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高级免疫学思考题修改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构成和功能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生物学学科;(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学学科)。2.什么是先天性免疫(innateimmunity)?又称固有免疫,是机体早期阻止、抑制和杀灭病原的防御能力,是抵抗和消灭外来抗原的第一道防线.它包括四类防御屏障:①解剖屏障,如皮肤、黏膜等;②生理屏障,如温度、低PH环境等;③细胞吞噬屏障,如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④炎症反应屏障,如组织损伤释放的抗菌活性物质。3.什么是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又称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抵抗力,主要有抗体和T淋巴细胞承担。它具备四个特征:①抗体特异性;②多样性;③免疫记忆;④识别自我和非我。4.我国民间出现免疫防控疫病最早是什么时候?公元11世纪宋代5.巴斯德研宄出的三种疫苗是哪些?①禽霍乱疫苗②炭疽杆菌疫苗③狂犬病弱毒疫苗6.抗体概念的由来1939年ElvinKabat用卵白蛋白(OVA)免疫家兔证明血清中的伽马球蛋白(gamma-globulin)现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决定免疫力的成分,由此将球蛋白中具有免疫活性的成分称为抗体(antibody)。7.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每个淋巴细胞都表达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受体,该受体的特异性在淋巴细胞接触抗原之前就形成了,②抗原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淋巴细胞,活化的淋巴细胞增殖成淋巴细胞克隆,该淋巴细胞克隆与原初的淋巴细胞就有相同的免疫特异性。8.抗体多样性是怎样证实的?是谁证实的?其在免疫学发展中有何意义?抗体多样性的证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它的证实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生源学说和体细胞突变学说的提出,生源学说认为,所有编码抗体的基因都是从亲本遗传下来而事先存在。但是这一学说很难解释免疫球蛋白在重链和轻链构成的可变区具有如此浩瀚的多样性,而在恒定区却保持不变;体细胞突变学说认为,基因组含有的免疫球蛋白基因数目较少,体细胞通过基因突变和重组产生了大量的特异性抗体。但它也同样很难解释可变区基因突变的同时而恒定区却保持不变。②双基因模型假说的提出,其核心内容是:无论是轻链还是重链都是由两条独立的基因编码,其中一条编码可变区,而另一条编码恒定区。这两条基因在DNA水平上通过某种机制发生重组连接到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的DNA序列,经转录和翻译形成一条轻链或重链;此外在生殖细胞内含有数以万计的可变区基因,而恒定区基因只有一个。该基因重组模型解释了为何免疫球蛋白存在恒定区不变而可变区千差万别的现象。但是由于实验证据不足,未能被大家普遍接受。③瑞典Basel免疫学研究所的SusumuTonegawa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DNA重组技术揭开了抗体多样性的神秘面纱。他用同位素标记的mRNA发现:在胚2胎细胞基因组中编码抗体的基因有多个片段,每个片段之间被其他基因序列分隔着,可变区基因与恒定区基因被一段较大的基因片段所分隔,该分隔段的基因含有酶切位点,随着胚胎细胞向淋巴细胞分化,到终末浆细胞阶段时,可变区基因与恒定区基因相互靠近,而插在它们之间的基因被切除掉,重链与轻链都遵循这一原则。Tonegawa的研究发现进一步研究证实了抗体多样性主要来源于基因重组和体细胞基因突变;同时他也证实了一个基因编码恒定区,一个基因编码可变区的双基因模型学说,也否认了“一条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的原则,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使得免疫学从此进入了分子免疫学时代。9.动物免疫学在哪方面有应用?在兽医方面的应用①动物疫病的免疫防控一些传染病的消灭主要是依靠疫苗,如我国利用兔化牛瘟疫苗消灭了牛瘟,通过免疫防控各类动物传染病,因此免疫防控一直是畜禽传染病控制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些基因工程疫苗已在实践中应用。此外,应用抗血清或卵黄抗体注射发病畜禽或对个体动物进行被动免疫防控或治疗,再有,一些幼龄动物通过获得母源抗体而得到天然被动免疫保护。②动物疫病的诊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该特点建立了各类血清学和细胞免疫检测技术。