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先秦——秦汉一、名词解释1、半坡类型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绍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因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2、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的一类文化遗存。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是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3、大同之世语出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他们把夏朝建立以前称为“大同之世”,把夏朝建立以后称为“小康之世”,它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后者是“天下为家”的社会。大同之世,引用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古代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提出了对人类社会的美好展望。把握了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本质。但是小康之世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真正的大同之世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才会出现。4、少康中兴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中兴的时代。少康是夏代第六个王,其祖父太康尸位逸乐,被东方有穷氏所取代,史称“太康失国”。少康凭藉方30里的之地500之人同寒促斗争,最终消灭了寒促,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5、盘庚迁殷商朝自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上王位纷争,前后精力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代之乱”。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盘根继位以后政局混乱,姐姐麽安顿尖锐,他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次迁都于殷。但贵族品名都反对迁都,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东河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地。迁殷后,”行汤之政“,证据才稳定下来,这回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发展,从此知道商亡再未迁都。26、周公东征周武王在克殷两年后死去,天下闻而叛周,周公为了应付危机,一方面立武王子诵为成王,另一方面自己亲自摄政,这引起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叛乱。周公为平息叛乱东征三年,终于歼灭了蔡叔等的势力,又镇压了东方各部落。周公东征是继武王灭殷后继续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而进行的武力斗争。7、国人暴动周厉王任用奸佞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史,围着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忍无可忍。西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攻入完工,力王仓皇逃到彘,宗周无主,国政由定公力王仓皇逃到彘,宗周无主,国政由召公和周公代为执行,并改年号为共和,史称“周召共和”。8、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这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9、宗法制古代贵族凭藉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也成为了统治者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存在,到了周朝变得更加典型和系统。宗法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大宗小宗依据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不同范围内的人进行管辖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11、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其土地区划形同井,故得名。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周朝实行井田制即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奴隶的计算单位。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得买卖,只能有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继承。井田制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的收入一律收归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公社成员必须按照制度定期更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化而迁居。12、工商食官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3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准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13、《周易》亦称《易经》,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挂和三百八十四挂有挂名,有题和辞。旧传伏羲氏演八卦,西周时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传》是贵经的解释。《周易》中以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万事万物,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14、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的发现,为商代的存在提供了可靠证据。15、相地衰征齐国在春秋初期,井田制的剥削方式已经不能维持,为摆脱这种困境,齐桓公任用管仲于西元前686年开始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美恶分等差征收实物税(租)井田制虽未完全遭到破坏,但废除了共耕公田的制度。这一改革是剥削方式的大变化,导致了分散的个体农民经济出现。这个变化具有重大意义。16、召陵之盟春秋时期,齐桓公为图谋霸业,遏止楚国向北发展,在如陵(今郾城东部)与楚国订立的盟约.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军队,进攻楚的从属蔡国,在打败蔡军之后,又用辅周王室的名义,向楚问罪。楚成王不服,齐桓公便进军陉(今郾城东南,时属楚地)。楚成王慑于齐桓公兵多势众,主动向齐桓公请求和议。于是齐桓公退兵,陈师于召陵,与楚国订立了召陵之盟。召陵之盟后,齐制服了能与之对抗的楚国,齐桓公由此取得了霸主的地位。17、城濮之战西元前632年,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18、弭兵运动4春秋中期,中原形成晋、楚争霸的局面,由于两国长期对抗,兵祸连年,且战场多在中间的一些小国。尤其是郑、宋两国,常常是争夺的目标,受害最严重。因此,西元前579年,宋大夫华元首先宣导和平,发起和主持了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谋求晋、楚和好,订盟互不侵犯,可惜为时三年,因楚国背约而结束。西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再次宣导弭兵之盟,邀集了晋、楚、秦、齐、宋、鲁、郑等十多个国家,在宋国召开了规模盛大的休兵会议。此后四十年间,晋楚未再发生战争,延续100多年的春秋中期大国争霸战争,终于以弭兵休战而结束。19、合纵连横战国时期各国处理军事外交活动的一种方式。“合众弱以攻一强”称“合纵”,“事一强以攻众弱”称“连横”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合纵即指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连横即秦拉拢一些国家进攻他国。由于六国皆欲借外力利己,故合纵实为松散联盟,抗秦活动布恩那个长久,最终为秦各个击破。20、胡服骑射西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吸取了北方少数民族骑马作战的优点,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强大起来。灭掉了中山国,解除了林胡、楼烦对赵国北部的侵扰。赵国因此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争雄的国家21、长平之战西元前260年发生的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虽然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但由于赵国的阵前换将,极大的削弱了自己的战斗力。再加上赵括的错误指挥,最后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了。22、田氏代齐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齐国原是周分封给功臣姜尚之封邑,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于尾声,齐国之大权渐为卿大夫田氏所控。田氏是陈国逃到齐国的公子完的后代。经过田氏数代人的经营,田氏成为齐国最有势力的卿士,到春秋末期,田氏成为齐国的实际君主。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绝祀,姜姓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取代。23、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指的是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控制了晋国的政权,并且在各自占领的地盘上建立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西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这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是以新5旧势力斗争为表现形式的晋国社会变革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24、上计秦汉时中央年终考核地方官员成绩的办法。萌于战国而形成于汉代。郡国年终派遣官吏到京师。呈送计簿,回报当地已来临的治理情况,称之为上计。战国时封建制破坏,郡县制建立诸侯的述职制度变为郡县的上计制。群臣脸总是将赋税收入写入木券,呈送国君考核,对官员的监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5、郑国渠战国着名水利学家郑国于秦王政元年为秦筑渠三百里,号称“郑国渠”。郑国去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本是韩惠王的“疲秦之策”后来秦王发觉郑系阴谋,怒欲杀之,郑国陈述了工程对秦国的好处,秦王欣然接受工程得以继续进行。完工后灌渠全长300里,灌溉了关中4万余亩田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26、孔子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例,相传弟子达3000多人。曾经整理研究《诗》、《书》等会给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载的《春秋》加以修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自汉以后,孔子学说逐渐被改造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其本人亦被尊为圣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27、孟子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重要代表人。其政治思想主要是兴王道,施仁政。孔子晚年整理了自己的着作,写出了《孟子》。在宋代被列为亚圣。28、荀子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古代接触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认为自然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这是荀子唯物主义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同自然斗争能力的提高,对以后我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着有《荀子》29、墨子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曾经接受儒家教育,当过木匠,创立了墨家学派。代表了手工业者、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墨子的主张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核心是兼爱。现存墨子弟子记录墨子言行的《墨子》30、老子6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春秋楚国人,到家学派创始人。秦汉以前文献多称老聃。现存《老子》一书,反映了他的基本思想是无为而治。幻想小国寡民的社会,对于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1、庄子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宋国人。思想上踵继老子,是道家学派在战国时的主要代表人,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强调事务都在变化自怀中,变化又是由于矛盾的相互消长,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着有《庄子》一书。32、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和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按照现实进行政治改革,不能遵循古代传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必须制定严格的法令,君臣必须依据法令进行治理。韩非这些思想被秦始皇所采纳,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起了重大作用。着有《韩非子》。33、《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着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西元前239写成,《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34、《竹书纪年》本称《纪年》,因西晋武帝时在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大批竹简,此为其中之一种,故名。亦称《汲冢纪年》是魏国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自黄帝,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后专述魏事,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其中若干事可以纠正《史记》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