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兼容并包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复合体,包含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文化要素,虽然其主体结构受儒家思想制约,但形式和内容上又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要素,以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也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指对外来文化也能敞开其博大胸怀,有扬有弃地吸收、整合。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1、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尚书·尧典》有“协和万邦”之说,即主张各国互相团结、和睦共处。历代统治者在制定和执行民族政策方面,也多采取了极大的宽容态度。如汉代司马相如受武帝之命“通西南夷”,招抚少数民族,以“兼容并包”、“遐迩一体”为指导思想,并称这是武帝“创业垂统,为万世规”。中华民族的形成正是因其持有的兼容精神所致。虽然也有过连绵的战争和无休止的征伐,但大多是直接起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像西欧那种以宗教信仰为旗帜对异教进行大规模屠杀的十字军征讨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而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却成了传统。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2、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对人的宽容,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处,以形成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提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思想,并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化书》中说:“抑人者人抑之,容人者人容之。”《易传》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君子应当有大地之广阔胸襟,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3、在处理思想文化方面:要达到“百家争鸣”、“各擅胜场”的和谐局面。梁启超描述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局面:“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乍一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非特我中华学术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二、非宗教性•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为中国文化一大特征。”“中国文化是统一的,今既说其宗教多而不一,不是证明它并不统一于一宗教了吗?不是证明宗教在那里面恰不居重要了吗?且宗教信仰贵乎专一,同一社会而不是同一宗教,最易引起冲突;但像欧洲以及世界各处历史上为宗教争端而演之无数惨剧与长期战祸,在中国独极少见。这里宗教虽然多而能相安,甚至相安于一家之中,于一人之身。那么,其宗教意味不是亦就太稀薄了吗?”梁先生这段话指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说中国文化是非宗教性的文化,并不等于说中国没有宗教;第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战祸与无数残局也同西方一样,时有发生,但究其原因,并不是由于宗教争端造成的,它固有自己的原因。二、非宗教性1、儒家人文精神的决定:重人事,轻鬼神;近人事,远鬼神。如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周初人文精神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化与中国早期宗教的脱离。春秋时期,周代的“人德”观念进一步得到发展,对神提出怀疑。二、非宗教性2、道家自然主义的补充:首先,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所创立的宇宙本体论,通过对由来久远、具有神秘性的传统“天道”观念所做的思辨性的哲学净化工作,排除了中国早期宗教所崇拜的神鬼天帝的权威,把哲学本体“道”提升到“象帝之先”的位置。因此,老子的辩证法和庄子的相对主义,都是从哲理的高度,对自然、宇宙所做的清醒、理智的探讨和对社会斗争、人事经验的总结。尽管他们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但其重要性在于排除了神或上帝的预设和启示,是人的哲学与自然哲学的统一,而非宗教哲学。2、道家自然主义的补充其次,在社会、政治层面,道家主张无为。无论老子还是庄子,在他的思想中都深感社会、政治由于争夺倾轧所造成的腐败堕落,因此愤世嫉俗,极端批评和攻击现有秩序,蔑视和诋毁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2、道家自然主义的补充•道家并没有走上宗教的道路,他们虽然感到无可奈何,甚至提出“安时处顺”、“安之若命”等宿命论思想,但他们始终是立足于现实社会中,并提出了大异于儒、墨、法各家的救世方案,这即是“无为”。“无为即自然”。“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都听任自然。•道家不是一味地放弃人事,它只是通过否定的方法,从“负”或“反”的方面,达到“正”、“合”的目的。即老子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可以说,道家的社会论同样表达了对社会人事的关怀,只是用了与儒家不同的方式而已。2、道家自然主义的补充最后,在人生层面上,道家也是采取了与儒家不同的论辩方式。儒家的目标在于追求一个充满“浩然之气”的刚健有为的人生;道家则从相对的立场出发,企图达到一种淳朴、无为、守柔、不争的和谐人生。保持和维护整体生命的和谐稳定,强调“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并要求自然而然地对待现世,反对任何形式的矫揉造作和虚伪。三、泛道德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其支撑和骨架是儒家道德,儒家道德衍射到儒家文化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元化价值取向,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对政治、对法制以及对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及指导意义。三、泛道德性•1、以“德治”代“政治”——政治道德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性最明显的表现,是将道德意识侵入政治领域,使中国的传统政治缺乏一种独立的制度,从而为君权至上的专制主义寻得一个道德“庇护所”。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有一段后人奉为经典的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治”代“政治”——政治道德化•(1)为政必先“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为政在于“欲善”。•(3)为政在于“正身”。