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基于土家族地域特点的中草药资源开发与利用摘要:回顾土家族药物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对土家族聚居区内的地理、气候特点、中草药资源分布、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土家族地域特点的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提出构想,以期为土家族中草药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土家族;中草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土家族是我国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带一支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古称“乌蛮”、“土人”、“巴人”等,现有人口630余万。土家族聚居区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山高谷深,岭谷相间,地处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药用资源及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以“天然民族中草药王国”和“华中的天然药库”的美称。由于中草药具有很大的药用经济价值,对其实施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回归自然”呼声的日趋强烈,传统医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正迅速发展成21世纪风靡世界的朝阳产业,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具有土家族地域特点的中草药资源优势并没有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如何结合自身的地域资源优势,合理利用与开发出土家族聚居区内的道地中草药资源,使之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已成为当前土家族新农村建设及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和稳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1土家族药物发展简史土家族医药源远流长,土著先民繁衍生息。即使是在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民族医药仍在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土家族医药多散在于历代医药学典籍及本草专著中。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盛产于武陵山区的雄黄、水银记载;晋代的《本草经集注》出现了土家族药物的鉴别特征及道地产区的记载;在盛唐时期,土家族药物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宋代则在用药及贮藏等方面颇具民族特色;明代,仅《本草纲目》收载的土家族药物就多达60余种;清末至民国时期,鄂西名医秦子文所著《中草药考证》是研究土家族药物的重要资料。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医药学专著当首推汪古珊的《医学萃精》,该书集清末之前土家族医药学之大成,成为研究土家族药物的重要典籍。新中国成立后,田华咏、杨德胜等分别编写了《土家族医药学》、《土家族药学》,从土家族药物的命名特点、分类、性能、采集、用法及常用药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收载药物分别高达262和380种,涉及80个病名,是研究土家族药物理论和指导临床应用的重要书籍。2土家族聚居区的地理气候特点、中草药资源状况2.1地理气候土家族聚居区地处荆楚文化西偏,巴蜀文化东陲,为西南蛮夷之楔尖,属云贵高原东部平行岭谷地貌,武陵山横贯东西,长400多km,总面积约10万km2,这里地貌类型多样复杂,高山、丘陵、平坝、河谷纵横交错,海拔落差悬殊较大,最高贵州铜仁境内武陵山主峰梵净山凤凰山顶海拔2570.5m,最低海拔不足100m[1-2]。属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具有雾多湿重、雨量充沛等气候特点,为众多的药用动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真可谓“天然民族中草药王国”,如有被称为“生物基因库”的梵净山、张家界国家级森林公园等。2.2中草药资源土家族聚居区特有的地理和气候特点为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具有土家族地域特征的中草药资源品种多、质量优、产量大,经济价值高等优势和特点。据1978年全国民族药调查,湘西州先后收集标本近1000种,其中矮地茶、大疙瘩七、观音莲、猫奶奶、铁马鞭、蛇不过、铺地柏、千里马这8种植物药作为土家族药载入《中国民族药志》,253种载入《湖南民族药名录》。1985年以来,湘西、鄂西、铜仁、黔江等地区又组织了较大规模的民族医药调查,总结出土家族药物187科、225属、2088种。近年来,鄂西州在中草药资源普查工作中,又发现了一批珍贵的中草药资源,如土家族民间药物山麻黄、铁活夹等[1]。3土家族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问题3.1野生中草药为主,人工种植品种单一土家族聚居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土家族的种族繁衍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聚居区野生中草药资源保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人工种植技术没有及时跟上,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对野生中草药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利用,使得聚居区内许多野生中草药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尽管有一定的改善,但是野生中草药为主,人工种植品种单一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3.2中草药种植技术落后,产业化水平较低土家族聚居区的广大山区农村,有种植中草药的传统习惯。土家族聚居武陵山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列为国家中药材基地。近几年来,聚居区各地对发展中药农业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总体而言聚居区的中药农业还较落后,主要表现在种植品种定位盲目、种植分散、规模较小、规范性较差、产业化整体水平较低、市场占有率低,导致中草药种植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不高[3]。尽管聚居区拥有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但是这种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这与聚居区中草药资源地位很不相称。3.3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综合利用率极低由于受自然封闭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聚居区有的中草药至今尚未被人们认识,有的药材虽已成为特产品但无批量生产,长期处于提篮小卖状态。绝大部分因信息不灵、交通不便、流通不活而由“宝”变“草”。仅以葛根资源为例,聚居区葛根资源十分丰富,贮藏量达数万吨之多,具有广阔的开发价值,但长期以来,民间除对葛根进行零星收购,将它简单加工成葛根粉销售外,对葛叶、葛花尚无人问津,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4]。