这些技术在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诊断与监测中已广泛应用,另外,通过血清学技术也可以对新分离的病原进行血清学分型和鉴定,也可以对疫苗免疫效果进行评价。③兽药残留检测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以抗体为核心试剂,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等特点。免疫分析在兽药残留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经渗透到兽药残留分析的各个环节。④兽医基础研究作为生物科学的研究工具生物活性物质的超微定量、动植物物种鉴定、动植物育种、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生物科学等。第二章免疫系统1.什么是中枢淋巴器官,有何作用?又称初级淋巴器官,是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和骨髓。禽类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成熟的主要场所,所以也是中枢免疫器官。①骨髓是B细胞产生和成熟的地方,骨髓中含有B细胞发育的重要细胞即骨髓基质细胞,它与B细胞之间接触分泌各种因子(如VCAM-1,SCF,IL-7等)促进B细胞的发育。②胸腺是T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在胸腺的皮质区和髓质区分布着胸腺上皮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这些基质细胞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了三维网络空间,为T细胞提供发育场所。2.什么是外周淋巴器官,有何作用?又称次级淋巴器官,是抗原递呈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以及各种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也属于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共同参与对抗原的捕获、加工、递呈和应答。3.什么是髓类细胞,包括哪些?髓类细胞是由髓样前体细胞分化而来的非淋巴细胞细胞群,它包括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异嗜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核细胞以及红细胞。34.禽类的髓类细胞有何特性?禽类的髓类细胞中没有嗜中性粒细胞,取而代之的是异嗜性细胞,这种细胞缺少嗜中性粒细胞功能强大的多种消化酶,因此禽类对细菌性疾病较敏感。5.什么是防御素(defensin),有何特点?防御素是由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和皮肤上皮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阳离子多肽,由18_24个氨基酸组成,富含Cys,这类小肽普遍存在于高等生物中,对病原微生物具有广谱的毒杀效应,是高等生物抗病原入侵的重要防御物质。防御素可以分为a、β和θ三种,a防御素主要由嗜中性粒细胞和粘膜杯状细胞产生,β防御素主要由粘膜上皮细胞产生,分子量比a防御素大,a和β防御素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而θ防御素仅存于非人类灵长动物。它具备两个特点:①抗菌谱广,②病原微生物难以对防御素产生抗性突变。第三章天然免疫1.病原感染引起早期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病原微生物入侵宿主后,首先引起宿主先天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在识别和吞噬入侵的抗原后,分泌白细胞介素(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IL-12与TNF激活NK和KNT细胞,活化的NK和NKT细胞分泌伽玛干扰素(IFN-y),IFN-t进一步活化巨噬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杀灭和清除病原的能力,进而消除入侵的病原。而NK和NKT分泌的Th1或Th2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2.天然免疫分子有哪些?第一,抗菌肽,又称宿主防御肽,是由单一基因编码的小分子蛋白,没有特异性,具有广谱杀灭病原菌和病毒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最重要的抗菌肽有两类:防御素和凯瑟琳抗菌肽①防御素,是由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和皮肤上皮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阳离子多肽,由18_24个氨基酸组成,富含Cys,这类小肽普遍存在于高等生物中,对病原微生物具有广谱的毒杀效应,是高等生物抗病原入侵的重要防御物质。