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压岁钱”的由来?•压岁钱,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传说,春节贴“福”字源于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子牙封神时,他老婆也来讨封。姜子牙说:“你嫁到我家,让我穷了一辈子,看来你是个穷命,就封你为穷神吧!”姜子牙的老婆不高兴了,说:“封我为穷神,叫我蹲在啥地方呀?”姜子牙说:“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这事传了出去,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写了“福”字贴到门窗上,用以驱赶穷神。从此,贴“福”字便成了一种传统的习俗。“福”字倒贴据说源于清代。有一年正值春节除夕,恭亲王府的大门上竟将“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那个目不识丁的贴字人。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福真的到了!吉语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福晋听罢,转怒为喜,遂赏管家和那个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中国传统文化参考书目•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史》,陕西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中华书局1993年8月•王利华《中国烹饪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2月•王玉哲《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刘蕙孙《中国文化史述》,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5月•毛锐礼《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朱汉民《中国的书院》,商务印书馆1981年•门岿主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典》(上、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8月•朱谦之《文化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田广林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商聚德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郭朋《中国佛教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四个问题一、“文化”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文化”界说(一)“文”的释义及扩展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自右向左为: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2、“文”的多重引申义(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清刻本《礼记》清刻本《说文解字》清刻本《古文尚书》曲阜“崇礼轩”丝质论语(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三)“文化”的释义及其扩展•1、“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tuàn《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引文释义•(1)这段话中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以天,即“天文”,也就是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等等。•(2)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3)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2、西汉后,“文”与“化”合成一词•(1)《说苑·指武》曰:“文化不改,然后加诛。”•(2)《曲水诗序》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这里的“文化”与无教化的“野蛮”、“质朴”对举,已明确具有“以文教化”的含义。(四)中西语文系统中,“文化”释义的异同•1、相同点:•(1)拉丁文Culture,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2)与拉丁语同属印欧语系的英文、法文,也用Culture来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就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以文教化”内涵比较接近。2、不同点•(1)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发,继而才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的。•(2)Culture的内蕴比“文化”更为宽广,而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另一词汇“文明”更为接近。•(3)“文明”从词源学上追溯,正如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舜典》“睿智文明”时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4)“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五)文化与人、自然的关系图示的含义•1、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2、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3)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4)举例说明:一块天然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人在打磨岩石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均属“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总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广义的“文化”•1、广义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2、广义文化的结构•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二)狭义的“文化”•1、狭义“文化”的定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2、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也属于“小文化”范围。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文化,也属于狭义文化。(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适用范围•1、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广义文化界说。•2、我们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肯定“大文化”概念,但基本上以“小文化”为论述范围,主要讨论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换言之,在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中,我们主要围绕第四层次即心态文化层而展开论述,同时兼顾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对心态文化的影响、制约。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分别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而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一)中国,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渐次扩展的过程。•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诗经·大雅·生民之计》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庄子·田子方》曰:“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我们所讲述的中国文化的地域范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为界。(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1、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2、“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3、元人王元亮在《唐律疏议释文》中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三)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of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特征•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四)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断限1840年前•文化是一个生

1 / 9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