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1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17和谐之风热点综述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词。和谐家喻户晓,和谐深植于民心。季羡林老先生说:“我们要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冰心老人也曾说过:“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所谓“和为贵,谐为美,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家庭要和谐,自然要和谐,社会要和谐,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完美的和谐。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考试拓宽了试题资源,对社会热点密切关注,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多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话题,并搜集整理这方面的信息。《课程标准》也要求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等。所以考生也要把握当今社会的主旋律,那就是和谐。[来源:学_科_网]美文欣赏一想象鸟鸣的幸福曾柱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它们质朴的乡土味。鸟们是乡村的,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声声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子,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树林,唤醒房屋。鸟能在很短的时间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房顶抵达另一家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鸟声,这是个有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于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阴丛中,国画简墨般的村庄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的形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唧唧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来源:Zxxk.Com]这些可爱的小鸟,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是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最亲密的联盟。”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对于我来说,对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选自《中华散文》)能力提升1.阅读全文后,请你说说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题型解析:所谓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线索可以是人、物、时间、事件,也可以是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感情变化等。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同类词语往往就是文章线索。参考答案:鸟鸣。2.阅读文章前三段,请你概括一下鸟鸣有什么特点。题型解析:这是考察考生阅读方法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可采用跳读法,找出文章中写鸟鸣的句子,寻找关键语句。参考答案:最美妙的质朴的乡土味;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有古典诗歌般美感。3.文章第五段插叙上个世纪50年代鸟遭受到的迫害一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题型解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上看,或结构上来看。而此题主要是从内容上来说。参考答案:通过对那个时代鸟的遭遇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鸟类的同情和对鸟类的遭遇感到遗憾的心情。4.文中第五段中引用了《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其用意是什么?题型解析:要从作者的态度上来判断,仔细品味话外音。参考答案: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美文欣赏二只慢八分钟龙应台离终点站还早,电车里的人突然纷纷起身,陆陆续续全走空了。我一边下车,一边问身旁的人发生了什么事。瑞士是个难得“发生什么事”的地方。该送信的时候,邮差就到了门口。秒针走到了某一点,该进站的火车就进站了。任何时候往街头一站,看见的是电车平静地滑行,行人耐心地等待红灯转绿,汽车耐心地等待行人过街。还有,河里的白天鹅排列整齐地游过桥孔。[来源:学科网ZXXK]看街景的人会觉得无聊:街上没有打架的人,即使有人打架,也不会有看热闹的人群。街上也难得听到尖锐刺耳的紧急刹车声,更不会有愤怒的驾驶者推门而出,挥着拳头破口大骂。偶尔碰到堵塞,瑞士人在车里冷静地等着,不会有人按喇叭。若有人按了喇叭,那大概是法国人,要不然是意大利人,反正不会是瑞士人。有个修饰整齐的主妇对我说:“前面出车祸了,汽车撞上电车,铁道不通了。”我开始焦急起来:等警车与吊车抵达现场,拖开肇事车辆,铁路局重新调度通车,恐怕天就要黑了!我想起纽约的经验:车厢塞得满满的,陌生人带着汗味的肉体紧紧压迫,令人想别过头去大吸一口新鲜空气。等上一个小时,还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铁路局也不觉得有解释的必要,更别提道歉了。这一回,要等多久呢?五分钟已经过了吧,正想看看手表,却瞥见一辆蓝色的公车从转角处缓缓开来,优雅地停在我们面前;是一辆空车,车门打开,制服笔挺的驾驶员阔步下来,向大家道歉,然后念出这辆临时车将停的站名,“下一班临时调度车将在五分钟后抵达。”乘客安静地顺序上车,安静地坐下,公车平稳地向前滑去。从下车到上车,不过八分钟时间,车子经过车祸现场时,吊车正把肇事车前轮悬起,电车司机拿着一块抹布,正在擦拭玻璃车窗。周围,没有看热闹的人。只迟到了八分钟!我应该满心感谢,但是我却觉得震惊,震惊中还有一点不寒而栗——把“效率”发挥到如此极致的人,是怎么样的一群人?效率,其实只是瑞士人事事讲究“完善”的结果之一罢了。