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史中国的原始社会1、我国境内主要发现了哪些古人类化石?北京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的科学意义如何?迄今所知,大概距今170万年到10万年之间,我们的祖先在自身的进化中还处于猿人(直立人)阶段,就劳动、生长、繁衍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我国的猿人化石及其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及其丰富,已正式发表的主要资料有:(1)禄丰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了一个距今约800万年的古猿头盖骨和下颌骨等化石,其活动揭开了我们祖先的历史序幕。(2)元谋人: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两枚门齿化石,定名为“元谋人”。元谋人的文化遗存有人工打制的石器、用火烧过的炭屑与骨胳,距今约170万年。(3)蓝田人:陕西蓝田发现两处猿人化石,距今约60-80万年。蓝田人的文化遗存主要是石器,另有灰烬与炭屑。(4)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6个比较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和大约代表40多个个体的各部位化石,还有9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数以万计的石器及用火遗迹,距今约20-70万年。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从头盖骨看,带有较多的原始性,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语言中枢已经隆起,说明有简单语言,双手骨骼较为灵巧,上肢骨与现代人极为相似,下肢骨也接近于现代人,这说明劳动对人类的体质发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北京人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1)生产工具:北京人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经过打制的石器,属于旧石器前期文化,石器有了一定类型和初步分工。(2)经济生活方式:采集果实、挖掘块根是北京人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狩猎也是重要的生活来源。北京人遗址保存的灰烬,说明不仅使用火,而且能控制火。(3)血缘家族: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北京人时期,逐渐排除了不同辈分之间的乱婚状态,进入了血缘家族时期。2、论证晚期智人时期氏族制确立的条件。(1)晚期智人的代表性遗存:距今5万到1万年之间,是晚期智人阶段,属于旧石器晚期文化。已发现的代表遗存有: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峙峪人、山顶洞人和左镇人等。(2)生产工具的进步:石器类型有所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磨光和钻孔是这个时期突出的工艺成就。弓箭的发明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3)生产领域扩大、生活水平提高:除采集、狩猎经济外,山顶洞人还会捕鱼捞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提高,学会了用兽皮缝制衣服。装饰品的出现,说明当时已有了审美观念。(4)母系氏族制的确立:晚期智人时期已从血缘家族进入氏族公社阶段。氏族制的确立必然是母系。一是因为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成为生产的主人;二是族外群婚必造成“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况,世系只能以母系来计算。3、简述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1)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重要遗存:大约距今1万多年,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已发现的重要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等。(2)原始农业的发明:这一阶段普遍使用磨光石器,是为新石器时代。有了新石器,才会发生农业。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农业的发明权应该属于妇女。农作物北方以种粟为主,南方以种稻为主,同时已种植蔬菜。(3)家畜饲养业:弓箭的发明促进了狩猎经济的发展,为家畜饲养创造了条件。最早驯养的有狗、猪,还有少量的羊、牛、鸡。河姆渡遗址出土有水牛骨头化石。(4)原始手工业:原始手工业的发生也是这个阶段的突出成就。手工业以制陶为主,还有编织业、房屋建筑业、玉器制造和象牙雕刻等。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村落结构(1)村落结构:聚族而居是氏族公社的特点。这个时期的村落遗址相当密集。半坡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窑场、和公共墓地三个部分。(2)社会生活状况:当时的婚姻形态已由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这是从群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中间2环节。