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体制集谈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体制集谈录王丽丹(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985工程”二期“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王丽丹(1978-),女,汉,河南许昌人,中原工学院服装与艺术学院讲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设计艺术历史与理论研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摘要: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品类繁茂、异彩纷呈,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传统工艺品在今天更是被认为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其重要的工艺和文化价值历代薪火相传,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保证了传统的活力与生机。笔者对一些从事工艺美术研究的学者、工艺美术大师、手艺人展开深入访谈,以期通过对中国工艺美术体制问题的关注,回望新中国60年中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走过的坎坷道路,为当下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以至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个参照的角度。关键词:中国传统工艺;工艺美术;体制;文化;变革;发展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中国传统工艺历史久远、品类丰富,在漫长的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时代,传统工艺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传统工艺品更是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其重要性和文化价值在不同的时代被不断继承、解读与深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改变,在传统农业文明中浸淫已久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悄然变化。传统工艺经由“工艺美术”这个名词的广泛使用,被时代赋予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涵义。“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而“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工艺美术作为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其它艺术有密切联系的相关体,其发展不仅受自身运行系统与内在机制的影响,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因其经济和价值属性,而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多重影响下呈现与之相对应的特殊形态。如将“体”看作是实体,“制”即是运行方式,新中国工艺美术体制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其中包括传统工艺美术管理体制、经营体制、研究体制、教育体制等。而传统工艺美术所遵循的既是工艺美术自身的行业体制,又与国家发展的经济策略紧密相联,从官府督办的宫廷工艺、个体作坊的民间工艺到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工艺美术事业,再回归到个体经营与集体所有共存的今天,这种国家体制与行业体制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特性,构成了中国工艺美术体制在20世纪下半叶的特殊身份。其高潮期与低落期随国家政策的亲疏而起伏,从计划经济时期大产业化政策下的国民经济支柱,到市场经济转型期行业组织消解后的边缘化,再到全球化浪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备受关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走过的,是一条复杂曲折而又不乏精彩与缺憾的道路。2008年9月至10月间,笔者在北京、上海、杭州、东阳、横店等地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进行考察调研,对部分从事工艺美术研究的学者、工艺美术大师、手艺人展开访谈,以期从关注中国工艺美术的体制问题出发,为当下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个参照的角度。王丽丹:关注传统工艺在当代的保护与发展,在学界已是由来已久的问题。要理解传统工艺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种种复杂境地,不可回避地要从工业时代的冲击及农耕时代自然经济式微谈起。时代的变迁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而手工艺人赖以生存的手工技能也遭受了大机器复制生产的挑战和替代。“工艺美术”这个名词的使用,是一个时代折中的选择,从传统工艺到工艺美术,名词的变更,并不能完全厘清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或衔接。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变迁,不失为一个重新认知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朱孝岳(原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校长):现在我们所接触的工艺美术和雷圭元、庞薰琹所接触的工艺美术并不是一回事。老一辈学者雷圭元、庞薰琹先生接受的是海外的教育,他们所理解的工艺美术是美化人民的生活。而新中国接管的多是清政府留下来的宫廷工艺。当时,清政府内部设有造办处,有苏州、扬州的工匠作为主要生产力量。截至今日在上海做工艺美术的,他们的师傅就来自于苏州、扬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苏帮”和“扬帮”。之前的工艺美术品主体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当然,也有部分达官贵人会购买,但不是主流),多数是官办的。因不进入市场,就会有一些不受市场制约的特征显现,诸如不计工本,奇技淫巧等等,假如进入市场,这样庞杂而贵重的作品会面临无人能够购买的窘境。再往清政府之前追溯,清朝作为外来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他对汉文化的继承并不是那么的完整,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当时西方洛可可艺术思潮的影响,喜欢奢华的东西。皇族们喜欢精雕细琢的物件,当时的社会主流也是宫廷艺术。民间艺术也是了不起的,但是草根文化,从民间艺术里可以寻找到中国哲学的本质。但因为中国历来富人多向宫廷学习,而平民又多崇尚富人的审美,从占当时的主流的审美取向来说,仍旧是宫廷艺术。清政府垮台之后,宫廷工艺才走上了民间化的道路,当宫廷无法供养之时,工艺品只能走向市场,但如此精致、繁复、耗时耗力的工艺品要在民间存活实在是太难了。一定的社会条件产生一定的艺术。新中国成立后,接手这样的“艰难”自然是更加困难。王丽丹:1949年以后,国家相继制定了“实用、经济、美观”、“工艺品实用化、日用品工艺化”等相关传统工艺发展的政策,这些都与当时国家对内对外经济发展的境况相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遵循国家政策的强大导向,也确实起到了为国民经济提供大量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的作用。