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一、正确使用词语(成语)【考查要点】1.要恰切地了解成语的含义。2.要了解成语的使用范围。3.要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4.要分辨成语的语体色彩。5.要注意成语的音节配合。【复习指导】1.基础理论。什么叫成语?成语是熟语的一种,它类型多样,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结构严谨,用字不可随意更换或增减。成语有的是口头传来的,如“一清二白”、“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是从书面上得来的,如“一鼓作气”、“草木皆兵”、“风和日丽”、“虎啸猿啼”;有的是从字面上理解含义的,如“水落石出”、“临危不惧”、“兵不厌诈”、“冰天雪地”;有的需要了解所含的历史故事、典故才能理解和解释,如“叶公好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博士买驴”、“伯仲之间”、“前度刘郎”。成语在实际运用上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更准确地使用成语,就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要注意的问题。(1)注意识辨字词,领悟语义。在平时有些人由于未能真正理解其所使用的成语的意义,只是凭着平时所粗略记识的语意读音和自己的推测,就乱套一些“成语”,例如,把“披星戴月”写成“披星带月”;把“破釜沉舟”写成“破斧沉舟”。出现这种表达的错误,就是因为对成语意义理解不准确所造成的。如“蔚然成风”有些人就写成“尉然成风”。“蔚”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尉”指古代一种官名。官名又怎能“成风”呢?又如“脱缰之马”写成“脱疆之马”,“缰”指拴牲口的绳子。“疆”指边界、境界,这马又怎会懂得脱开边界呢。再如“食不果腹”亦多被人写成“食不裹腹”,“果”是充实、饱的意思,“裹”是包、缠的意思。这个成语怎能理解为:“吃东西不缠紧肚子”的呢。还有如“荼毒生灵”,也常被写成“茶毒生灵”,“荼”古书说的一种有毒的苦菜。“茶”指一种可作饮料的树木。如果茶会毒害生灵,还有谁去喝茶呢!综上所说要正确地使用成语,首先就必须领悟好成语的语义,识辨成语所使用的字词。(2)注意成语的渊源,了解成语的出处。成语大多源于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历史记载、历史故事、以及一些诗词歌,由于多数都是取材于名家大作之手的内容,寓意深颖而言简意赅,其有时几个词连起来寥寥几句,就能表达很多的意思来,因此不少文人都喜欢使用成语。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所使用的成语的渊源.出处,凭所得到的一知半解的推测使用成语,就会闹笑话。有一位学生在写他的语文老师时,他对老师渊博、严谨的学识敬佩到五体投地,结尾时写道:“象这样学识渊博、教学严谨的好老师,真是略识之无。”在这个学生的心目中,“略识之无”这个成语是指:在他的人生路途中想再遇上这样的好老师,真是少之又少,或者是没机会了。其实这个成语,出于白居易的故事,传说白居易在生下来六、七个月的时候,他的乳母就教他认识了“之”“无”两个字,后来人们就用“之”“无”两字代表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你看把识字不多的“略识之无”,放到学识渊博的老师身上,不是笑话吗?(3)注意成语的固定结构。成语作为一个词或一个词组,在语法结构形式上,可以构成主谓词组:如“秋毫无犯”“枯木逢春”“死灰复燃”;可以构成偏正词组:如“人间地狱”“靡靡之音”“涸辙之鲋”;可以构成并列词组:如“流金铄石”“民富国强”“七嘴八舌”“门当户对”;可以构成动宾词组:如“磨穿铁砚”“例行公事”“利析秋毫”;还可以构成动补词组.形补词组等。但从内容上分析,成语只能作为一个词或固定词组来使用。如“举鼎绝膑”:举:举起;鼎:铁鼎;绝:断;膑;膝盖骨。这是一个由两个动宾词组构成的并列词组。此成语源出《史记·秦本纪》秦武王力气很大,喜欢角斗,一次秦武王与上官孟说比举重,结果不胜其力,被铁鼎砸碎了膝盖骨。后人以“举鼎绝膑”比喻力不胜任。由于有这样的因果关系,这两个动宾词组的位置就不能互换。又如“灭此朝食”此成语源于《左传·成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意思是:消灭了敌人以后再吃早饭。如果我们把个”朝”(zhao)念成“朝”(chao)或者把它改成“朝食灭此”,意思就跟原意大相径庭。上面就成语的结构、字形、语意方面,谈了三点必须注意的问题。讲了那么多无非是想提醒大家要认真了解成语的渊源和成语的语义。那么在运用成语方面.又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成语运用的注意事项:(1)最忌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成语误用的最大毛病,有些人往往因为对成语的原意一知半解,或者一窍不通,就凭着几分“小聪明”,抓住自己认识的成语中的一字半词,推论自己并不理解的成语的语义,结果也常常闹出笑话。有个同学放完寒假回校上课,却不见同桌同学,就对班主任说:xx同学一放假就到处游玩,连上课也忘了,真是久假不归,请老师派人去通知他回校上课。“久假不归”是个成语,“假”:借用,借;“归”:归还。意思是:长久地借用,不归还。是指借用了别人的东西,长久不归还。可是,这个学生却把它理解为“长久的休假不回来。这样的理解,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个成语的“假”字的意义,而凭自“假”字一知半解的推测而造成的。(2)领悟好成语语义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爱憎感情和褒贬评价,因此使用词语时,特别要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表现的对象,选用能最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成语大多出于历史典故.名诗.名章,它的感情色彩,对于我们运用好成语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3)分清成语表现的对象。由于成语具有较鲜明的感情色彩,所以运用的时候,就必须分清成语所表现的对象,如果用错或误用,就很容易惹来麻烦。比如说:“人老珠黄”,用这个成语,讲自己老了,不如以前了,作谦词可以。但用它去说别人,特别是那些才三十出头的女士,那就麻烦了,不给人家骂趴了才怪哩。“宁死不屈”用来赞扬为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人,用得正确。但用它去美化人民的敌人.流氓.强盗,那就错了。对于这些死不改悔的残渣余孽,只能用“顽固不化”,“死有余辜”“死心塌地”“恶贯满盈”。2.中考试题点击。①他脾气太坏,动不动就暴殄天物,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暴殄天物”意思是任意残害虐杀各种生物,后来也指不知爱惜物品,任意糟踏浪费。所以例①中应为“砸东西”。②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耳提面命地对我提出忠告,使我不断进步。“耳提面命”多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师长对弟子,指殷勤恳切地教导。应改为“恳切”。③鲁迅在“三·一八”大屠杀中耳濡目染了更多的杀戮。“耳濡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看得多了,长期浸润其中,无形中受到影响。应改为“耳闻目睹”。④他是个饱学之士,为人谦和,气度不凡,真是个附庸风雅的谦谦君子。