②凯瑟琳抗菌肽,是在动物中存在的一大类小分子多肽,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它的功能区与凯瑟琳药物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故此得名。该抗菌肽主要以无活性的抗原肽形式贮存于细胞内,在细胞受刺激后,被加工处理成为有活性的小肽分子,释放于细胞外执行杀菌功能。第二,溶菌酶,又称细胞壁溶解酶,是一大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酶蛋白它能水解菌体细胞壁的肽聚糖,导致细菌细胞壁损伤,进而杀灭细菌,在先天性抗感染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能够螯合锌、铁等金属离子的小肽,如钙卫素,乳铁素等。3.防御素杀灭病原菌的机制是什么?普遍认为,带正电的防御素与带负电的细菌细胞膜相互吸引,防御素在细胞外膜形成二聚或多聚体形成跨膜的离子通道,从而扰乱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细胞能量状态,导致细胞膜去极化,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以及细胞ATP含量下降,最终是靶细胞死亡;防御素的抗病毒作用则是通过与病毒外壳蛋白结合而导致病毒失去生物活性。4.吞噬细胞有哪些,非吞噬性的先天性免疫细胞有哪些?(一)吞噬细胞是机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细胞的总称,它可分为功能互补的两大类:①髓样吞噬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4②单核吞噬细胞,又称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包括那些结构相似、来源和功能相同的巨噬细胞,如枯否氏细胞(肝)、尘细胞(肺)、巨噬细胞(脾)、组织细胞(结缔组织)、小胶质细胞(脑)。(二)非吞噬性的先天性免疫细胞①天然杀伤性细胞(NK),体积较大,内含颗粒,细胞膜没有典型的T或B细胞的表面标志,该细胞无需抗原刺激即可杀灭靶细胞。②天然杀伤性T细胞(NKT),细胞含有CD161(NK1.1)和NKR-P1表面标志并具有TCR,但TCR不与MHC分子结合而与MHC分子相似的CD1分子结合。NKT细胞没有T细胞一样的免疫记忆功能,因此被认为是先天性免疫细胞。③γδT细胞,它是T淋巴细胞的一种,其TCR复合体是由γδ两条链和CD3分子组成。γδT细胞除了通过TQ被活化外,还可以通过非TQ结合途径(如PAMPS,TNF,超抗原等)被活化,因此被认为是先天性免疫细胞。5.什么模式识别受体,什么是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模式识别受体(PRRs),又称模式识别分子(PRMs),是宿主细胞识别病原的特殊分子,专门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特征性分子结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是病原微生物所特有的能被天然免疫细胞所识别的靶分子,也是微生物共有的在进化上保守的模式分子,广泛分布于病原体细胞表面。6.模式识别分子在免疫应答反应中有何意义?模式识别受体(PRRs)又称为模式识别分子,是宿主细胞识别病原的特殊分子。模式识别受体专门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特征性分子结构。先天性免疫应答首先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特定成分(PAMP)以启动免疫应答,免疫应答的类型与强度都与模式识别分子识别PAMP有关。因此,模式识别受体特异性识别PAMPs是先天性免疫应答的前提和基础。7.NF-kB信号传导途径是什么?NF-κB信号传导途径分为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①NF-κB信号传递经典途径:(详图参见教材P51)在NF-kB信号传递经典途径中,使NF-κB从IκB的束缚中释放出来是激活NF-κB信号传递通路的关键。当细胞受体(TNFR1/2,TCR,BCR,PRRs)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招募和活化接头分子向下游传递信号,活化IKKα和IKKβ。IKKα/IKKβ是IkB的激酶,活化后使IkB磷酸化。在SCFbTrCP-typeE3连接酶的作用下,磷酸化的IkB被泛素化,通过蛋白酶体降解,p5Q/RelA得以释放,进入细胞核,结合特定基因的启动子(PrcmQtQr),启动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表达。②NF-κB信号传递替代途径:在NF-KB信号传递替代途径中,将NF-κBpl05和pl00降解为p50和p52是活化该信号传递通路的关键。形成p52/RelB异源二聚体是NF-kB信号传递替代途径的标志。当细胞受体(BAFF-R、LTβ、CD4QR)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招募和活化接头分子NIK。活化的NIK激活IKKα,使IKKα结合p1Q5或pl00泛素化,通过26s的蛋白酶体降解,pl00降解后产生p52,p52可形成p52/p52同源二聚体或p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