这种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手工艺分散的、个人的、独立的以小作坊为单元的业态模式,国家管理取代了行会规矩,工艺美术的发展在国家的干预指导下,形成了“工、产、艺、销、学”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研究、销售、传承的模式。在之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影响和制约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就是工艺美术的体制问题。张所照(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HTSS]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的最大特征90%是由传统工艺品体现的。现在所讲的非物质指的是技艺,古人早就做到“日用品艺术化,艺术品实用化”,古人的很多东西都是绿色、环保的,因为要讲究工艺质量、代代相传(如花床),而且讲究就地取材、因材适宜,风格大抵北雄南秀(如剪纸)。清至民国时期绍兴一带婚嫁全部都是红木,结婚时形成十里红妆的壮观场面。连作为卫生洁具的马桶在浙江宁波、绍兴一带也是作为艺术品制做的。因生活需要才有了这些民间的师傅,他们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是东家供养时间长久可以慢工出细活,另外也是他们声名传播的需要。过去的木器、竹编,这些原生态的物件被工业化的玻璃不锈钢所取代,所以许多工艺就渐渐消亡了。现在的这个社会,已没有静下来的心态和需要。建国后,政府文化部门(上有文化部、下有文化局)发动保护,地方上成立小组。解放初,靠传统工艺出口创汇是个主要的手段,但也是国家实力不强大的显示。始创于1956年每年两届的广交会,至今已有100届了,现在广交会上工艺美术只占十分之一,从主角转变为了配角。计划经济时代的工艺美术管理部门是相对完整的,国家设立轻工部,分为一轻和二轻,一轻主要是地方国营(纺织、玻璃、陶瓷等),二轻是集体单位,手工业就包含其中。文革前没有工艺美术职称系列,文革后轻工部制定了工艺美术职称系列,在二十一个条例中排在十九,分为四档。在计划经济时代,任何行为都要打报告,原材料也是按计划分配,定点生产、定点销售(广交会),所以无法个人办厂,轻工业部门负责生产,外贸部门(外贸厅、进出口公司)负责出口,省里帮助市里介绍、推销。1980年,浙江成立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自行出口(原来与江苏同样要到上海进出口公司办理)。在浙江,浙江工艺美术公司与进出口公司两者合并成为浙江省工艺美术进出口联合公司,由二轻局主管人事权,进出口公司的业务归外贸厅主管,这在全国比较特别。市场经济下,二轻的行政职能下放,各个部门改制变为独立的企业,从原来计划时无法个人办厂,到现在各自办企业,各地方工艺美校被各地方院校合并或各自消亡。省内的机构,如工艺美术研究所等都各自保留或消亡。因行政管理职能的改变,所以各自独立办厂,伴随改制,大的工厂反倒垮台,被小的乡镇企业取代,如龙泉瓷厂,原有三四千人,现在变为100多个小厂,个人作坊,回归到作坊时代,挂名为公司、工作室和个人研究所,属个体、民营。王丽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遍布全国的工艺美术服务部渐次成立,传统工艺美术从生产到销售被集中管理保护扶植。1954年由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与文化部共同创建的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北京工艺美术大厦前身)即是全国第一家工艺美术品专营店。北京工艺美术集团与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企业一样,也经历了管理体制的数度变更,行业发展在曲折跌宕中前行。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大力保护与扶持、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运动的高潮、文革时期面对“复古、倒退”的斥责与破坏、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以及改制后从集中管理到分散经营的数次起伏,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随着国家的动荡或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着。其间,工艺美术行业自身性质也随之变化,并在变化中寻找回归与复苏的道路。唐克美(原北京工美集团副总经理):[HTSS]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与发展,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走的是一段弯路,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决定其以小批量的、分散的个体劳动为特色,这是其自身体制决定的,如何组织只是组织机制的问题。地域的差别带来产业结构的不同,北京、上海第三产业发展迅猛,节奏快。浙江改革开放力度大,民营化速度很快,对市场掌握、拓展能力较为成熟,资本积累较快,如周锦云的瓯塑,开拓了新的领域。江苏扬州国营资本仍在不断注入(以国家控股介入),因扬州并无其它大产业,只有用这些来做城市名片,但扬州玉器厂、漆器厂的职工仍是自己有作坊、工厂,在国营体制下发育民营是一种政府的创举,可以推广,作为过渡时期的方式。西部、中部的一些小城,如贵州、镇湖等地可采用经纪人模式,结合不同的地域特征来制定。过去用对待一般商品的计划分配来生产艺术品,遏制了创造力,计划的模式一旦遭遇国际风云的动荡就没有出路,产品容易单一化。市场经济下,可以激励创新,定量生产,如上海宜兴壶的创新(鸿运斋)。时代需要自己时代的艺术品,时代的审美结合传统材质、技艺的创新,由时代、民族、地域、环境、社会、材料构成的有机整体才会生成新时代的艺术品。体制变化易创时代之新,有能动力,对艺术的创新、保护与发展有利。传统手工艺的要素包括材料、对材料的设计、对材料的制作,这使它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工艺美术首先要遵循材料美,并且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遵循工艺美,这里材料美也涉及到体制问题,什么样的材料由什么样的人来做也是不同的。追溯一下历史。过去,最早追溯到原始社会,如彩陶的制造,也是世代相传,有自己的体系。清末,传统工艺美术日渐没落。20世纪20年代,洋庄有一段时期的兴盛。30年代,战争使艺人流离失所,他们只有手艺,并无别的谋生手段,但为求生计,纷纷改行。过去的工艺美术是宫廷艺术,并未产业化。解放后,新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并没有任何可参照的体系。1949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保护工艺美术。当时,国家既看到了其内在文化的对外拓展性,又看到了投入少,无需大投入的特殊性。解放后的一段时期,传统工艺美术为国家解决了最初的资金积累,并促进了就业、创汇。当时的计划经济培养了一批人才,也因国家行为的方式才可以做大型的作品,然而弊病也随之并行。当时的工艺美术生产走的是等同于其他工业的道路,优势在于强势的政府作为可以有明显的效应,但也对行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1953年到1956年是工艺美术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到了1958年,完整的规模体系建立起来。庞大的体系培养了一批工艺美术人才。即使在文革时期,样板戏、革命题材(伟人像)等也涌现过一些优秀的作品。当时的学徒工,成为了今日的大师。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工艺美术发展形势好的时候,机制伴随形势发生了变化,工美公司从二轻局分离出来归北京市管理,1983年成立了工美集团,20世纪80年代末因国际对中国的抵制,导致北京没落,而沿海地区发展起来。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企业如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