瑞士生活的悠闲就像浮游波上的野鸭,写意自在,唯一的痕迹就是水上的一缕涟漪。细看才会发觉水里的鸭脚划动得很费力,尤其当逆水的时候。在瑞士人闲适的生活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复杂的、一点都不闲适的机器在费力的运转着,其中每一个螺丝都上得很紧。一定是先有千千百百人在做一板一眼、一丝不苟的事情,固执细心到连半截螺丝钉上的纹路都不会放过,然后才可能有悠闲的瑞士生活;一定是先有那么多分毫必争、锱铢必较的人民管理交通、组织金融、计划教育、督导政治,然后才可能产生这么安静的社会。……走到家门口,看见自己的脚踏车斜靠着墙,那根支柱已经坏了三个月了,脚踏车必须倚墙而立。阳台上的天竺葵死了一棵。抬头一看,所有的阳台都缀满了怒放的、鲜红的花,我的阳台是唯一夹着一株死了的天竺葵的。拿钥匙启门时,在红色的门板上赫然发现一个小小的手掌印,巧克力糖的颜色——我们家,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国民。我想,我是做不了瑞士人的:尺寸不合。(选自“中华语文网”)能力提升1.请用几个词语简要概括作者对瑞士和瑞士人的基本态度。题型解析:解答此题,不能从文中摘抄原词原句,需要对文章内容理解之后进行简明准确的概括。阅读文章,我们知道作者是通过一次汽车和电车相撞事故来写瑞士人的,面对事故,瑞士人的表现被作者描写得真实而具体。与其对比,作者还深刻地反省了自己,认为自己“做不了瑞士人”。这就是作者的态度。参考答案:惊叹、敬佩等。(意思相近即可)2.品读全文,揣摩文末画线句,并说说它的深层含义。题型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能力。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与上文平实的记叙、描写和议论不同,含义较深刻。作者说自己“做不了瑞士人”是因为与瑞士人“尺寸不合”。作者何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就是因为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第十段中所列举的那些:脚踏车坏了三个月没有修理,阳台上花木死了,门板上有孩子的手掌印却没有擦……不过答题时,不需要将作者的这些不良习惯一一列出,只需要将其概括回答即可。参考答案:略。3.阅读全文,品析第六自然段画线句,说说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瑞士人的什么特点。题型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文章语言的品析能力。要求品析的是文中画线处对出事电车的司机的描写。这句描写看似不经意,然而,它却是一处生动的细节描写。看到这个句子,我们自然会与作者第三段的描写,其实也是我们周围常常发生的情况相联系:在大街上有人打架,围堵的看热闹的人群,尖锐刺耳的刹车声,挥拳打骂的愤怒的驾驶者……两种现象相比较,很容易理解这一细节描写体现的特点。参考答案:忠于职守、高效工作。(意思相近即可)4.请概括一下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不超过50个字)题型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在综合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表达独特感受和体验的能力。解答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能把上面四道题答好,此题的答案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可以像作者那样,将自己的行为习惯与瑞士人比较,从中找出差距,以便在今后改正。但要注意,感受与文章主题要紧密联系,语言表达要流畅有表现力,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表达出文章主题。参考答案:略。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一说说感恩李俭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而感恩则是和谐的润滑剂,是矛盾的融化剂。在研究未成年人教育中,许多学校发现相当一些孩子拿到“我为……而感动”这样的作文题目觉得无从下手。为什么?中国伦理学会认为,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从没有被感动过的道德实践。父母、学校、社会对他无论多好,他都不会感动,更不会感恩,感谢,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因为一切他都满足了。有份调查报告中写道:在许多单位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领导给大家办好事不领情,办实事不配合,办难事不体谅,办成事不赞“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流传于中国社会多年的怪异现象。[来源:学科网ZXXK]上述这些材料很是发人深思。思考中,一个“感恩”的词汇涌进我的脑海中。想想看,如果充满感恩的氛围,企业“快乐指数”还会低迷吗?如果心怀感恩的认知,孩子还能写作文无从下手吗?如果有着感恩的情感,还能“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吗?看来,学会“感恩”,是人的一种道德修炼;引导人们学会感恩,则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人世间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独立的事物。以我们本身来说,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至于生命,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神农架所发现的“野人”也不例外。因此,人之为人在于有感情、有思维,要“感恩一切!”感恩是一种修养,感恩是一种感情,感恩是一种良知,感恩是一种觉悟,感恩是一种境界……比如,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做到:感恩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于师长,是师长给了我许多知识;感恩于领导,是领导给了我施展才能的舞台;感恩于朋友,是朋友给了我诸多帮助;感恩于生活,是生活给了我多彩的人生;感恩于自然,是自然给了我生命的源泉……而从更高层面说,感恩于党、感恩于政府、感恩于社会主义,会使我们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我们中华民族是崇尚感恩的民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有着丰厚的“感恩”理念。“和为贵”“人心向善,天人合一”“积德行善”“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时、地利、人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