氏族成员过着民主生活,部落酋长的推举和部落内部事务的重要决定都要通过部落会议,不存在部落首领的个人权力。氏族成员间是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的平等关系。人们不仅生前住在一起,而且死后也不分离,以母系血缘为纽带把氏族成员牢固地拴在一起。4、通过半坡遗址的村落布局来论证氏族制的内部结构。半坡遗址的村落和墓葬反映出半坡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氏族制得到充分发展。(1)从遗址的结构看,半坡遗址约5万平米,包括居住区、窑厂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在聚落的中心,中间分布着许多小房子,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共计46座,每座小房子供对偶家庭居住用。(2)从居住遗址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婚姻形态已经由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即一对男女在或长或短时间内保持配偶关系,但这种关系还不稳定,不能构成独立的家庭经济,男子到女子氏族中来过婚姻生活,子女属于母亲。(3)氏族建立的民主、平等关系。由于人口增加和氏族制的发展,氏族内部分解为若干女儿氏族,这样就逐渐形成母系大家族,若干母系大家族组成氏族公社,因为实行族外婚,几个互为通婚的氏族又形成了部落,氏族制得到充分发展。氏族成员之间是平等的,过着平均生活,私有制没有出现,所以反应在墓葬中的随葬品不多,悬殊不大,多数是陶器等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很少,女性墓葬中较多,说明妇女在生产中的地位较高,显然尚处于母权制阶段。除了血缘纽带外,还有共同的信仰联系。早在山顶洞人时期就产生了灵魂不灭观念,到半坡氏族阶段,这种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他们确信人死后附在体内的灵魂不死,所以每个氏族成员按照自己的信仰习俗,墓葬有一定的葬式。半坡氏族的墓葬大多面朝西,小孩用陶瓮做葬具,底部穿有一个孔,让小孩灵魂出入有道路。这些都反映人们又一种信仰,盼望死后能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图腾慢慢就演变而来。5、阐明我国原始社会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历史条件。(1)父系氏族公社的重要文化遗存:大约从5000年前开始,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这一阶段的重要遗址有: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等。(2)男女地位与婚姻形态的变化:男女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生活资料的获得主要成为男子的事情,妇女则被排挤到次要的地位。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变化是父系氏族公社形成的标志。父系氏族公社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从而取代了母系氏族公社。(3)居住与墓葬的变化:为适应一夫一妻制的需要,这个阶段的遗址出现了一些小房子,当是父系家庭公社的住宅。从这个阶段的墓葬看,出现了对男性生殖器陶祖的崇拜。随墓品多放在男子身边,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出现了夫妻合葬墓,特别是屈肢葬反映了生前男子对女子的奴役。还出现了父子合葬墓。墓葬的变化可以看出一夫一妻制和父系制的确立情况。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经济发展(1)金属工具的使用:我们的祖先是较早地认识和使用金属工具的人类之一。考古发掘的铜器,质地多为红铜,也有青铜或黄铜,说明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已进入金石并用时代。(2)农业生产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农业工具的改进,除磨光石器外,石耜和骨耜也普遍增加,农业已进入锄耕阶段。其次,经济作物的品种有了增加。再次,农产品的产量有了显著提高。(3)手工业技术的提高:除了冶铜术外,制陶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法来制作陶坯,陶窑也有改进,温度可达1000oC以上。白掏的大量涌现,标志着制陶技术的巨大进步。玉骨器的制造也非常精美。(4)建筑技术的进步:龙山文化的建筑也有很大进步,房屋多建在地面上,采用土坯砌墙,用石灰涂抹地面和墙壁,房基和墙壁留下了夯筑的痕迹。6、我国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1)商品交换的出现:由于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的发展,产品增加了,逐渐出现了一些剩余。在此基础上,商品交换出现了,先是物物交换,后来发展为用某些商品作一般等价物(如猪、玉器等)。我国古代有“祝融作市”的传说,市即商品交换的场所。开始市场不固定,交易也不经常。(2)私有制与阶级的出现:在交换活动中,氏族首领利用职权,将交换的商品据为己有。最初的私有限于个人使用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然后是畜群,再是房屋、房屋地、园圃等。私有制的产生反映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是普遍出现了随葬品悬殊的现象。