“附庸风雅”指本来文化水平不高,却硬要装作有文化素养的样子。改为“风流儒雅”。⑤天光很暗,那个人的笑容讳莫如深,如同罩在一层雾里。“讳莫如深”泛指隐瞒得非常严密,唯恐别人知道。改为“似隐似现”。⑥对于缺点错误,如果我们把它掩盖起来,装作看不见,那无异于饮鸩止渴。“饮鸩止渴”比喻用有害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更严重的后果。应改为“讳疾忌医”。⑦四十多年前的那些栉风沐雨的血腥斗争,至今犹历历在目。“栉风沐雨”形容长期在外奔波,历尽风吹雨淋的艰辛。改为:“你死我活”。⑧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处心积虑”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千方百计地谋算;是贬义词,用在同学身上不合适。⑨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与后面的“笑了起来”意思雷同,纯属多余。⑩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这里指代考场上考生答题遇到的困难,显然过重。【跟踪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一段时期,“非典”似乎已销声匿迹,但是医学专家反复提醒,这种疾病可能只是暂时消失,很可能会卷士重来。B.一直以来,对网吧的治理很难取得显著成效。这样无形中助长了一些违法经营者的嚣张气焰,对国家的规定更加熟视无睹。C.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去年到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正言顺。D.刘慧卿因参与“台独”分子研讨会,并发表支持“台独”的言论,连日遭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口诛笔伐。2.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五月的油城,鲜花盛开,姹紫嫣红,十分绚丽。B.日本厚生省政务官森冈正宏公然称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如此信口雌黄,实在令人吃惊。C.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执迷不悟,浪费了大好年华。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南大街工贸大厦前的流动采血车在人潮中格外引人瞩目,等候献血的群众在车外排起长队,成为节日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B.这场比赛可谓波澜不惊,奥运会与世锦赛双料冠军王楠苦战五局,终于击败对手沃西克,获得最后胜利。C.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希望日本政府尊重亚洲人民的感情;妥善处理教科书和历史问题,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D.信中,庞女士对来南通采访时受到的无微不至的热情服务表示感谢,并由衷地称赞南通美丽的城市风景与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答案:1、C2、D3、B)二、辨析并修改病句【考查要点】一是辨析病句,一是修改病句。辨析病句,是对病句的识别和分析,是修改病句的前提。只有辨析清楚,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对病句进行正确的修改。对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修改病句,是辨析病句的最终目的。在中考中,对修改病句的考查更多的是采用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自己动笔修改。应该指出的是:在实际考查中,辨析和修改病句,常常与词语及标点的使用以及修辞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复习指导】1.病句的定义。所谓病句,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语法错误)或客观事理(逻辑错误)的句子都是病句。考纲对“病句修改”这部分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并且明确规定了病句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病句的方法可以归结为三部曲:(1)读。调动语感查语病。(2)提。提出主干查枝叶。(3)析。语法无误析事理。2.考点解析。(1)语序不当。所谓语序不当,是指词语或句子的先后顺序错乱,从而造成文理不通的毛病。语序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①句子成分次序不当②词序不当③分句次序不当④主客体颠倒请看以下例句:例1.这是三本我买的精美的很有教育意义的中文小说。解析:本句定语的顺序不当。正确语序应该是:这是我买的三本很有教育意义的、精美的中文小说。“我买的”,表领属性词语;“三本”,数量短语;“很有教育意义的”,动词短语;“精美的”形容词短语;“中文”,表性质的名词。例2.他把红烧肉没有做好。解析:本句状语的顺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他没有把红烧肉做好。“把”字结构做状语时,要放在否定词后面。例3.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发展、运动、变化,语言也是这样。解析:词序不当。“发展”“运动”“变化”,三个词语之间,首先应该是“运动”,由运动引起“变化”,有变化才能“发展”。因此,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例4.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解析: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在复句中,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这句话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才知道你由于正忙着……”这是一道中考题的A项,是作为正确选项出来的。但由于试题编制者的疏忽,也造成了语病。例5.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解析:复句分句颠倒。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例6.他从小在这长大,这里的山山水水,对他太熟悉了。解析:主客体颠倒。应该把“对”提到“这里”前面。(2)搭配不当。所谓搭配不当,是指几个词在用作句中相关成分时,意义上不能互相搭配。搭配不当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形: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②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③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④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请看下面例句:例1.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