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2009.11)[考点剖析]①整体把握悟诗情;②生动形象绘诗境;③炼字赏句品诗韵。其中最重要的是“悟诗情”,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是创作的基础。[备考指南]1.如何悟诗情:①抓中心(关键)语句,如《江城子》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②抓诗眼词(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如《商山早行》中“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中的“悲”;③结合创作背景,如曹操《观沧海》;④捕捉诗歌中出现的形象(物象),如《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乡书”和“归雁”。2.如何绘诗境:“诗境”指的是诗中“美丽的景色”或“壮观的场景”,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画面。①景物要全,不要有遗漏;②不是翻译(诗是不能翻译的),要有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③要对每个景物进行形容,修饰语言,如“清风半夜鸣蝉”中“清风”---“徐徐的清风”,并且注意在描述中运用比喻等修辞,以使描绘更生动具体可感。3.如何赏句:思路:理解诗句的含义-----对诗句所用手法进行分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用的)------悟诗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诗歌常见的手法:①抒情言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②描绘景物:白描手法、想象手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4.如何赏词:思路:解释词的含义-----理解所在诗句的含义------悟诗情。注:词中隐含修辞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用词形象词的:传神的表现出了……;词中蕴含情感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附: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情怀。一、陶渊明(共二首)【作者简介】陶渊明(366—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八上30课第一首]1、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知背景]《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课文选取的是第三首。[明诗意]我在南山下种下豆子,野草长得茂盛,豆苗反而长得稀疏。早晨我到田野晨清除杂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路边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湿了并不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悟诗情]诗人描绘了自己一天的劳动生活,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他毫不气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早干到晚。诗人没有用笔墨直写其苦,而是巧妙地用“道狭草长”“夕露沾衣”这一细节表现劳动的艰辛。固然辛苦,内心却很充实,他想到的是“但使愿无违”,表明作者宁可隐居躬耕,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语言平淡自然,诗意醇美,二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其质朴之风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练习]1.“草盛豆苗稀”中“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所展现的情景。3.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一句所展现的画面。4.请具体解释“但使愿无违”中作者“愿”的具体内涵。5.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和理想?6.诗中描绘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答案]1.作者辞官归田,虽然耕作艰辛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2.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晚上披星戴月,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3.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4.归隐田园,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官场中失去自我。5.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八下30课第一首]2、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知背景]《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明诗意]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之地,却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要问我怎能这样超凡洒脱?只要内心高洁,远离世俗,居处自然就显得僻静偏远。我在东篱下随手采撷菊花,悠然无意间望见美丽的南山。傍晚时分,山中气象秀丽迷人,归巢的鸟儿成群结队飞还。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的许多真趣,我想要辨识出来,却不知该怎样表达。[悟诗情]诗歌前两句描写诗人安定的乡居生活。“心远地自偏听偏”一句,表现了诗人身居“人境”而不为所扰的“无我”心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非常形象传神写出了诗人归隐后所追求并且达到的“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进入悠闲淡远、恬静自适的佳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进一步写诗人凝视着傍晚的暮色和归林的鸟影而引起的沉思,似乎领略到了这大自然妙境中的某种深刻而又高远的“真意”,这“真意”只能悠然心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暗示自己找到人生归宿后的欣慰、静穆的思想境界。全诗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含蓄,语言朴素自然。本诗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然的人生追求。[练习]1.“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场景。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改为“望”字好不好?为什么?5.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美景。并品析其中的深层寓意。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中“真意”具体指什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心灵超脱尘世;是全诗的诗眼。2.远离喧闹的尘世,超然淡泊的思想感情。3.诗人在自己庭园中东篱下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闲适悠然地见到了远处苍翠的南山。4.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颇有默契。而“望”即有意远看,改为“望”字使此篇神气索然。5.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6.“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诗人在美好的自然中,在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亲近自然、醉于自然、远离世俗的生活多么美好,何必去为“五斗米”折腰。表现了作者对悠闲恬静的归隐生活的欣悦,也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远离名利世俗,向往宁静安详的思想感情。二、李白(共八首)【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七上附录第四首]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知背景]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明诗意]杨花落尽,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悟诗情]表达了诗人对谪戍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练习]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2.前两句侧重于写景叙事,展开联想和想象,试描绘其中所展现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3.选择一个角度,对颔联进行赏析。[答案]1.表达了诗人对谪戍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方法:抓诗眼:愁心+物象:杨花、子规,五溪,明月等)2.庭院的柳絮纷飞,杨花落尽,风里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枝上的杜鹃,声声泣血,哀转久绝。3.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以人的情思,将自己对朋友的一腔挚情交予明月传递,艺术而真切地表达了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七下附录第三首]2、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知背景]这首诗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辞亲远游。然而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明诗意]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想寻找从峨眉山就跟随他一同行走的明月,也被岸边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惜别的离情使他深深地沉思起来。[悟诗情]本诗抒发了作者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练习]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3.选择一个角度,对后两句进行赏析。[答案]1.本诗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月亮+诗眼“思君”+背景等)2.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3.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不用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把月亮人格化,并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七下附录第四首]3、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知背景]李白游东都洛城,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勾起了诗人的客愁乡思,于是诗人触境生情吟咏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明诗意]阵阵悠扬的笛声,不知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悟诗情]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练习]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3.请说说前两句中“暗”和“满”字的妙处。[答案]1.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2.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3.春夜阑珊,诗人难于成寐,不期然地,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飘然而至,一个“暗”字,绘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暗合了这首诗的情致;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满”字,显然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