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信集团主办“首届国际能源政治论坛”2012年12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华信集团旗下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能源政治论坛——暨中国—俄罗斯—中亚—里海国家油气合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是在落实中俄两国领导人提出的“深化两国能源全方位合作”这一背景下召开的,以“构建中俄能源经济共同体”为主题。来自中国、俄罗斯、中亚和里海地区等多个国家百余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能源公司高层人士参加了本次盛会。中联部副部长于洪君、中国华信集团旗下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行政总裁陈秋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党委书记蒋庆哲和校长张来斌、俄罗斯农业-食品政策与自然资源利用委员会主席戈尔布诺夫、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等中外高层领导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陈秋途总裁代表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主席叶简明先生做了开幕致辞。会议在主会场发言之后,设置了四场分论坛,分别围绕构建中俄能源经济共同体、中-俄-欧盟能源格局“大三角”、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地缘政治、能源安全与上海合作组织建设等主题展开深入地讨论和交流。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增进了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家之间的能源学术交流,加深了在能源领域上的相互认识和了解,达成了共同构建中俄能源经济共同体的共识,促进了这些国家能源企业之间的合作。陈秋途总裁代表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主席叶简明致开幕词首届国际能源政治论坛现场中美高端对话部分专家观点摘要(一)能源合作的挑战与机遇1、英曼上将的主题演说关于选举年的中美关系,英曼指出,两国拥有非常不同的政治系统,美国的政治系统很大程度上被四年一届的总统选举所左右,但他强调,在选举年的政治表述,主要是针对国内的听众,不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任何影响。他表示,三分一的美国选民,都是独立人士,他们真正的关注,是下届总统是否有能力带领美国人走出困境。他指出,美国的总统虽是四年一届,但实际只有两年时间处理真正的问题,因为在选后需要花一年来安置各个职位、并需要预留一年用来竞选连任,双方要把握这两年时间,推动共同合作。英曼强调,外交上,美国人拥有非常深远的孤立主义的传统,主张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即使是现在,这种传统思维仍在美国相当流行,最近共和党于衣阿华州和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显示,有20%至25%的选民,仍然有这种思维。他表示,美国在海外的军事部署,只是希望确保一个稳定的世界秩序,以利于市场贸易和确保世界经济的繁荣,最近奥巴马政府在亚洲的战略部署,相信也是出于同一个目的。他强调,在军事上,美国目前并无打算将中国视为战略威胁,美国在亚太区的部署亦不会成为对中国的威胁,期望两国能建立合作的框架,并希望在此框架下见证中国的崛起。英曼又指出,美国需要与中国合作,以确保未来25年的世界繁荣,但同样重要的是,美国与日本的关系。未来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视乎这三大经济体的互动。英曼最后指出,尽管中美双方在政治结构和文化传统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双方均透过各自的努力,达致经济的繁荣,成为伟大的国家,双方必须互相尊重各自的文化和制度,绝不能让这些差异干扰和平和繁荣。在能源合作方面,英曼认为化石能源的地位依旧牢固,质疑在现阶段太阳能和风能取代化石能源的可能性,而近期在巴西附近海域发现可燃矿物质,又或加拿大的油砂,都无助舒缓石化能源的紧张,因为开采这些能源的成本,并不符合的经济效益。英曼认为,技术革新才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他指,当他还在海军任职的时候,美国政府曾是技术革新的领导者,由于不用考虑版权问题,可以轻易达致新技术的转移并普及,但现时,国防部在推动技术革新的的角式已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私人企业。因此,如何保障私人企业的知识产权,以推动技术革新,至为重要。他认为,若美国公司可以在中国就知识产权进行诉讼,将有利推动新技术的开发。不过,英曼亦认同,中美两国在能源合作上还是有广泛的空间的,他举例指,中美是世界两大产煤国,如何合作改进这种燃料,并减少其副作用,是双方共同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的所在。2、法伦上将的专题演说法伦上将在下午的专题演讲中,除了剖析中美两国的共同桃战和机遇外,亦对当天的研究会作出总结性的响应,他认为观念和态度在中美关系中非常重要,两国未来的合作进展,端视乎双方如何看待对方。法伦坦言,中美两国虽然因为现实而走近,因人口与经济等因素的相似而密不可分,但中美之间依旧存在着相当的不信任与猜疑。他认为两国在加强对话之前,需要改变各自一些预设的前提,以有利于两国合作动机的酝酿,而拥有了合作的动机之后,两国便可以利用和自的技术和长处,共同推动双方的发展,确保能源和国家安全。(二)互信博比‧英曼上将认为,中美两国在建立互信的过程中,必须对未来的困难与挑战有所掌握,对管理不慎带来的危机有所警惕,同时应避免受短期利益干扰,要将视线聚焦到引领未来20年以上的对话合作之上。他相信,即使在不同经济布局、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之下,只要双方都能尊重规则,就可以争取合作,并稳定地竞争。他还祝贺上海合作组织成功邀请阿富汗成为观察对象,此举对阿富汗的经济和治安有促进作用,并认为中美两国可以在反恐方面加强合作。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教授认为,中美开展互利合作,取决于双方的意愿与能力。在中美国力对比发生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维护和发展双边关系,依赖于两国如何处理彼此利益,以及如何看待彼此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运用的影响力。双方能否建立互信,可用一个公允的准绳即国际法进行衡量,这包括了中国遵守国际规则,以及外国不宜在中国遵守了国际规则之后依然施加压力。沈教授同时认为,西方不应将很多的个人行为视为国家行为,诸如在中国黑客袭击外国网站等问题上。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主任宋怡明(SZONYI,MichaelA.)教授认为,中美之间的战略互疑是当前国际形势下的特定产物,无法在一时之间消解。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危机的规避和管理机制。他认为,两国应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待两国目前的合作和竞争关系,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在鼓励中国增加透明度的同时,也应鼓励美国对中国的政策透明度,并在特定议题上积极反思,对个别事件上的国家利益定义保持开放态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友法表示,中美关系再度走向低谷,主要原因包括双方对全球事务的不同看法,不同的全球治理目标,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美国对华制约和防范战略等等。