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校选课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期末考核论文姓名:***班级: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手写签名:学号:******题目: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正文: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在国际上,针灸[2]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养生学的发展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养生[3]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各种养生方法”体质养生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1.阴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4]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2.阳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惧,又指出:“心气虚则悲”,这是说心脏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的情绪。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有人指出,若在夏季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所得的紫外线将能使用一年。对于年老及体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3.气虚体质养生法“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连续做十余次,属于“六字诀”中的“吹”字功,常练可固肾气。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香菇、豆腐、鸡肉、、青鱼、鲢鱼。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4.血虚体质养生法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为丸长久服用。二.饮食与养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这当中,饮食养生也被我国古代医学家们大量研究,并且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献,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6]。这句话中的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谷气)来加强元气(脏腑功能),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的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患,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中医饮食养生中,要注意一下几点(1)首先,饮食三餐要有规律,少吃零食。(2)其次,饮食不能吃得过饱。(3)再次,饮食要一心一意,饮食后至少半小时内要减少运动和思考。四.药膳与养生药膳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为满足防病治病、健体延衰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与有关食物相配,通过特殊的烹调加工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保健食品。药膳主要分为补气药膳、补血药膳、滋阴补肾药膳、温肾助阳药膳四大类。[7]1.补气药膳补气药膳是选用补气的中药,配合一定的食物,经烹调而成的药膳食品。如“清蒸人参鸡”等就属于这一类。它具有补肺气、益脾气、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力的作用。适用于精神困倦、四肢乏力,或兼食欲不振、腹部虚胀、大便溏泄、浮肿、脱肛,或兼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则喘气、易出虚汗、易于感冒等肺脾气虚之人。2.补血药膳补血药膳是选用补血中药,配合一定的食物,经烹调而成的药膳食品。如“当归羊肉羹”就属于这一类。它具有补血养肝、补益心脾的功效。适用于面色萎黄、唇甲无血色(或枯黄或淡白)、疲倦乏力、手足麻木等血虚以及肝血不足、心脾两虚之人。五.药酒与养生药酒养生合宜为佳辨证应用药酒随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进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治疗者有化痰、燥湿、理气、活血、消积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即使是补性药酒也不宜多服,如脾胃虚弱的人过服含人参的补酒,可造成胸腹胀闷、不思饮食。因此,要根据病情选用药酒,合宜而用。[8]因人而异滋补类保健药酒一般用于气血亏、肝肾阴虚、脾气虚弱、神经衰弱的人群。如阳热体质的人慎服热性药酒,阴寒体质不适宜用凉性的药酒。选用药酒应根据自己的体质决定,最好事先与医师沟通,了解自己的体质,便于对症饮用药酒。凡服用药酒或饮用酒,要根据人的耐受力,合理、适宜,不可多饮滥服,以免引起头晕、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因时而异一般来讲,冬令进补为人们所共知。如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合药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滓服,酒尽后,其滓捣,酒服方寸匕,日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古法虽如此说,现在只要辨证明确,参以四时,四季均可饮用。六.情志与养生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9]喜,指狂喜。旧时有所谓“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捐生金榜题名时”。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成语“得意忘形”,即能说明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10]忧,是指忧愁、苦闷、担心。表现在情绪上,失去欢乐,悲伤恸哭,气怯神弱。轻者,愁眉苦脸。事实上正是如此,东周伍子胥,因无计闯过昭关,一夜之间愁白满头青发;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才华出众,但由于遭到打击,长期被贬,沉闷、忧郁的贬谪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体质虚弱,得了毒疮又患霍乱,47岁就含恨长逝了。[11]怒,指暴怒或怒气太盛。它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轻者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思,思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但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其中最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饮食不化,故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悲,是指悲伤、悲痛、悲哀。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或者是失恋;等等,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总之,悲的产生与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关;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有关。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综上所述,七情太过可致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静神的思想,倡始于老庄。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静为躁君。”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静神思想,并以水为例阐明了神之当静的道理。西汉刘安甚重静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陈师诚在《养生导引术·呼吸》中亦云:“心如猿,意如马,动而外驰,不易安定。”[12]又如何做到“静以神藏”呢?一是抑目静耳。眼耳为人体五官之一,是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神的主宰和调节。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这样就能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刺激。二是凝神敛思。《医钞类编》里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反之,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所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道人吕洞宾提倡“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的养心敛神方法不无道理。综上所述,中华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养生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在学习使用过程中应因人因地制宜,做到辨证施治。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养生会更繁荣。[1]《养性延命录》陶弘景、宁越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6出版)[2]《帝王世纪》皇甫谧、等、、陸吉齐鲁书社(2010-01出版)[3]《管子》管仲广陵书社(2009-12出版)[4]《黄帝内经》,姚春鹏中华书局(2010-06出版)[5]《医说》张杲、王旭光、张宏、、王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出版)[6]《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高文柱、、沈澍农华夏出版社(2008-07出版)[7]《药膳养生全书》胡敏、于青云、陈同华、张保平青岛出版社(2006-03版)[8]《家庭药酒/饮食宝典》王振月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1出版)[9]《情志疗法》郑怀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01出版)[10]《寓意草》喻昌、艾军、李志刚、、戴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出版)[11]《柳宗元资料汇编》吴文治中华书局(1964-10出版)[12]《淮南子》顾迁中华书局(2009-03出版)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