(3)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考古发掘提供的资料,说明这一时期的3墓葬有明显的贫富之分,还出现了人殉。人殉制度是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氏族显贵可以任意屠杀俘虏或家内奴隶,作为供献神灵的牺牲。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表明原始社会的解体。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1)婚姻形态的变化和最初的阶级压迫男子凭借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必然要求按照男系计算世系,按照父系继承财产,从而打破了母权制的婚姻只需,改变了群始形态下的对偶婚从妻居的传统,改变为从夫居,并建立其较为巩固和持久的结合,对偶婚逐渐被一夫一妻制所取代。(2)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父权制的形成和私有制的出现是联系在一起的,从父系氏族公社形成时,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畜牧业、手工业和农业的社会劳动大分工的出现,以及生产率的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便产生了商品交换。随着私有财产的逐渐增多,原始共产制的原则日益遭到破坏,在父系氏族内部,各家族的首领凭借自己的权利,掌握的财产越来越多而成为富人,墓葬的随葬品体现氏族成员内部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3)部落战争和部落显贵的出现大约4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一带居住着一些著名的部落联盟,如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组成的联盟,少昊部落和太昊部落组成的联盟,东南部的九黎部落联盟等,这些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争加强了军事首领的权力,历史进入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首领化为王权,世袭的国王出现。(4)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炎、黄、夷、蛮诸部落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东方的海岱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此外还有“三苗”、“诸戎”、“群翟”,巴蜀先民及古越族等,他们通过斗争和融合,形成最初的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国家雏形。夏、商7、夏朝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1.夏族的兴起和活动范围夏族,姒姓,是居住中原的古老部族。关于它的渊源,共有四说:一说夏族兴起于西羌;二说从夏族居住的伊洛河汾地区的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三说夏文化从山东龙山文化发展而来;四说夏族首先活动在陕晋一带。这里从第四说。夏族最后定居在豫西、晋南一带,伊水洛水之间是他们的活动中心。2.夏王朝的建立夏建国后,由于游牧部落习俗的影响,夏都城多次迁徙。从地理范围看,总的趋势从豫西向豫东发展。到夏朝末年,夏人活动范围扩大。3.世袭传子制的确立大禹因治水有功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领袖,但就在他“执政”期间,己开始向君主转化,成为夏朝第一代王。夏朝从禹始到桀亡止共传14代17王,历经500余年。禹以前是“选贤与能”,从禹始传子启。传子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产物,这种新制度的确立需要经过一段巩固过程。所以通过与东夷部落的战争,夏启才稳定了王位,重建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夷夏之争经过四代人的努力,最后夏胜,夏朝因而复国。4.夏王朝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夏建立的国家是小邦,统治范围狭小,权力机构简单,据文献记载,诸夷各部落与夏族频繁交往,形成了各族间的迁徙流动。这就必然打破牢固的血缘关系,按地区关系来划分他们的臣民。按血缘关系来划分臣民是氏族社会,而按地区划分臣民和权力则是国家的初期。夏朝初步建立了简单的国家机器。这种暴力机构就是武装部队,监狱及其他强迫他人意志服从暴力的手段,即构成国家实质的东西。二、夏代的经济和文化1.夏代社会经济状况二里头文化遗址,基本有两种看法,即一、其一、二期为夏文化,其三、四期为早商文化;二、其一、二、三、四期均为夏文化。目前史学界一般都赞成第二说。教材已肯定第二说。冶铜,宫殿基址、贝作为货币。夏代的历法《夏小正》2.夏文化的探索4夏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二里头文化最有代表性。二里头一、二期开始出土青铜器,有工具,兵器和礼器。这也是国家机器确立的标志。在二里头遗址中曾发掘出不少铜渣、坩锅残片、陶范残片,说明夏朝能合范铸成铜容器。最重要是是发现1万平方米左右的宫殿基址,这是国家政权的体现。农业生产工具较多,如石器有铲、刀、镰等。骨蚌木器次之。陶器中有大量酒器,反映粮食生产较多。手工业中有大量陶器,都是轮制。陶器花纹有云雷纹、曲折纹、叶脉纹和动物形纹等。似铜器花纹。且发现乐器。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