中美两国需尊重各自核心利益,保持高层互访态势,充分利用现行对话机制,增加教育与文化交流,妥善解决问题和纠纷。威斯康辛大学麦迪森分校政治学教授傅礼门则指出,中美两国均了解到合则两利的道理,军事冲突不可想象。然而政治板块似乎正无可避免地走向军事冲突,这对两国人民而言均是灾难性的。他认为,此次研讨会致力于建立中美互信,对华府和北京之间的和平与互利合作有着不同寻常的积极意义。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何志平在总结发言时表示,两国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逐步增进双方的了解和尊重。他认为互信是一切外交关系的根本,呼吁与会者真诚对话,防止中美双方因误判对方战略目的而反应过度。(三)与日本的三边对话本次研讨会着重针对最近美国“重返亚太”战略部署、中日钓鱼岛争议以及能源合作等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探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张沱生先生表示,三国领导相继换届,三国未来政策的取向中既有合作因素又有冲突因素。三国应采取一系列近、远期政策,避免误判,增加互信,加强危机管理与机遇管理。而矛盾有三种原因,包括结构性的矛盾、利益分歧和误解。对于结构性的矛盾和利益分歧只能管控,但是误解却可以消除。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潘振强少将表示,亚太地区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中美关系是这一新的力量结构和秩序中一对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他认为日本右翼崛起并非中国的宣传,世界各国的媒体都观察到这点,不久前韩国也曾呼吁日本正视历史。他呼吁美国应该促使日本回到和平发展的轨道,这将符合两国的利益,更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原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威廉.法伦上将(Adm.FALLON,William)认为美国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本土的事情,做好自己的定位。当美国减少对外国的干预,做好自己的事情,外国就自然对美国有信心。对于近日的中日争端,法伦呼吁媒体在报导时应该持平,不应该激化矛盾。日本原外务政务次官滨田卓二郎表示这个会议非常重要,并对主办机构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表示感谢。他表示,在二战之后,日本人都根深蒂固的相信不应该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如果安倍内阁违背和平原则,就会失去日本人民的支持。并呼吁应该通过类似这次中美对话的机会,达到双赢的局面。东京大学情报学教授松田康博认为,中国追求和平崛起,但是和平崛起需要付出相应代价。他也引述日本过去的发展经验,指出发展速度太快会导致一定问题,而现在中国的崛起速度已经过快,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常务理事小山坚博士认为,全球能源价格反复和亚洲新兴经济体能源需求增加等因素,令能源安全对各国愈益重要,尤其是能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如日本、美国和中国。并探讨了三国可能的能源合作范围。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抗先生则认为,随着深海、非常规油气的开发,石油枯竭的悲观论点已成为杞人忧天。他认为现代的各国已经没有必要「为石油而战」,不应把合理的竞争夸大为对抗。(四)核心价值与世界秩序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纪宝成表示,和平发展是全球化形式下不可逆转的趋势,中美两国应本着“和而不同”的精神,包容双方的差异,追求共同繁荣和社会发展。专研基督教文明的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表示,“经文辩读”必然反对任何个人的优先,种族的优先,文化的优先,意识形态的优先,也包括宗教本身的优先。或许这正是破除狭隘的“身份”立场,在多元处境中寻求价值共识的必要前提。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表示,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启蒙运动最为重要。然而由启蒙运动所形成的启蒙心态却有很大的盲点,例如是从极端的个人主义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他倡议在文化中国的理念下,建立一种超越启蒙心态的、新型的人文主义。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认为,全球化为东方文明提供了新的机遇,从根本上改变了三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失衡的状态。东西方精神文明与价值都内在地具有普遍性,在精神、价值层面,必须承认东西方各文明都具有普遍性,都是普遍主义,只是它们之间互有差别,在不同历史时代实现的程度不同,这就是多元的普遍性。曾担任美国国防部国防政策委员会中小学组成员的葛来仪(GLASER,BonnieS.)表示,美国单极时代已经结束,虽然美国在可见的将来依然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中国将持续不断地缩小差距。一些观察家预测,在2016至2025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中国的崛起得益于现在这个不可能颠覆的国际体系,但中国并不满足现状,这令中国可能尝试寻求改变。和平过渡到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是可能的,价值观的对话是促进和平过渡的重要部份。曾担任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的首席法律顾问罗凤鸣(ROOSEVELT-WELD,Susan),在会上讲解了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研究,尝试从法学的角度理解两国核心价值的异同。精通中英双语,曾为江泽民、俞正声、李源潮、卡特、基辛格等中美政要做过翻译工作的戴博(DALY,Robert)认为,中国有很多好的价值观值得全世界学习。真正的价值观必定是可以被人评价的,个人应该有选择的权利。曾担任白宫高级顾问的阿米塔伊•埃齐奥尼(ETZIONI,Amitai)则认为,对话可以带领东西方文明理解双方的核心价值,但问题是如何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找寻到平衡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创系主任李晨阳表示,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一个社会的理想生活可能有所变化,它的核心价值的配置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文化间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社会的核心价值,会更有利于互相学习和沟通,也有助于各个社会(文化)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各自的核心价值,更有利于实现各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