实验考察了物理实验的两个基本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这对物理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解答:(1)当物体在液体中下沉的深度相同时,下沉时间越长,物体下沉的越慢.物体下沉时间越短,下沉速度越快.故通过比较物体的下沉时间判断下沉的快慢.故答案是:下沉时间.(2)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质量为20g的水,下沉时间是0.53s;质量为25g的水,下沉时间是0.40s;质量为30g的水,下沉时间是0.30s.由此可以得出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下沉越快.故答案是:物体的质量越大.(3)要想探究物体下沉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要确定物体的质量不变,液体的种类和下沉时间是变量.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符合要求的是:1、4、7(或2、5、8或3、6、9)故答案是:3、6、9.(4)分析7、8、9的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小瓶表面未粘油的和小瓶表面粘油,下沉时间不同.故答案是:小瓶表面是否粘油(5)由图表中的数据:质量为20g时,下沉时间为0.87s;质量为25g时,下沉时间为0.70s;质量为30g时,下沉时间为0.60s.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反映物体在食用油中下沉时间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c.故选C.点评:此类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给信息,通过分析、推理,探究出相关物理规律,由于此类题突出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例2、小峰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用两段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填“A”或“B”)这一侧观察.(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选填“虚”或“实”)像.分析: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眼睛在蜡烛A侧观察,能看到蜡烛A、蜡烛A的像、代替蜡烛A的蜡烛B.眼睛在蜡烛B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无法确定像的位置.解答:(1)选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我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眼睛在蜡烛A侧观察,能看到蜡烛A、蜡烛A的像、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即可确定像的位置.(3)光屏上不能承接到,所以平面镜成虚像.故答案为:(1)大小;(2)A;(3)虚.点评: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常是中考出题的热点,总结有如下考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1)选择什么作为平面镜:玻璃板.为什么选玻璃板而不选镜子: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2)对实验中的两只蜡烛有什么要求:完全相同.为什么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实验中玻璃板怎样放置:垂直于桌面.玻璃板没与桌面垂直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4)蜡烛的像能否用光屏接收到:不能.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说明什么: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实验时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①比较像与物的大小;②确定像的位置.(6)刻度尺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比较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7)一只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却成了两个像,原因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怎样验证成两个像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的原因:用一个薄玻璃板进行实验.(8)验证像与物到镜面距离关系时,要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找到更普遍的规律.多次实验要改变什么:改变蜡烛的位置.(9)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用跳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时,缺点是:像比较暗,看不清.(10).在较暗处实验效果更好.例3、小刚班的同学准备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在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1)在准备实验器材时,应选择的两个酒精灯.(2)在此实验中,液体吸收的热量的多少是通过来比较的.(3)其中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组别液体质量/g初温/℃末温/℃加热时间/min1水200254013′30″煤油20025406′30″2水200254012′10″煤油20025405′45″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他们得出的结论是:.(4)使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但1、2两组的同学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却发现,第1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其原因可能是:.分析:这是考查比热容的概念;热量的计算.专题:实验探究题;控制变量法.实验所需器材是根据实验需要而定的,要使加热时间相同时吸热也相同,必须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利用控制变量法,结合实验数据即可解决此解答:解:(1)为了使两个酒精灯加热时间相同时,液体吸热也相同,所以应该选用两个火焰大小相同的酒精灯.(2)观察表中所给数据:两种液体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同,加热时间不同.(3)两个小组用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初温和末温相同,即升高了相同的温度,两种液体的加热时间是不同的,说明在升高相同的温度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4)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本实验中第1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的原因可能是这两组使用的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不同.故答案为:火焰大小相同;加热时间;在升高相同的温度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这两组使用的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不同.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控制变量法是分析数据的常用方法.例4、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实验;B.假设;C.观察;D.得出结论。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题中关于“1元硬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属于探究过程中的“提出问题”;“一些同学认为”属于探究过程中的“猜想”;“拿磁铁来吸一下”属于探究过程中的“实验”。答案:A点评:提供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或截取探究过程的一些片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式,要求识别某一步骤的具体名称的探究题在中考中频繁出现,试题虽然难度大,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例5: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生声音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出的不同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又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1铜600.762铜600.893铜601.024铜800.765铜6铜1000.767钢801.028尼龙801.029尼龙1001.02(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没有填全,为了保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分析:这是一道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的试题,试题展示了探究的全过程,要求参与器材的选择和进行剩余实验,深刻领会题中所用的实验方法,融入题中探究方案中方可准确解题。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一个物理量A与几个变量B、C、D的关系,在进行每个步骤时(如研究音调与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应注意保持只让被研究的变量(即弦的横截面积)发生改变,而让其它的几个变量(即弦的长短、材料)完全相同,这是运用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时选择器材的基本方法,也是进行实验的基本思路。答案:(1)1、2、3;1、4、6;(2)80,1.02100,1.02;(3)选取一根琴弦,用一定大小的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测出此时振动的频率;改用不同的力拉紧琴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琴弦,测出琴弦此时的振动频率。点评:呈现教材知识规律,利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是中考中最常见的探究题,“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由彼及此,变通迁移”来设计实验方案是解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例6某小组同学用U型管压强计研究甲、乙两种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液体甲实验序号金属盒的深度/cm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cm11062201133015液体乙实验序号金属盒的深度/cm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cm41075201363018(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分析:利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得出探究结论时,应注意进行批判性思考,以防漏掉结论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