三、泛道德性•2、以“礼治”代“刑法”——法律道德化•儒家强调德治,企图把刑治的强制力量消解为道德理性的自觉,如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在孔子看来,政、刑的效果虽然明显却有限,特别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有道德的力量才是无限的。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三、泛道德性3、以“人治”代“法治”——泛道德主义对专制主义的影响社会的清浊与政治的好坏取决于人君之德人君之德的重要表现则在用人,用人得当,便是人君有德,用人不当,便是人君无德取人的标准,重在修身,因此人君务在“修己”,然后再以德取人四、乡土性乡土性的渊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深受儒家的培植中国文化中的“乡里”观念,最初具有宗法血缘的意义,因此尊重宗族乡党即是尊重宗法血缘关系地域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乡党”演变为“乡土”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也有亲土观念四、乡土性乡土性的社会功能与表现在功能上起着巨大的凝聚作用,使中国人对家乡、对祖国、对民族、对文化都具有普遍的亲合感和认同感方言与会馆1、宗谱与地方志•最能表现中国乡土文化的是宗谱与地方志的发达。在中国凡是发展较早的地方,都有地方志的修撰,有的县志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这是在其他民族的文化里所见不到的。除了县志,再就是宗谱。如孔子家谱,至今已传至第七十七代。2、方言与会馆•中国文化的乡土观念表现在中国语言上,则是方言的发达。其功能无疑起着维系乡土情谊的作用。人们凭借这种地方性的乡土语言,可以互相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彼此作同乡人的亲切认同。这种以方言互相认同的形式,加以空间的组织化,便出现所谓“会馆”或“同乡会”,古代亦称“公所”。这种封建性的地方团体,在外乡、外省甚至国外都起到牢固地维系乡土情谊和同乡利益的作用。一直到近代,许多纯属同乡性的会馆遍及国内外,其宗旨一般是防范异乡人的欺凌,并为同乡人的利益服务。河南方言北京人教河南人唱歌:“太阳啊,我伟大的母亲,你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还没唱完,河南人就说北京人:“你累不累啊,看我们是怎么唱的。”河南人接下来唱到:“日头啊!俺里娘,你见天从东边日溜上去,从西边突路下来,你使里慌不使里慌啊?”...河南方言•河南人到北京买布,:•河南人问售货员说:嫩这布咋嫩苦楚啊,售货员不解•河南人又说:苦楚斗是不平展•售货员仍是不解•河南人怒了,说:你咋嫩迷瞪哩,各仪人.你斗不会给我拿个光牛哩!河南人方言笑话:旅游•一河南人到西双版纳旅游,刚好遇到泼水节,他破口大骂:谁豁里?谁豁里?导游告诉他:水泼到你身上是祝福你里!他说:你不着!你不着!那鳖孙豁里是开水!经典许昌话•湖性——很牛很拽的意思•木牛——没有的意思•偶——就是牛•可张——慌张的意思•圣人蛋——狂妄自大的意思•七孙——骂人的话•不老盖——膝盖•哥老只儿——腋•夜黑——昨晚的意思•不枪中——不行的意思窝经典许昌话•跟盖——旁边的意思•姑堆——蹲的意思•布住——抱着的意思•空壳篓、木任扇——没有的意思•各意人——恶心人经典许昌话•突鲁——下滑的意思•得劲——舒服,爽的意思,全省通用,河南的代表方言•墩儿——板凳•阿(a音或e音)杂——龌龊•摆置——收拾•乌拉——形容说话不清楚•毒气——狠的意思•幺火,协活——喊经典许昌话•清倒切——早晨•老渣皮——不时髦•马几妞——知了•出绿——跑的意思•拉虎——邋遢•烧包——指人不踏实爱炫耀•住贵——贵重•滴瞎儿——刚下雨的时候古代建筑艺术之宝库开封山陕甘会馆鉴赏“山西剿腐记”央媒:令计划是坐在腐败阵营军帐中的执牛耳者3、地方戏曲与田园文学在中国文化中,反映地方乡土情调的莫过种类繁多与风格各异的地方戏曲,如川剧、越剧、沪剧、湘剧、闽剧、吕剧、藏剧、秦腔、二人转、河北梆子、京韵大鼓等等,几乎每个省都有反映自己地方特色并深受本土人民欢迎的地方戏曲。这种带有乡土气息的文艺,如百花盛开,构成丰富多彩的中国戏曲文化。3、地方戏曲与田园文学•在中国文学中有许多歌颂家乡风物的优秀作品,反映了作家与劳动者的亲密关系,以及作家对故土的怀念与热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以及“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髪毛衰”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等诗句都反映了诗人强烈而浓重的乡土情怀。4、乡土谚语与地方性的学术流派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具有民间意识的谚语,充分流露着乡土情谊。如“人离乡贱,物离乡贵”;“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乡亲遇乡亲,说话也好听”;“宁给挑葱卖蒜的,不给出门在外的”;“官大一品,不压乡党”等等。乡土情谊重在“乡土”,故中国古代学术流派亦多以地方命名,如“关学”、“洛学”、“浙东学派”、“泰州学派”等等。乡土性的消极影响(一)安土重迁,甚至老死不出乡。中国人对离乡背井,感到是人生一大苦事,由此养成中国人的保守性格。(二)地方观念强烈,往往由地方会馆、同乡会等萌生集团意识,甚至为彼此利益引起怨怼与械斗。乡土性的消极影响(三)产生排斥外乡人的思想与行为,引出山头主义、地方主义及帮派观念。(四)形成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小圈子,甚至形成裙带之风。(五)产生一种封闭性,表现出比较保守的特点。地方性•陕西八大怪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和缺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正如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确有其不容置疑的优点,同时也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1)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文化一直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消极出世的。以中国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为例,其主流都是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民化俗的。儒家所言“内圣外王”、“修齐治平”,都是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情。道家看似虚玄,倡言“无为”,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无不为”。法家文化一切以实效为依归,具有更明显的现实精神。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2)强烈的道德色彩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政治宗教设施,无一不是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3)顽强的再生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最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赞叹的,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顽强再生能力。除了环境等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本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