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五单元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品味精炼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3.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和文章的主旨,学会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手法。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位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我国有许多的诗人、作家都喜欢借这些风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古今中外的借景抒情的名句或名诗、名篇吗?今天我们将要共同学习的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美丽的自然风景?借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二、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2他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1948年,朱自清因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本已身患肺病的他更是虚弱不堪,终于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50岁。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三、写作背景简介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四、课文赏析(一)请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让学生入情。(二)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然后分组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课文的脉络和作者的感情线索。第一段(第1自然段)月夜漫步荷塘的理由(想起荷塘)。(点明题旨)第二段(第2-6自然段)夜游荷塘及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第三段(第7、8自然段)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及荷塘归来。(偏重抒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3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三)诵读、鉴赏第4段,回答问题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明确: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写出其动态美。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4.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四)诵读鉴赏第5段1.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4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进入情景,朗读课文。(五)诵读、鉴赏第6段1.齐声朗读。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四周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二、熟读,品味4-6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三、再次组织学生诵读课文,讨论回答:51.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2.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3.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四、总结全文五、作业布置1.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谈谈与《荷塘月色》的异同点2.请以一植物、景物等为主,按照一定的顺序,突出某一特点,写200-300字的片段文字。必须使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3.请你根据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美景制作一个flash动画短片。《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从题材、技巧、思想内容三个方面入手,指6导学生带着情感阅读文本,揣摩语句,概括提炼文章主旨。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情感的艺术技巧。3.学习课文通过写景状物体现主旨的方法,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4.引导学生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崇高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1.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理解托尔斯泰墓“美在何处”,“为何最美”。2.体会文章如何运用清丽简洁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朴素美”,感受“朴素美”的震撼力,结合实际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教学难点】1.本文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死观,学生首先会对文章的取材及内容有疑惑;另外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必须了解两位文学家的精神内涵,这对学生又是一难点。2.引导学生挖掘“朴素美”的内涵,把握文本的主观性和学生的个人体验的结合点,避免产生距离感。【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阅读法、诵读法、问导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学生课前借助名著类书籍或上网查资料,以PPT的形式完成《寻找托尔斯泰》、《寻找茨威格》这一主题作业,准备介绍给全班同学。2.课前阅读或者欣赏影视:托尔斯泰的《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阅读茨威格的《回望昨日的忧伤》等作品。二、课堂导入(结合学生的介绍对托尔斯泰加以总结)以《追梦人·神秘园》为背景音乐配以说明文字如下:列夫·托尔斯泰一个震撼世界文坛的响亮名字;一位出身贵族却心系平民的杰出作家、文学巨匠;他被誉为“19世纪俄国的巨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