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即木构架建筑体系。第一节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一、各历史时期建筑的特征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两种类型:一种为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式建筑(西安半坡遗址)、一种为长江流域的干阑式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奴隶社会:(前21世纪—476)1)夯土台,筑宫殿2)院落式建筑群组合走向定型3)瓦的发明(西周)和普遍应用(春秋)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土台,面积为75米*75米,高7米多,高台上的木构架建筑已不存在。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封建社会:前期(战国—南北朝)1)木结构的榫卯工艺成熟;2)砖的产生以及广泛应用;3)建筑结构上,一方面木构架结构已形成,另一方面砖石、拱券结构有所发展;木构架结构的两大类型:抬梁式、穿斗式中期(隋、唐、宋)隋赵州桥(石拱桥)唐1)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问题,并已完全定型;2)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尤以大明宫、长安城为代表;据《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3)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以塔的建筑形式为代表;4)建筑艺术处理的朴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唐长安城宋1)木结构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记载,“材”是建造的标准;2)建筑的装修有很大的发展,建筑色彩和造型趋华丽;这和宋代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及统治阶级追求豪华绚丽是分不开的。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显著不同,这和装修的变化是有密切关联的。3)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宋塔绝大多数是砖石塔,石塔数量也很多。这些砖石建筑反映了当时砖石加工与施工技术所达到的水平。4)随城市商业发展,城市布局更灵活多样;5)园林兴起;北宋、南宋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统治阶级对人民横征暴敛,生活奢靡,建造了大量宫殿园林。这种园林的兴盛,正是统治阶级政治没落的一种表现。后期(元、明、清)元(辽、金)在建筑方面基本保持唐宋建的传统,没有大的进步,甚至产生了倒退,这与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明1)砖墙代替土墙,建筑防火性能增强,一些民居的形式得以多样化;2)建筑装饰日趋富丽安徽宏村民居清1)园林建筑达极盛2)住宅建筑百花齐放在各历史时期,建筑也总是具有不同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一、建筑造型方面三段:屋顶、屋身、台基二、建筑结构方面木构架结构(墙倒屋不塌)三、建筑群体布局方面轴线的运用四、建筑装饰和色彩方面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作法简介平面斗拱柱、梁枋、雀替、月梁不同形式的屋顶须弥座第四节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思考为什么是木构架体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1)中原多土多木,少佳石?2)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木构架的建造相对容易;3)土加工、木加工技术完善,足以满足使用需要;4)“天人合一”朴素的自然观认为五行中,土木是具生命力的元素,能使人与自然更接近。述而不作:建筑创新意识受严重束缚1)封建社会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动力,社会运行迟缓,安于稳定守常。2)儒家“礼”的内容,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即对于旧有的文化典章、礼仪制度、应该阐述它、效法它,而不应该自行创造,要信赖、喜好传统。3)房屋的营造不是依据使用者的现实需要和主观愿望来进行规划建筑设计,而是按既定的等级规制照章套用。4)当然,历史的前进不可阻挡,建筑的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这种“变”,大多采用“复古更化”的方式,在大体上继承,局部作更新。建筑发展的步伐十分缓慢。中国古建筑(园林)的意境美1)什么是意境?由审美而产生的联想的境界。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象外之象”、“弦外之音”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2)中国古建筑的意境多姿多彩,有的气势雄伟,有的旷达飘逸,有的宁静幽深。3)建筑意境来自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其创造在于善于运用自然山水、人工山水、绿化植被、道路桥梁、建筑小品、自然气象、声味光影、家具陈设、匾联碑刻等诸多元素。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4)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中国古建筑的建造智慧潮州湘子桥关于如何继承古人智慧,日本的说法是:“我们追求先人曾经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