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重点古文复习整理(9)十五、《孟子》二章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思想:民本思想、仁政学说、道德伦理。鱼我所欲也一、内容结构§1、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特点)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①层次②分析论证过程是怎样的?a正面因果论证b反面假设推理c正面阐述③*1第三层采用了什么论证形式,有什么作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层进式论证,是对中心论点的升华。§2、运用例证来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①说明方法:举例论证②举了什么例子?行道之人、乞人宁愿饿死不吃嗟来之食。③论证义的普遍存在。§3、从反面举例说明有人为了功名利禄见利忘义、失其本心。①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②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1)提出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采用逻辑推理论证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3)补充说明人人皆有义,是对主题的升华(不义)所恶有甚于死——患有所不辟即使死也不做不义之事(义)所欲有甚于生——不为苟得为了义可以舍生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反问,加强语气说明这种人为了生不择手段)为了生不择手段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无恶不作不为所恶有甚于死(不义)不用所欲有甚于生(义)生活中有人为了生可以出卖义“义”是存在的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万钟。有人为了功名利禄见利忘义、失其本心。③对比论证对比④末句此之谓失其本心。作用:归纳本段,照应开头。理解:本心:原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即义,也就是善的本性。二、写作目的:要求人们无论什么情况都要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应做到舍生取义。三、今天如何看待舍生取义?在个人人格不受侮辱,国家民族利益不受损害情况下,我们应该珍爱生命,反之,应舍生取义。对主题(舍生取义)的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与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直成为中华民族提高打的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四、举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夏明翰、刘胡兰、方志敏(为了革命利益宁可慷慨就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内容结构§1-2就一系列典型事例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1:①论证方法:举例论证②所举事例有何异同?(时间顺序)③举例的作用:用这六个历史人物的例子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大任,就必须经受磨练,为下文说理奠定事实基础。§2:④阐发了什么观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即人在接受大任前,必须在心志、筋骨、体肤、身、行、性、能经受一番磨炼,才能成就大事(思想、行为、生活)⑤重点字词理解:(1)“故”:表明观点是由上述事例生发出来的。(2)“必先”:表明“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都是造就人才的前提条件。⑥磨炼的好处是什么?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即a.培养他顽强的意志毅力,b.增长他的才干.⑦§1-2论述顺序是什么?从个人到一般§3、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扣住“动心忍性”展开具体说明(关系:§2是总的概括,§3是具体的论述)①层次(1)个人的修炼(正面):从前:为了义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如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万钟义重于生、坚守本心见利忘义、失其本心同: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取得巨大成就,经受了一番磨难,身份由卑微而显贵异:所处朝代不同,职业身份不同,经受的磨难不一样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国家的治理(反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第一层如何围绕“动心忍性”展开论述?a“人恒过,然后能改”:说明改过能使人变聪明,使错误变成正确的先导。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进行思想斗争,苦心焦虑,激发其进取的意志。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在经受磨练后,人们从外表看出他振作起来有所作为。③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何不同?§2:侧重于艰苦的客观环境对人的磨练;§3:侧重于人的主观努力在成才中的作用④本节末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说明了什么道理?从内外两个角度阐述了亡国的教训,说明一个国家要治理好也必须内外方面的艰苦磨炼。§4、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独立成段的作用:更突出醒目,是人留下深刻印象。二、中心(1)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国无忧患亦遭灭亡(2)启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要有忧患意识,才能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三、推理形式层层推理:例举事例阐发观点具体阐述得出结论可见孟子的观点:不仅要重视艰苦的客观环境对人的磨练,也要重视人的主观努力在成才中的作用个人到一般人才的造就国家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