3.4偏离市场导向,中草药产业链脱节聚居区现行的中草药行业,从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基本独立,管生产的不考虑市场需求,管收购的不与中草药种植户沟通,管科研的不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生产,结果造成产、供、销、研严重脱节和中草药产品结构不合理。加之,目前整个土家族聚居区内尚无一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导致药材购销非常被动,使得药农收获的药材难以及时带来经济效益,久而久之,极大地挫伤了聚居区中草药种植农户的积极性。3.5药材加工业落后,企业缺乏后劲据不完全统计,在土家族聚居区内拥有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中药制药企业不下50余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中药饮片生产几乎还停留在半机械化状态,生产出来的饮片加工质量较低,效率低下;中药制药企业绝大多数由于亚太传统医药Asia-PacificTraditionalMedicineVol.6No.5%May.2010第6卷第5期2010年5月生产技术落后、规模小,难以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处在半停产状态。4土家族中草药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构想4.1发掘民族医药文化资源,推进土家族医药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土家族医药是土家族文化发展史中的一支奇葩,它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内涵,更是土家族人民生存繁衍、文明富强的健康保证。土家族医药由于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虽以口耳相传、世代相承和口碑文献的形式流传,鲜有文字记载,但已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医药的研究应抓住当前机遇,借发展之势,求弘扬之实,将医药的研究融入到土家族文化旅游中,积极推进土家族医药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建立民族民间医药展览馆,扩增文化旅游内容,开辟土家族道地药材基地旅游线路,引入生态旅游机制,扩大对外宣传,弘扬民族医药文化[3]。4.2建立中草药资源保护区,加强野生变家种研究建立土家族聚居区内中草药资源综合研究及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区。在野生资源利用上,采取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手段,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在药材产地不断恢复和发展中草药资源,注重保护中草药的再生能力和资源的良性循环;加强聚居区内野生中草药特别是珍稀濒危药用物种的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根据市场导向原则,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业和养殖业。建立库区中草药资源种质基因库,保持优良药用物种性能和培育适合各种条件的优良品种,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和研究材料,开展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和人工栽培研究,加快种群繁殖速度。4.3遵循市场规律,推进民族特色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产业化建设为了把发展药材与推动当地经济相结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促进药材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走富民兴药之路,我们可以根据土家族聚居区地理气候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通过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当地道地药材产业化工程,实施GAP管理,并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民族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产业化建设,全面打造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中草药品牌。4.4兴建聚居区内中药材专业市场,搞活药材流通、增加农民收入为了推动土家族中草药产业的发展,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聚居区内中草药资源分布和区位优势,加快土家族民族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建设,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开展中草药种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聚居区中草药天然资源和种植基地为基础、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以推动土家族中草药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标。此外,我们还可以依托该市场形成相关的产业链,转移农村中富余的劳动力。4.5立足长远规划,积极稳妥地推动中草药加工及中成药生产企业发展土家族特色的中草药资源优势要转化为产业优势,除了借助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外,还应着眼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深加工,拓展其市场空间。一方面,加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研究,提高中草药资源附加值和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中草药现代加工技术,实施科技兴药,全面推动聚居区中草药加工企业和中成药生产企业的发展。对现有中药饮片加工企业,通过设立政府中草药深加工专项发展基金,引入中草药优质饮片加工技术,提升饮片加工质量,形成优质的民族中草药饮片品牌;对现有的中成药生产企业,通过引入现代制药技术和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企业集团,不断提升企业管理和中成药生产质量,打造土家族系列优质中成药[4]。同时,加强同高校、医药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充分利用国家的民族医药政策,利用聚居区内特色的中草药资源,加大民族药物的开发研究力度,以增强企业造血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参考文献:[1]陈梅,梁亮,毛泳渊,等.土家族药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6(5):1-3.[2]汪鋆植.土家族药物研究与开发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3):187-190.[3]余甘霖,沈力,易东阳,等.长江三峡库区中草药资源调查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3):781-783.[4]谭开键,沈力.长江三峡库区适宜优质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9):50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