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2015年7月7日以互联网、智能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发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与我国制造业努力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目标形成历史性交汇。在此大背景下,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快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战略,对于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常州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打造智能制造名城,实现制造强市目标,特制定本纲要。一、发展背景和总体要求新一轮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提出“工业4.0”、“再工业化”等战略,力图以高端技术保持制造业领先优势,新兴市场国家也纷纷加速赶超,而我国制造业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正面临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大和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通过重点发展十大制造业领域,改变中国制造业现状,使我国到2025年跻身制造强国行列。发展智能装备制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市既定的发展战略。通过不懈努力,我市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太阳能光伏、农机装备和机器人、石墨烯等产业,已成为具有常州区域标志性的优势特色产业。“三位一体”战略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1.1万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占比40%以上。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31.4%。成功引进了东风、北汽、众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双百”重点项目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进展顺利。“十百千”计划列入培育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已达23家,科技上市后备企业192家,高新技术企业986家。虽然常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还存在产业结构不优、龙头企业不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两化融合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面临严峻挑战。积极贯彻《中国制造2025》,加大力度、深入实施“三位一体”战略行动纲要,是增创竞争新优势,明确发展新定位,履行历史新使命,凝聚升级新动能,促进稳增长、调结构的有效途径。(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推进工业经济“三位一体”战略。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立足市场需求,强化工业基础,推广集成应用,培育适用人才,提升制造水平,促进提质增效升级,推动常州制造业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生产制造型向产品服务型转变、生产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保持和巩固常州在“中国制造2025”中的应有地位,培育“常州智造”名片,把常州打造成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汇聚新的动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规划引导,营造宽松环境。确立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方向,加强谋划和前瞻部署,在未来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同时,要针对长期制约我市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扎扎实实打基础,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持续聚焦重大项目,凝聚各方共识,整合优质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在重点领域力争实现跨越和赶超,并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开展国际产业交流合作。高端引领,智能支撑。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质效优先,绿色发展。以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为中心,专注精益制造,打造工业精品,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创新驱动,人才为本。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优化高端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加强高技能人才终身职业培训,夯实人才资源基础。(三)预期目标到2020年,制造强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创新创造能力增强。技术创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拥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知名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90件。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两化融合水平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企业普遍依托工业互联网开展协同创新、智能制造、融合服务,建成200个智能工厂(车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40%,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生产性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8%。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0家,超千亿元1家。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4%,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以上,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0。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9%,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0%。到2025年,常州跻身中国智能制造一流名城。基本建成基于创新创造、智能智慧、可持续、包容性的制造新模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制造强市建设指标体系类别指标2020年2025年创新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51.7企业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数(人)155160力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件)90120质量效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9092制造业增加值率(%)2425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76.5两化融合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9810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090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6080产供销财管理集成覆盖率(%)4565结构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比重(%)405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5860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的企业数量(家)58绿色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936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降低(%)193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降低(%)2035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15年降低(%)1020二、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围绕十大产业链建设,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发展,聚焦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五大重点领域(20个细分行业),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一)智能装备1.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抢抓发展机遇,突破发展轨道交通产业链,尽快形成千亿级规模,使之成为常州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突破轨道交通整车制造,实现车体和转向架、节能环保、安全保障、智能化网络技术等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的战略突破。大力发展高速动车组、高速重载货运列车,研发中低速磁悬浮新型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施工和养护装备,提升传动系统、门系统、控制系统、售检票系统、检测系统、通信系统等研制水平,实现轨道交通车辆从局部制造向整体开发、集成开发的跨越,促进龙头企业在国内外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总集成、总承包。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抢抓汽车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新机遇,以整车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汽车产业链,尽快跃升到千亿级规模,使之成为又一个经济增长极。要掌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重点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实现突破。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充电设施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重点发展乘用车、客车、轻卡及商务车等整车以及做强公路客车、城市公交客车、自卸车、微型客车等各类专用车。提升发动机、底盘、总成件、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3.电力装备。紧盯国家特高压建设机遇和“一带一路”战略,提升电力设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做强智能电网产业链。重点开发智能电网储能设备、新能源并网及控制设备、智能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用电设备和智能调度通信系统。加快发展世界一流的特高压交直流节能变压器、断路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等智能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及智能电网关键核心设备。发展电压等级高、容量等级大的巨型变压器和非晶合金配电节能型变压器及整流变、牵引变等特种变压器,高压及超高压电线电缆和重量轻、强度高、柔性强、抗疲劳、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优、附加值高的特种电线电缆,高压及超高压封闭式组合电器(GIS)和新一代电器开关元件,超高压等级的高密度高弹性绝缘纸板、绝缘漆等新型绝缘材料。4.农机装备。紧密结合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壮大提升农机装备产业链。开发大型化、高效化、多样化、多功能、联合复式、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驾驶舒适化农业机械。加快开发节能、低排放、大功率、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的新一代产品,开发大马力多缸柴油机;重点开发智能化大型拖拉机及联合整地、精密播种、农用挖掘机和大型喷雾(喷粉)机、精密施肥、精准植保等配套机具成套机组,谷物、棉花、油菜、甘蔗等联合收获机械,水稻高速插秧机等种植机械装备;研制发展粮食饲料、烟草加工成套设备、秸秆制板、农作物秸秆沼气综合利用等装备。5.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健全产业链和创新链,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档伺服系统、高精度液压传动系统、智能数控系统、在线远程诊断等具有国内一流、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3D打印)、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与成型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激光机床、柔性制造单元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以及精密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装备等智能化装备产品及行星滚珠丝杠、伺服动力刀架等关键部件。积极发展微纳机电系统(MEMS)、微纳制造、巨系统制造和强场制造等国际前瞻性极端制造技术和装备。6.工程机械。工程机械产业链要主动因应市场竞争,走差异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突破液压部件、传动部件、智能控制系统、配套动力系统等薄弱环节,提升自主研制配套能力。重点开发大功率发动机、计算机辅助传感和控制、电气和液压系统故障自动诊断技术、工程机械信息和状态远程管理系统,突破工程机械大型结构件制造技术及工程机械结构参数优化和系统集成技术。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化大型挖掘机、机电液一体化大吨位装载机、挖掘机和旋挖机,盾构机、起重机、装载机、叉车、混凝土机械等施工装备;研制研发高端液压元器件、大马力发动机、精密铸锻件、变速箱等关键部件,和能实现远程定位、监测、诊断、管理等智能功能的设备部件;开发小型多功能工程机械(滑移装载机、侧移式挖掘装载机等),筑养路机械;培育塔式起重机、高空作业平台车、港口机械产业及现代物流装备、重型架桥机架梁机等。7.航空航天装备。加快培育通用航空产业链。抓住国家发展大飞机、开放低空空域和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契机,依托常州机场及常州航空产业资源优势,以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大飞机部件生产等航空制造业为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收购国外航空制造业企业,加快建设通用航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先进工业技术工程化平台,吸引民用支线飞机、直升机、无人驾驶飞机、飞艇、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复合材料、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深空探测、空间科学等领域项目、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力争实现中小型飞机整机制造技术的新突破。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